六首夏末诗词赏析!

发布时间:2025-08-06 22:25  浏览量:2

昨夜随着一场夏雨,天气比着前几日的酷热难耐凉爽些了;伴随着蝉鸣蛙鼓声,夏天也将要远去,石榴树挂满累累硕果,预示着秋日的临近……​​​

1、《晚夏》

明•薛雍

榴结累累实,藕花坠粉红。

燕飞江面雨,鸷匿树稍风。

片片云将白,滔滔水未穷。

芙蓉向日色,倾耳听南鸿。

【赏析】这首五言律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展现了夏末时节的独特韵味。

首联"榴结累累实,藕花坠粉红"以石榴结实、荷花凋落这两个典型意象,既点明晚夏时令,又形成果实初成与花朵凋谢的对比。颔联"燕飞江面雨,鸷匿树稍风"通过燕子冒雨低飞、猛禽(鸷)藏身树梢的动势描写,生动再现了夏季多雨多风的天气特征。

诗歌构建了立体空间:从江面(燕飞)到树梢(鸷匿),再到天空(云白)与水流(滔滔)。色彩搭配尤为精妙,粉红(藕花)、白(云)、青绿(江水)等色调交织,尾句"芙蓉向日色"更以明艳的向阳花色为整幅画面增添亮色。

尾句"倾耳听南鸿"突然转入听觉描写,在通感运用中完成季节过渡的暗示。"南鸿"作为候鸟意象,既实写晚夏所见,又暗含对秋季的期待,使诗歌具有时间延展性。

中二联对仗工稳,"飞"与"匿"、"将"与"未"等动词与副词的运用精准传神。"片片云将白,滔滔水未穷"中"将""未"二字,既表现云色渐变的动态过程,又暗示江水奔流的持续状态,体现诗人观察之细。

全诗情感含蓄内敛,通过"倾耳听"的细节隐约透露出诗人对季节变迁的敏感。结句以"南鸿"收束,在景物罗列后留下悠远余韵,符合中国传统诗歌"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追求。

此诗展现了薛雍对自然景物敏锐的观察力和高超的语言表现力,在明代宫廷诗风之外,延续了唐代山水田园派的写景传统,堪称明代五律中的写景佳作。

2、《晚夏》

唐•刘得仁

日夕是西风,流光半已空。

山光渐凝碧,树叶即翻红。

学浅惭多士,秋成羡老农。

谁怜信公道,不泣路岐中。

【赏析】本首五言律诗,通过描绘晚夏时节的景物变化,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自身境遇的无奈。

首联“日夕是西风,流光半已空”,开篇即点明时节已至晚夏,西风渐起,暗示秋天将至。“流光半已空”则直接抒发了诗人对时光飞逝的感叹,半年的光阴已经流逝,给人一种紧迫感和无奈感。

颔联“山光渐凝碧,树叶即翻红”,进一步描绘晚夏的景物变化。山色逐渐变得深绿,而树叶即将变红,这两句通过色彩的对比,生动地展现了季节的过渡,同时也暗含了诗人对自然变化的敏锐观察。

颈联“学浅惭多士,秋成羡老农”,诗人由景及情,转而抒发自身的感慨。“学浅惭多士”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学识浅薄的惭愧,面对众多才士,感到自愧不如。“秋成羡老农”则写出了对农民秋天丰收的羡慕,反衬出自己功业无成的失落。

尾联“谁怜信公道,不泣路岐中”,诗人以反问作结,表达了对世道不公的愤懑。“信公道”指坚信世间的公道,然而现实却让人失望,诗人在人生的岔路口感到迷茫和孤独,却无人理解,只能强忍泪水。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对晚夏景物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流逝、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自身境遇的无奈和对世道不公的愤懑,展现了唐代士人在仕途失意时的典型心态。

