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波反内卷是去产能,但去的可不止是产能!
发布时间:2025-08-07 08:45 浏览量:1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最近几个月,一些行业明显开始踩刹车了,新能源车不再降价促销,光伏企业主动减产,就连Ai大模型这种热得发烫的领域,也突然低调了不少。
有人说,这是行业的自我调节。但稍微关注下新闻就能明白,不是企业想给自己一个体面,而是国家出手要帮他们体面。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多个部委就展开了反内卷式竞争,发改委点名“低价倾销”、工信部叫停“重复建设”,地方政府也收紧了对某些项目的资金支持。
为啥要动手?
因为有些行业卷得太狠,已经不是优胜劣汰,而是要玉石俱焚。
表面上看,是国家在反对“企业之间的过度竞争”,但其实是在清理,过去三年堆出来的产能幻想。也可以理解为,去产能!
这就引出了几个关键问题:这堆产能是怎么在三年里疯狂卷起来的?哪些行业最典型、也最危险?这波反内卷,到底是一次简单的政策纠偏?还是产业的深度重构?
01
大家先别急着骂企业太卷,我们得先搞清楚一件事,产能这玩意儿可不是突然冒出来的,而是在过去几年一点点堆上去的,过程合情合理,甚至可以说,是顺着经济发展那根主线一步步走出来的。
咱们把时间拨回2020年,那时候疫情刚爆发,全球按下了暂停键,西方国家面对的是产业链断裂,物流瘫痪,整整两年时间,全世界都在靠中国制造续命。
你可能还记得那段时间的出口神话,像什么口罩、防疫物资、手机、电脑,全世界都在抢,很多企业订单都排到了三个月后,一度出现了集装箱价格暴涨10倍,港口接连爆仓的盛世场景。
这波出口有多猛?
光是2021年,中国对欧美的贸易顺差就超过7000亿美元,创了历史新高。
就是在这么一种一片大好的情况下,企业觉得机会来了,宏观层面也认为,可以借着这波高增长推动一下新的产业升级。
于是大家也就看到了,新能源产业加速、双碳战略上马、光伏风电铺满全国,地方更是眼前一亮,新基建、智能制造、数字经济不是什么新概念,而是拉动投资、带动经济的新亮点。
方向定了,那接下来就是一套非常熟悉的剧本,企业忙着抢风口,地方忙着批项目,资本开始疯狂下注,银行也配合着放贷支持。只要你做的是政策鼓励的事,哪怕没有盈利模型,也能拿钱、拿地、拿融资。
这波风口,从产业逻辑上看其实也没错,企业想的是抢占未来的制高点,地方想的是摆脱房地产、在城市竞争中胜出。但问题是,大家的第一波冲锋用力过猛,把一个行业10年的扩张节奏,硬是压缩在3年里全搞完了。
结果就是,市场没那么大,企业却上了一堆项目,技术还没有成熟,产能已经开始溢出,大家都还没赚到钱呢,同行就开始卷价格、卷服务,卷到最后就是系统性崩盘。
这里面最典型的就是新能源汽车和光伏赛道,咱们先放一边。
大家之所以这么冲动,那是因为钱来的太快,也太容易,但更深层次的推手,是疫情期间的不确定性,反而带来了对预期的确定性。
企业担心错过风口,城市担心落后,资本担心的是没押中独角兽,谁都不想慢人一步,大家的策略就变成了先上车再说。
于是你就看到了这么一幅画面,2020年还在讲转型升级的企业,2022年已经盖好了3座厂房,2023年画风突变,大家开始清库存,到了2024,就只能卷价格、卷销量。没人能刹得住车,因为在这三年里,卷是唯一的生存方式,慢一步就会被踢出局。
整个过程像极了15年的那波房地产行情,都是信心爆棚撑起产能,大家普遍认为,只要先抢下市场,剩下的事情就交给国家兜底。
现在来看,国家是出手了,但不是兜底,而是要精准调控、防范无序扩张,更关键的是,不再鼓励卷赢,而是劝大家别卷了。
02
所以,今天我们看到的企业内卷,它不是从内部产生出来的,而是从外部环境、政策逻辑、地方博弈以及市场预期一层层推动出来的。
但谁也没想到,外部环境会变化的这么快。
内需还在刺激,关税战又卷土重来,搞得企业只能向内输出,最后卷着卷着就变成了现在这个状态,大家都在玩命生产同质化的产品,没人敢停,也没人赚钱。
咱们就拿新能源汽车来说,本来是汽车产业的转型方向,但短短几年,不仅是盖房子的、造手机的纷纷下场,甚至那些从来都没碰过制造业的PPT团队也跑过来凑个人场。
你很难想象,中国一共有1000多家新能源车企备案,其中至少有300家宣布过造车。
截至到2024年底,国内登记在册的新能源整车品牌超过了150个,但真正能年销十万辆以上、并且实现稳定盈利的,不超过五家。行业前十吃掉了80%的市场份额,剩下那上百家车企,完全是靠融资续命、补贴输血。
今年上半年,广汽亏了26亿,北汽亏了24.5亿,某来更是创下单季度亏损68.9亿,单是几家主流车企上半年就亏掉了200多亿元,这还不包括那几个等着破产清算的新势力。
