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非遗说节气·立秋丨霜刃裁秋韵,鱼片载江鲜
发布时间:2025-08-07 08:01 浏览量:1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在四季
轮回流淌,不曾虚度
广西文明网联合
广西日报爱上非遗(有梦乡村)全媒体工作室
推出“广西非遗说节气”专栏
本期“广西非遗说节气”
让我们一起走进
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破译立秋的美食密码
立秋时节,暑气渐消,此时的江河鱼经过一整个夏天的滋养,肉质更为肥美鲜嫩,是制作上乘鱼生绝佳的原料。李白笔下“呼儿拂几霜刃挥,红肌花落白雪霏”的诗意,在立秋的清风里,化作了餐桌上那一片片莹白如雪的鱼片,诉说着时令与美食的深情相拥。
横县鱼生摆盘。李宁静 摄
横县鱼生俗称“两片”,是著名的地方传统佳肴。它代表着横州市烹饪技术和饮食文化的最高水准、接待客人的最高规格。横县鱼生以其选料精品、刀工精细、摆盘精致闻名于世。2010年,横县鱼生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三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横州市位于广西东南部,珠江上游的郁江流经市境。郁江多有山泉水涌入,又有西津水电站沉淀滤净江水中的泥沙,故水质清澈纯净,养出来的鱼亦肌肉劲健、鲜甜肥美。
横州市郁江。李宁静 摄
横县鱼生历史源远流长,据清代乾隆年间《横州志》记载,几千年前生活在横州郁江两岸的先民已开始食用鱼生。北宋著名诗人梅尧臣酷爱鱼生,甚至在家中供养了一位女斫脍(“斫脍”音为zhuó kuài ,意为薄切鱼片)高手制作鱼生,以便能时常品味佳肴。明代进士周孟中于弘治元年出任广西提学副史。在游历南宁的途中,亦曾以“鲶切银丝缩顿鳊,景物于斯亦佳处,甲科何患少登贤。”赞叹横县鱼生形色之精妙。
横县鱼生。胡兆双 摄 李彬华 制
不同的鱼制作出的鱼生口感亦不同。每种鱼的肉质和纹理都不一样。其中青竹鱼肉质比较细腻,红眼鲮口感较爽脆,鲤鱼则更为鲜美。
制作鱼生需要经过以下六个步骤:养鱼、放血、取肉、去皮、切片、装盘。捕捞上的鱼不可立即用于制作鱼生,须得净养数日,将体内的泥沙以及多余的水分脂肪排尽,才可用于制作鱼生。
处理鱼肉讲究动作干脆利落。提起一条鱼,用力一刀将其敲晕,在鱼将醒未醒之际,除腮去尾,将鱼以头朝上尾朝下的方式悬挂起来,排掉鱼血。放血的时间由鱼的肉质和大小决定,留一些鱼血在体内可使鱼肉保持鲜美口感。
除腮去尾。李彬华 摄制
接着是取肉和去皮。把鱼置于案板之上,从鱼脊处下刀,割下两侧鱼肉。然后从鱼尾处轻轻切开一道口子,抓住鱼皮用力一拉,便可剥下整块鱼皮。取肉去皮之后,用吸水性较强的纱纸包裹鱼肉数分钟,吸干鱼肉里渗出的水分和残血。如此,鱼肉纹理清晰可见,白中透粉、晶莹剔透。
去皮。李彬华 摄制
切片最考验鱼生师傅的手上功夫。将大块鱼肉摆上案板,用刀轻轻切下薄如羽翼的一片,刀法一气呵成。鱼片的厚度最好如牙签的厚度,若切得太薄,在切片的过程中鱼片会被师傅手心的温度温熟,将达不到最佳口感。刀起刀落,五六分钟的时间便可品尝佳肴。
横县鱼生切片刀法。李彬华 摄制
地道的鱼生切法分为“单飞”“双飞”“顺花”三种。“单飞”切法最为常见;“双飞”切法即一刀切下鱼肉,在鱼肉将断未断之间再次连刀切断第二片,将两片鱼肉展开,如展翅欲飞的蝴蝶;“顺花”切法则是为了满足经验老到的食客,横排竖排几道刀法后即成,鱼片厚度较厚,口感更为醇厚肥美。
横县鱼生的“双飞”切法。李彬华 摄制
横县鱼生的“顺花”切法。李彬华 摄制
横县鱼生还以其独特的吃法闻名天下。横县鱼生配料多达二十几种,有鱼腥草、柠檬、紫苏叶、薄荷叶、海草、生姜丝、红萝卜丝、酸橘、大蒜、酸姜等。
将二十几种配料切成如发丝般精细,摆入白瓷盘中,色彩丰富,令人食指大动。横县鱼生的配料原来只有三五种,后发展至二十种之多。这其中主要考虑了食物特性的调和,鱼肉性凉,佐以生姜、胡椒等暖胃生热的配料即可与之中和,使菜品既美味可口又健康养生。在暑气未消的立秋,这种凉热相济、滋味丰富的搭配,尤为开胃爽口。
横县鱼生所用的配料。李彬华 摄制
摆盘是食物的艺术,亦是横县鱼生从乡下人家的“土菜”发展成为广西十大桂菜的关键。制作师傅会将生鱼片摆弄成各式各样的花式图案,那一幅幅精美的画面,给人带来的是视觉和味觉的双重享受。
横县鱼生摆盘。李宁静 摄
夹起一片莹白如雪的鱼生,在花生油和生抽酱油调和的酱汁中迅速一捞,拌上满满的配料入口,香辣酸鲜,丰富的口感直接冲破味蕾的想象,鱼肉鲜脆爽口,毫无腥味。一口吃下顿时感到口舌生津、满齿留香,使人直呼“美味”。这份源自江水的鲜甜爽脆,正是立秋时节最令人愉悦的舌尖体验。
品尝横县鱼生。胡兆双 摄 李彬华 制
鱼生也象征着节庆的喜悦和万家灯火的烟火气息。在横州,每逢年节,家家户户中午餐的第一道大菜就是鱼生。
立秋时节,暑退凉生,横县鱼生制作技艺的传承亦如秋日稻穗般饱满生长。如今,横县鱼生制作技艺的发展已初成规模。横州市的职业技术学校都开设了专门的鱼生制作技艺课堂。亦有许多爱好者慕名而来,学习这道历久弥新的美食。立秋的至味,既藏于这薄如蝉翼的鲜美之中,更铭刻在手艺的薪火相传与时光的永恒约定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