3、《暮夏初晴即事》

清•朱晓琴

暮夏斋头事事清,瑶琴一曲弄天晴。

桐阴带润蝉吟急,荷净含香鹭浴轻。

初霁浮云浑有意,新凉入扇已无情。

眼前领得时真景,绝胜园林自在行。

【赏析】本詩是清代诗人朱晓琴的一首七言律诗,描绘了暮夏初晴时分的闲适生活与自然景致。

首联“暮夏斋头事事清,瑶琴一曲弄天晴。”

开篇点明时节(暮夏)和地点(斋头),以“事事清”总括环境的清幽闲适。诗人抚弄瑶琴,与初晴的天气相呼应,营造出一种高雅恬淡的氛围。

颔联“桐阴带润蝉吟急,荷净含香鹭浴轻。”

具体描写初晴后的景物:梧桐树荫湿润,蝉鸣急促;荷花洁净含香,白鹭轻盈地沐浴。这两句动静结合,从听觉(蝉吟)和视觉(荷、鹭)多角度展现自然的生机。

颈联“初霁浮云浑有意,新凉入扇已无情。”

写天气变化:雨后浮云似有深意,而新凉的微风却已不带暑热。诗人通过“有意”“无情”的拟人化表达,赋予自然以情感色彩。

尾联“眼前领得时真景,绝胜园林自在行。”

总结全诗,诗人认为眼前真实的自然景致,胜过刻意营造的园林之景,表达了对朴素自然之美的欣赏。

诗中用“桐阴”“荷净”“浮云”“新凉”等意象,语言简洁明快,不事雕琢,却生动传神。全诗以“事事清”为基调,通过琴声、蝉鸣、荷香、鹭浴等细节,勾勒出一幅宁静悠远的暮夏初晴图。诗人将主观情感融入景物描写中,如“浮云浑有意”“新凉已无情”,使自然景物带有人的情感,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诗中透露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闲适生活的满足。尾联“眼前领得时真景”表明诗人善于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享受当下的真实与自在,体现了淡泊名利、亲近自然的人生态度

《暮夏初晴即事》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暮夏初晴的清新景致,语言自然流畅,意境幽静淡远,展现了诗人高雅的生活情趣和对自然的深切感悟。整首诗如同一幅水墨画,清新脱俗,令人回味。

4、《夏末留别洞庭知己》

唐•朱庆馀

清秋时节近,分袂独凄然。

此地折高柳,何门听暮蝉。

浪摇湖外日,山背楚南天。

空感迢迢事,荣归在几年。

【赏析】这是唐代诗人朱庆馀的一首五言律诗,表达了诗人在夏末秋初时节与友人分别时的凄凉之情和对未来归期的期盼。

首联“清秋时节近,分袂独凄然。”开篇点明时令和离别之情。夏末秋初,正是万物开始萧瑟之时,诗人与友人分别,倍感凄凉。“独凄然”三字,突出了诗人的孤独与伤感。

颔联“此地折高柳,何门听暮蝉。”借用“折柳”的典故(古人折柳赠别,象征离别),进一步渲染离别的氛围。“听暮蝉”则通过蝉鸣的凄切,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无奈。

颈联“浪摇湖外日,山背楚南天。”转入写景,描绘洞庭湖的壮阔景象。湖浪翻滚,夕阳西下,群山连绵,楚地天空辽阔。这两句既展现了洞庭湖的雄浑景色,也暗含诗人对远方前程的迷茫与感慨。

尾联“空感迢迢事,荣归在几年。”诗人感叹世事漫长,不知何时才能功成名就、荣归故里。一个“空”字,道出了对未来的不确定和无奈。

诗中既有对离别之情的直接抒发,又有对洞庭湖景色的生动描绘,情与景相互映衬,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折高柳”化用古人折柳送别的传统,含蓄深沉,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全诗语言凝练,对仗工整(如“浪摇”对“山背”,“湖外日”对“楚南天”),体现了唐代律诗的艺术成就。诗人通过“凄然”“折柳”“暮蝉”等意象,将离别的伤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尾联的“荣归在几年”既是对未来的期盼,也透露出对仕途的忧虑和迷茫,展现了唐代士人在功名与离别之间的复杂心态。

