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高考必须考查审美素养,语文才从技能刷题的噩梦醒来

发布时间:2025-08-07 06:10  浏览量:2

刷题内卷的魔咒源于考试制度,不改革考试制度,语文教育就没有希望。

语文本是有趣的,是探索自我生命的基地。语文只有与生活接轨才是有趣的,只有成为寻找、发现和重塑自我的人生实践,才趣味盎然。

可是,高考语文在肤浅的技能上较劲,毫无趣味。尽管有难度,不过是雕虫小技,跟数学技能一样,难得没有意义。高考看似考得很全面,其实繁琐肤浅,根本不考查爱和思想的核心素养。

这样的高考必然使一线教学沦入刷题海的怪圈,特别是与学生生命毫无关联,生吞活剥,蜕变成经院式教育。为什么语文成为摆设?为什么语文被理科挤掉学习空间?就因为命题制度的问题。

高考必须突出文学性、人文性,才是有趣味的,从而超越毫无意义的技能操练。

文学是思维、审美及文化等核心素养的载体,离开文学,不仅审美成为无源之水,思维也必然局限于记忆概括筛选比较等肤浅的技能,无缘想象、批判性思维等创新力,而认识自我的文化智慧也失去依托,因为文学即人学。

文学作品必须成为高考最主要甚至唯一的阅读文本,才能深刻考查语文的核心素养,真正选拔有发展潜力的人才。

古文与古诗阅读,都必须是质量很高的文学作品,古代散文必须取替古代传记,不再考翻译,而应重点考查审美的人文素养。古诗阅读必须考查鉴赏力,不应只简单地考查内容概括。

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应是现代文阅读的唯一考查体裁,取消文章阅读,重点考查文学评论的能力,主要是考查爱的信仰,思想的论证力,体现文化和思维的核心素养。

“语言运用”早该消失,因为是纯粹的技能题。23道题必须缩减为不到10道题,才为核心素养的考查提供自由的舞台。

古代散文和诗歌阅读,现代小说阅读,就是全卷的阅读文本。

如果一定要考查纯粹翻译的阅读能力,也只能限制在几分之内。古代散文有特殊的审美舞台,是除诗歌外成就最高的体裁,理应考查审美力和思想力。题型为小论文,即论述题,有论点和分论点,有运用文本典型例子的分析论证,是逻辑力和想象力的载体。

古代诗歌是想象和情感最集中的体现,也是表达智慧的集大成,理应成为审美想象力的重要舞台,以鉴赏评论为基本题型,写作阅读评论。

小说是表现人类生活最完美的体裁,必须以人物形象为核心,考查审美力想象力和文化素养,写作鉴赏性评论。

为什么文学作品必须以审美为核心命题?因为审美是文学作品阅读的基本路径,而审美标志想象力和情感素养。为什么必须以阅读评论的方式命题?因为评论既与审美融为一体,又是思想力、批判力及文化素养的集中反映。

我们坚信,不久的未来,高考语文就从工具论的封锁中解放出来,以审美为路径,切实考查思维和文化的核心素养。

那时只需要读与写两大实践,真正培养学生深度阅读和评论写作的能力,废除题海战术,语文就成为最重要的学科。

欢迎讨论,高考语文走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