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过度“低度化”:是守正还是固步自封?

发布时间:2025-08-07 07:08  浏览量:1

大家好,我是酒市观察员。

当“低度化”成为白酒行业迎合年轻消费群体的热门赛道时,贵州省白酒企业商会会长丁远怀一句“我非常反对过度‘低度化’”,如惊雷般炸响在行业上空。

这场关于白酒度数的争议,早已超越技术层面的讨论,更像是一场传统工艺与市场创新的正面碰撞——坚守高度酒的“根”,是否意味着与年轻市场背道而驰?追捧低度化的“新”,又是否会让白酒沦为失去灵魂的“酒精饮料”?

丁远怀的担忧并非无的放矢。作为酱香白酒核心产区的资深从业者,他直指低度酒(如低于42度)的“硬伤”:酒精度过低会破坏产品稳定性,长期存放易出现风味流失、口感寡淡等问题,这对以“陈酿价值”为核心卖点的白酒而言,无疑是致命伤。从工艺逻辑看,高度酒中酒精作为溶剂,能稳定锁住酯类、酸类等风味物质,这是千百年酿造智慧的结晶。若为追求“低度”而牺牲稳定性,最终可能让消费者对白酒的“品质信任”崩塌,反噬整个行业根基。

但市场的走向却呈现另一番景象。年轻群体对“微醺”、“健康”的追求,让低度酒市场以年均30%的增速狂飙,2025年规模预计突破742亿元。茅台推出28度产品、泸州老窖布局38度赛道,头部企业的动作印证着低度化的市场潜力。这种矛盾背后,实质是“传统坚守”与“需求迭代”的角力:老一辈视高度酒为文化符号,年轻人却将低度酒当作社交媒介,两者的价值标尺本就不同。

更值得深思的是,争议的焦点或许并非“低度化”本身,而是“过度”二字。丁远怀反对的,恐怕是为抢占市场而粗制滥造的低度酒——简单加水稀释、忽视风味平衡,让“低度”沦为降低成本的幌子。真正的低度酒创新,应是在技术突破基础上的“降度不降质”,如通过精准勾调、冷冻过滤等工艺,让低度酒既保留白酒的独特风味,又契合现代口感需求。

说到底,白酒的生命力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丁远怀的“反对”,是对行业急功近利的警示;而市场的“低度化”浪潮,是消费升级的必然。唯有在传统工艺的“根”与市场需求的“变”之间找到平衡,才能让白酒既守住文化魂,又接得住年轻盘。这场关于度数的争论,最终考验的或许是整个行业:能否在坚守品质底线的同时,用创新思维重新定义“白酒的味道”。

我是酒市观察员,关注我,带您了解更多酒业资讯或酒类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