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自在八一三淞沪会战指挥部
发布时间:2025-08-07 08:11 浏览量:2
回忆八一三淞沪会战
白崇禧
一 淞沪会战
民国二十六年八月四日,我接到委员长的电报,叫我坐飞机到南京,任命我当副参谋总长。那时候局势一天比一天紧张,日本在河北、绥远、平津一带老挑事。咱们最高领导知道,日本要实现它的大陆政策,肯定不会停下侵华的脚步,就召集全国的将领到南京开会,表了抗战的决心。将领们回去之后,都忙着练兵、调动部队,等着打仗。
八月九号,日本武装官兵闯进上海虹桥机场的警戒线内找茬,跟咱们的保安队起了冲突。他们借着这个由头,集中了好多兵舰,还让陆战队登陆,要求咱们撤走上海的保安队,被咱们严词拒绝了。八月十三号,日军就集中了在上海的陆军和海军陆战队大概一万多人,向咱们的保安队进攻,淞沪会战就这么打起来了。
为了应对这事儿,我命令张治中那三个师增援上海。一开始咱们兵力占优,一度打到了汇山码头。八月二十二号晚上,日军第三师团、第十一师团,还有第八师团的第四旅团、第一师团的第一旅团,在川沙、狮子林、宝山这些地方同时登陆,往南攻打宝山、罗店、浏河一线。咱们接着派陈诚的部队增援,从二十四号开始反攻。
上海地方又小,离海又近,敌人陆海空一起上,火力能充分发挥,咱们的反攻没能成功。后来敌人不断增兵,主力打罗店。十九号罗店丢了,咱们的部队退守到闸北、江湾、庙行、双草墩一线。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顾祝同(原来的司令长官是冯玉祥,后来冯调到第六战区,就由蒋介石兼任)指挥着张发奎、朱绍良、薛岳、罗卓英、刘湘(本人没到前线)、廖磊(淞沪会战打了一个多月后才到上海)等人的集团军,跟敌人在北站、刘行、浏河一线对峙。
那时候咱们的兵力,要是每个集团军按三个军算,一共十八个军;每个军按三个师算,一共五十四个师。到九月底,敌人聚集了二十万人,再加上强大的海空军配合,凭着优势突破了咱们庙行、江湾的防线。咱们只好转移到蕴藻浜南岸、陈行、广福、施相公庙、浏河一线。
部队到了新阵地,接着跟敌人死磕,打得特别激烈。咱们没有现代化武器,全靠血肉之躯对抗,伤亡特别大。后来因为敌人火力太猛,咱们被迫撤退到苏州河南岸、江桥镇、小南翔。那时候制空权在敌人手里,敌机白天黑夜不停地炸,之后又跟左翼兵团一起退到青浦、白鹤港。
当时通信不方便,命令下得晚,各部队准备不足,撤退的时候特别乱,青浦、白鹤港的防线也没守住,只好往吴福线的预设阵地退。一路上被敌机追着炸,撤退更乱了,吴福线也没守住,又接着往锡澄线退。十一月九号,敌人逼近锡澄,中央看到部队伤亡太大,在敌人强大的空军威胁下根本没法作战,就下令从淞沪战场撤退。大部队往浙皖赣边境撤,一部分沿着京沪大道往南京退,参加守城。
上海抗战这就结束了,打了两个多月零二十六天。本来计划是节节抵抗,所以有预设阵地和吴福线、锡澄线,可因为敌人掌握制空权,部队没法顺利调动,原定计划没法执行,再加上撤退命令下得太急,部队没准备好,原计划还没实现就开始撤了。
二 淞沪战役的检讨
(一)对日军的看法
1. 敌人利用上海沿海的地形,把陆海空三军联合作战的威力全发挥出来了,装备好、训练熟,各兵种在战场上的战斗力给咱们造成了很大伤亡。
2. 日军官兵在战场上能拼命,前面的人倒下了后面的接着上,有他们说的武士道和大和魂精神。虽然是敌人,但他们这股劲也值得咱们学学。