这首诗以夏末秋初的离别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沉的情感抒发,展现了朱庆馀作为唐代诗人的艺术功力。诗中既有对友情的珍视,也有对未来的思考,读来令人感同身受。

5、《鹧鸪天·夏晚》

明•陆求可

荷叶田田小院阴。

云峰才散碧沉沉。

山堂送日西倾尽,净坐莓苔弄素琴。

蚊作市,鸟归林。

避风浴罢敞衣襟。

芳樽初试蒲萄酒,枕上青奴伴醉吟。

【赏析】《鹧鸪天·夏晚》是明代词人陆求可的一首描绘夏日傍晚闲适生活的词作。全词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生动的细节刻画,展现了一幅宁静恬淡的夏日黄昏图景,表达了词人超脱尘俗、悠然自得的心境。

上阕以写景为主,勾勒出夏日傍晚的清凉与宁静。“荷叶田田小院阴”开篇即点明时节与地点,茂盛的荷叶为小院带来一片阴凉。“云峰才散碧沉沉”写云散后的天空显得格外深邃。“山堂送日西倾尽”进一步点明时间,夕阳西下,山堂渐渐暗了下来。“净坐莓苔弄素琴”则转入人物活动,词人静坐在长满莓苔的地方,抚弄素琴,显得清雅脱俗。

下阕继续写景,并融入更多生活细节。“蚊作市,鸟归林”以蚊虫聚集、鸟儿归巢的典型夏日傍晚景象,烘托出黄昏的热闹与生机。“避风浴罢敞衣襟”写词人浴后敞开衣襟乘凉的惬意,形象生动。“芳樽初试蒲萄酒”转入饮酒的描写,新酿的葡萄酒香气四溢,令人陶醉。“枕上青奴伴醉吟”以“青奴”(竹枕的别称)相伴醉吟作结,进一步突出了词人闲适自得的生活情趣。

词中选取“荷叶”“云峰”“莓苔”“素琴”“蚊市”“归鸟”“蒲萄酒”“青奴”等意象,共同构成了一幅清新淡雅的夏日黄昏图,给人以美的享受。全词语言平实自然,如“蚊作市,鸟归林”“避风浴罢敞衣襟”等句,近乎口语,却生动传神,体现了词人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词人将自身的闲适之情融入景物描写之中,情景交融,营造出一种宁静淡远、超然物外的意境,令人神往。

这首词以清新自然的笔触,描绘了夏日傍晚的景物和词人的闲适生活,表达了词人远离尘嚣、怡然自得的心境。全词语言平实,意境悠远,展现了陆求可词作的独特魅力。

6、《夏晚诗》

隋•薛道衡

流火稍西倾。夕影遍曾城。

高天澄远色。秋气入蝉声。

【赏析】《夏晚诗》是隋朝诗人薛道衡的一首五言绝句,以简练的笔触勾勒出夏日傍晚的静谧景象。全诗通过“流火”“夕影”“高天”“蝉声”等意象,营造出空远澄澈的意境,体现了隋诗由六朝向唐诗过渡的清丽风格。

首句“流火稍西倾”化用《诗经·豳风》“七月流火”典故,以火星西斜暗示夏去秋来的时令变化,同时点明黄昏时分。“稍”字微妙传达出时光悄然流逝的从容感。次句“夕影遍曾城”将视角转向人间,夕阳余晖笼罩城郭,“遍”字写出光影的温柔覆盖,叠词“曾城”更添绵延之感。

后两句转为仰观俯听:“高天澄远色”以大写意笔法描绘苍穹,秋空特有的澄净与寥远呼之欲出;“秋气入蝉声”则捕捉细微的听觉体验,蝉鸣中已渗入丝丝秋意。“入”字精妙,将无形的节气转化为可感的音质变化。诗人以蝉声收束全篇,余韵袅袅,恰如钱钟书所言“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留白效果。#在头条记录我的2025##晒图笔记大赛##你好,立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