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经典点滴分享(701) 天下第一奇书——《庄子》
发布时间:2025-08-07 08:45 浏览量:2
《内篇·应帝王》(6)
《应帝王》是《庄子》内篇中的最后一篇,它阐述了庄子的为政思想。《应帝王》探讨的是什么样的人才是好的帝王,什么样的政治才是完美的政治。
庄子对宇宙万物的认识基于“道”,他认为整个宇宙万物是浑一的,不分彼此的,也没有什么区别。世间的一切变化也都出于自然,是自然运行的必然结果。人类对于自然的变化和发展是没有任何作用的,是左右不了自然变化的。所以,庄子的政治主张就是不治为治、无为而治,这就是本篇的中心。什么样的人“应”成为“帝王”呢?庄子认为“王道”和“人道”是合一的,也就是那些能够听任自然、顺乎民情、行不言之教的人,才能称得上“帝王”。
今天学习《应帝王》的第六部分。
原文:
无为名尸⑴,无为谋府⑵,无为事任⑶,无为知主。体尽无穷,而游无朕⑷。尽其所受乎天,而无见⑸得,亦虚而已。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⑹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解释:
⑴尸:执掌、主持,引申为寄托的场所。
⑵谋府:出谋划策的地方。
⑶任:负担。
⑷朕:征兆、先兆,引申为迹象。
⑸见[xiàn]:古同“现”,出现,显露。
⑹将[jiāng]:送行。
译文:
不要把自己变为名望的寄托,也不要让自己成为谋略的聚集地,不要让自己成为世事的负担,不要让自己成为智慧的主宰。潜心体验万事万物的本源而且永不休止,无拘无束地游乐而不留下任何踪迹。任其所能秉承自然天命,从不张扬也不自得,也就心境淡薄而无欲无求了。修养高深的“至人”心境就像是一面镜子,对于外物刻意送往迎来,如实反映事物本身而无所隐藏,所以能够反映外界事物却不因此损心劳神。
这一部分是纯议论,但理解起来难度不大。我把它分成三层,通过译文分别理解感悟。
第一层:“不要把自己变为名望的寄托,也不要让自己成为谋略的聚集地,不要让自己成为世事的负担,不要让自己成为智慧的主宰。”
“名望”“谋略”“世事”“智慧”这几个词,在世俗世界中,代表着一个人是否能“功成名就”,是否是人生的“赢家”,是世俗世界中最能体现“得失利害”的指标。这些东西导致很多人穷其一生,殚精竭虑、无休无止地去追逐,甚至会不择手段、机关算尽。
但如此去做,却失去了最本真的东西,那就是源于自然的最纯真、最质朴的自然之心。更甚者,受“利益”和“获得”的诱惑,使得人偏离了大道,忘记了万物的起源和归宿都发自于自然天地。人生在世,如果想要无欲无求,得到精神的逍遥自在,必须摆脱这些束缚,才能心中有道,行动尊道,在“大道”的指引下,心境空明,精神愉悦,摒弃欲求,自由自在。
第二层:“潜心体验万事万物的本源而且永不休止,无拘无束地游乐而不留下任何踪迹。任其所能秉承自然天命,从不张扬也不自得,也就心境淡薄而无欲无求了。”
潜心体验万物的本源就是深入理解和体验宇宙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规律,而把握这些规律就是遵行大道。在此体验过程中,能让自己的思想、心灵在无垠的世界中自由自在地游弋翱翔,不留下自己的任何痕迹,即超越了外物,超越了自我,精神上升到最高境界。秉承自然天命,就是完全顺应老天赋予你的命运和资质,做你能力范围内应该做的事情,有能力有才华,也不要刻意炫耀,也不要志满意得,更不去刻意追求功名这些虚妄的东西。最后修炼到心境空虚澄明的境界,真正做到“无欲”“无求”“无为”。
第三层:“修养高深的“至人”心境就像是一面镜子,对于外物刻意送往迎来,如实反映事物本身而无所隐藏,所以能够反映外界事物却不因此损心劳神。”
这一层的重点是“镜子”,“镜子”没有名利之心,它不会扭曲事实,不会趋炎附势。所以,如果能修炼到道德修养最高境界的“至人”,他们心如明镜,无杂无染,心境澄明。对任何事物的到来和离去,都不会可以迎合和抗拒,而是顺其自然地接受。在应对各种事物时,不会有任何私心杂念,不会隐藏什么个人的意图。正因为这种“无欲无求”的“无为”态度,他们才能像镜子一样真实地反映万事万物,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和情况,却不因此损害自己的心灵,不损伤自己的精神,保持自己明镜般的心境。这种心境也被视为是一种高深的智慧和修养,需要通过不断的自我反省和实践来逐步达到。
这一部分,表达了庄子对理想人格的看法,也是扣住《应帝王》的主题,论述了他心目中的理想帝王应具有的理想人格,以及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是庄子政治理念的集中论述,是庄子思想的精髓之一。
庄子心目中的理想人格,我们只能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但这样的理想人格,并不是高不可攀的,和现实中的我们联系起来,我总结了三句话,九个字:求本真,求真意,求真境。这三句话,句句不离一个“真”字。“求本真”是要求我们不要丧失自然淳朴、自然的本性和本真,保持住我们与生俱来的那些纯粹、自然的心性。不要像有些人一样,年龄越来越大,心机越来越多,城府越来越深,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初心不改”。“求本真”,就是做人做事,遵从客观规律,不逾矩、不滥行、不越线。就是遵循规则,尊道行事,守住底线,真真实实地做人做事。“求真境”是修养的最高境界,就是追求超越世俗评判的道德修养的境界,遵从自己的内心,不要受社会的名利、财货、得失、利害的所谓世俗标准的影响和左右,保持自己心境的澄明清澈、虚静淡泊,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完美自己的人格,活出一个独特的自我。
我的感觉,虽然有些难,但不是说完全做不到。做到一点就是“得”,就是“求”有结果!
好,明天我们继续学习感悟《应帝王》的第七部分。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