3. 敌人纪律太差,对老百姓又奸又抢,无恶不作。咱们虽然装备不如他们,但日军的这些行为激起了咱们同仇敌忾的斗志,反倒成了抗战中鼓舞士气的力量。
(二)对国军的看法
1. 国军官兵都有很强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在淞沪战场,制空权、制海权都在敌人手里,咱们的装备和训练也比人家差远了,但大家都能凭着血肉之躯对抗,那种不怕死的精神真让人感动。
2. 咱们用劣势的陆军装备,对抗敌人陆海空联合作战的优势,全靠爱国精神撑着。从八月十三号到十一月九号,快三个月了,咱们伤亡重,敌人损失也不小,打破了日本军阀三个月征服中国的美梦。
3. 咱们没有空军掩护,炮兵又少,打硬仗特别难。抗战期间,咱们虽然也有打下敌人坚固阵地的战役,比如昆仑关和密支那之战,但毕竟是少数,说到底还是因为武器不如人家。
4. 日军炮火猛,还有空军掩护,咱们进攻的效果很差。
5. 咱们的训练比敌人差太多,同样的武器,命中率比人家低不少。步兵对轻重武器用得不熟练,没法发挥最大威力。
(三)国际上对沪战的评价
咱们在淞沪作战,装备差得远,但打得英勇,赢得了国际上的一致称赞。举几个例子:
1. 二十六年十一月二十八日伦敦的通电说:这里的报纸都觉得,上海前线的中国军队在顽强抵抗后,能按预定计划有序撤退到布置好的防线,特别让人佩服。英国《泰晤士报》社论专门提到中国军队的英勇抵抗,还说日军没能达到摧毁中国军队的主要目的。这次作战双方伤亡都大,但十周的英勇抵抗,让中国有了军事国家的荣誉,这在以前是没有的。要知道有些中国军队的装备还不全,但大家都觉得守不住一天的地方,他们竟然守了十周,这真是难能可贵的奇迹。上海这一地的抵抗,对整个中国影响都很大。
2. 十一月二十八日伦敦路透社电说:《泰晤士报》同一天的社论评论淞沪战事,先表示对中国部队在上海作战的英勇和智谋充满敬意,又说日军想把中国军队的有序撤退变成大溃散,最后肯定会觉得力不从心。日军最大的目的就是摧毁中国陆军,让它没法再有力作战,要是达不到这个目的,就算占了土地也没用。日军就算说杀了很多中国士兵,说上海战事不用再打了,其实未必是这样。上海这十周血战,总有一天会证明中国已经打下了前所未有的兵力基础。中国军队已经不再是别人眼里的笑话了……现在中国军队大多训练不够、装备不齐,有的甚至因为买不起雨衣,还带着雨伞(说的是川军),但就算这样,还能抵抗现代化武器,有序撤退,这种精神会影响到各地。
3. 十一月二十八日路透社伦敦电说:《新闻纪事报》同一天的社论称,中国军队在上海抵抗日军进攻的战绩,是历史上最英勇光荣的一页。上海中国军队的忠勇抗战,应该能打动参加九国公约的代表们,为了维护国际法,采取坚定的立场。其他国家有比中国更好的武器,完全能对日本进行国际抵制,这样能让日本早点服软,放弃侵略的暴行。
上面这些是英国报纸对沪战的评价和称赞。这种国际上的同情,还有国内民众的情绪得到安慰,都是这三个月淞沪会战中三十万部队牺牲换来的惨痛结果。
上海战场撤退后,蒋介石对战场转移有这样的指示:
(一)这次淞沪战争已经给了日本人沉重打击,充分显示了咱们军人为国家、为主义拼死抗敌的精神;
(二)要纪念光荣战死的官兵,就得继承他们的牺牲精神,完成他们没做完的事;
(三)高级将领要更勤快,认真研究怎么改进部队的缺点,找到有效的战术,减少官兵伤亡,增强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