而这亏损的背后,是看不见的供货商、代工厂和成千上万个产业链上的普通人。
根据媒体估算,目前汽车行业的整体毛利率只有3.9%,很多企业看起来活着,但账上就只剩一两个季度的现金流。
大家之所以赔钱卖车,那是因为只有卖车才有收入,哪怕一台车亏个几千,也比一分没有强。
整个行业看着在加速奔跑,但本质是大家都快跑不动了。
再看光伏,另一个“卷到极限”的行业。
光伏这一轮的爆发式增长是在2020年以后,当时因为双碳政策出台,又叠加了俄乌冲突、石油供应紧张,大家普遍好光伏替代传统能源。
于是从上游的硅料,到中游的电池片,再到下游的组件、逆变器、电站开发,全产业链条开启狂暴模式。
2020年,中国的光伏组件总产能还在300GW,到了2024年底,这个数字已经突破1000GW。而全球每年的实际需求,也就只有五六百GW。
换句话说,咱们的产能是需求的两倍,而且还在继续加码。
结果也可想而知。
光伏组件的价格断崖式下跌,从2021年高点的每瓦1.8元,降到2024年底的0.6元,甚至有的企业为了抢订单,报出了0.45元的亏本价。
根据公开数据,2022年中国光伏行业整体利润率还有15%,但是到了2024年,这个数字下降到不足3%,大型企业还在硬撑,中小厂商已经死给你看。
更可怕的是,这种低价竞争逼得行业就只能劣币驱逐良币,企业的创新动力被榨干,现金流也越来越紧张,大家都在等着对方死,认为只要活下去的就能吃尽产业红利。
但问题是,海外市场也不再可控。欧美对中国光伏产品启动了贸易调查、要征收高额关税,部分国家还要求个本土制造,这让出口去产能的策略也彻底破产。
所以去年还要求企业自我调节,今年就变成了国家队主动出手,因为产能出不去,库存消化不掉,价格卷到最后,就是企业集体破产。
新能源汽车和光伏,其实就是当下整个产业内卷的典型代表,一个是先抢市场再聊赚钱,结果谁都在卡位、谁都不赚钱;一个是上下游集体爆产能,结果供过于求、价格血崩。
现在国家开始出手,限制新项目、规范低价竞争、约谈地方政府,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这种“透支未来、消耗现在”的模式停下来。
03
讲到这儿,可能大家已经发现,国家现在搞的这波“反内卷”,其实不是说企业别卷了、别竞争,而是想主动清掉一批卷得太狠、产能严重过剩、根本没法自我造血的企业。
这不是结构调整,是一次实打实的去产能。
只不过,以前咱们去的是落后产能、污染企业,这次要清理的,是过去三年在各种风口里膨胀起来的无效产能。
像什么新能源车、光伏、储能、芯片、Ai,哪一个不是被叫国运方向?可真要掀开盖子,很多企业是在赔钱内卷,没有补贴投喂,资本强撑,根本活不下去。
所以这次去产能不是一网打尽,而是精准下手。
第一刀要砍的是那些靠价格战强行续命的企业。
像光伏这样,把价格卷到了地板上,国家队已经开始约谈、收紧项目审批、暗示地方也别再搞低价投标,就是要让这个行业先冷静下来,别再往里砸钱。
第二刀,是要砍那些没产出、全靠讲故事混补贴的。
比如造车新势力一个比一个激进,以前玩花式打折,现在搞碰瓷营销,但只要看看财报就知道,除了极少数品牌实现盈利,剩下的绝大部分都在靠融资续命。一旦融资断了、补贴停了,整个商业模式就立马显出原形。
某吒、某越还只是个开胃菜,明年购置税减半才是新势力的天塌了。
这第三刀,大概是要送给地方硬上的项目。
过去几年,地方为了招商拉数据,几乎把产能布局做到了极限,有的县城敢批三家电池厂,有的地级市能上四五个新能源品牌。
工信部在去年就指出,部分地方和企业存在盲目上马、重复建设新能源汽车情况,虽然没有点名,但已经到了不能不管的地步。
所以,现在顶层的态度很明确,不再鼓励这种无脑式冲锋,即便你卷得再狠也拿不到地、批不到项目、贷不了款了。
这轮“反内卷”的本质,不是整风运动,是彻底洗牌,国家要扶植的不是最会抢风口的,而是最能穿越风口还能赚到钱的,看着是在收缩,实际是让那些真正有实力的企业猥琐发育。
当然,这轮产业整顿最扎心的后果,就是很多人原本以为选对了赛道,结果风口没赶上,反而被变化先卷了出去。
大家都在说就业难,薪资少,其实不是岗位变少了,而是过去的那种确定性没有了。
前几年,为了赶上风口,大学生都跑去新能源、人工智能、集成电路专业,结果一毕业就遇上了车企倒闭、光伏厂减产。不是他们不够优秀,是整个产业从抢人到裁员只用了半年时间。
你以为自己抓住了机会,但其实,只是被当作消耗品卷了一轮。
听上去是不是有点丧?
也不是。
这场反内卷的意义就在于,资源不再流向只会赔钱、只会讲故事的投机企业,而是流向那些能赚钱、能创新、能解决问题的优质企业。
同样,那些有真才实学、懂市场、能闭环的人,也会脱颖而出。
一场反内卷的开始,其实是一轮真正“有质量”的淘汰赛。
那些站着把钱赚了的企业,才配继续活下去。
剩下的,就别再浪费资源了。
此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