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魂铸扬州:谈史可法的气节,一个被高估还是被低估的男人?

发布时间:2025-08-07 08:54  浏览量:1

1645年农历四月二十五日,扬州城在清军炮火中摇摇欲坠。兵部尚书史可法登上城墙,提笔给母亲写下最后几行字:“儿在宦途一十八年,诸苦备尝,不能有益于朝廷,徒致旷远于定省......一死以报国家,固其分也。”写毕拔剑自刎,却被部将死死拦住。鲜血浸透战袍之际,他或许想起母亲曾说——怀他时曾梦见文天祥走入房中。

史可法生于河南祥符县(今开封),祖籍北京大兴。在明末动荡的时代背景下,他的出生就被赋予了传奇色彩——相传其母尹氏怀孕时,“梦文天祥入其舍”,这则记载见于《明史》,预示了他与这位南宋忠烈相似的命运轨迹。

天启年间,年轻的史可法拜入东林党人左光斗门下。这段师生情谊深刻影响了他的一生。当左光斗被魏忠贤陷害入狱时,史可法冒险探监,目睹恩师“筋骨尽脱”仍凛然不屈,从此将“忠义”二字刻入骨髓。

1628年,史可法考中进士,任西安府推官。彼时陕西饥民遍野,李自成舅舅高迎祥聚众造反,自称“闯王”。史可法在镇压民变中展现出非凡的军事才能,从文官转型为将领。崇祯十年(1637年),他巡抚安庆、庐州等地时,亲率士卒冲锋陷阵,与左良玉合击农民军于枫香驿。

他带兵讲究同甘共苦——“将士未食不先食,未衣不先衣”,寒冬腊月士兵未领到棉衣,他绝不先穿;行军中饭食不足,他空腹督战。这份赤诚让士卒“皆愿效死力”。

1644年三月十九日,崇祯帝自缢煤山的消息传到南京,留都百官之首史可法“以头撞柱,血流至踵”。在拥立新君的关键时刻,他犯下致命失误——反对立昏庸的福王朱由崧,写信痛陈其“贪、淫、酗酒、不孝、虐下、不读书、干预有司”七不可立。

凤阳总督马士英却暗通江北四镇武将,强行拥福王登基。当史可法在浦口迎驾时,木已成舟。更致命的是,马士英将他反对福王的密信呈交新君,君臣嫌隙由此生根。

弘光朝廷建立后,马士英挤走史可法出任督师扬州。离京前史可法苦劝皇帝:“若晏处东南,不思远略,贤奸无辨,威断不灵,老成投簪,豪杰裹足,祖宗怨恫,天命潜移,东南一隅未可保也!”这番泣血忠言却被弘光帝当作耳旁风。

史可法坐镇扬州时,面临的是个四分五裂的烂摊子:

江北四镇军阀割据:黄得功、刘泽清、高杰为争夺扬州大打出手

高杰部尤为凶悍:围城两月“杀人满野”,百姓见其旗号即魂飞魄散

史可法单骑入虎穴:高杰闻其将至,“夜掘坎埋骸骸百具”,次日拜见时“汗浃背”不敢仰视

史可法以德服人,不仅未惩处高杰,反将其部安置在战略要地瓜洲。当高杰被叛将许定国诱杀后,其妻邢夫人跪求:“愿公子拜公为父!”史可法却严词拒绝,错失了直接掌控这支劲旅的机会。

更致命的是他的战略失误——坚持“联虏平寇”,欲借清军剿灭李自成。1645年初,他竟派高杰北上“协助清军讨伐李自成”,导致抗清力量自相残杀。清军却趁机南下,多尔衮致书直言:“君父之仇,不共戴天”,彻底撕破脸皮。

1645年四月,清豫亲王多铎率十万大军围扬州。此时南明内斗再起——左良玉以“清君侧”之名东进,马士英竟调江北防军堵截,史可法急返扬州时,泗州、盱眙已相继陷落。

孤城血战六日:

四月十八日:清军先锋抵城下

四月十九日:史可法写下五封遗书,嘱家人“死葬我高皇帝陵侧”

四月二十日:总兵李栖凤、监军高岐凤率部降清,守军仅剩万人

四月二十一日:刘肇基建议趁清军立足未稳出城突袭,史可法未采纳

四月二十四日:清军红衣大炮轰塌城墙

城破之际,史可法自刎被阻,部将拥其出小东门。清军蜂拥而至,他大呼:“我史督师也!”被俘后多铎亲自劝降,许以高官厚禄。史可法慨然道:“我为天朝重臣,岂肯苟且偷生,作万世罪人哉!城亡与亡,我意已决,即劈尸万段,甘之如饴!”

忠魂归处成谜:

·正史记载被斩于军前,尸体遭肢解

·民间盛传“跨白骡出南门”不知所踪

·衣冠冢建于梅花岭,各地义军假其名抗清

清军随后屠城十日,扬州百姓血流成河,史称“扬州十日”。一年后,义子史德威捧其衣冠葬于梅花岭,南明谥“忠靖”,清乾隆帝追谥“忠正”。

1. 自身硬伤:读书人的“天真病”

政治幼稚:弘光帝立谁当皇帝,史可法非要公开说“福王七不可立”,结果把武将得罪光,自己成了“局外人”。

军事短板:江北四镇军阀高杰、黄得功、刘泽清、刘良佐,个个是“兵痞”。史可法管不住他们,只能当“调解大妈”。清军南下时,四镇瞬间投降仨,剩下一个黄得功还被部下捅死。

性格执拗:明知扬州守不住,非要“与城共存亡”。部下劝他突围,他摇头:“我死则扬州百姓可活。”结果扬州城破后,清军还是搞了“扬州十日”大屠杀。

2. 外部环境:南明的“地狱开局”

朝廷内斗:弘光朝廷忙着“清君侧”“斗阉党”,史可法在前线拼死,后方马士英还在克扣军粮。

武将割据:南明军队本质是“股份制公司”,皇帝是傀儡,军阀是股东。史可法这个“CEO”没股份,说话没人听。

清军碾压:1645 年的清军,有吴三桂当带路党,有红衣大炮,有骑兵机动。南明这边连军饷都发不出,史可法拿头打?

官方盖章 乾隆:“节秉清刚,忠正可嘉” 清朝皇帝都给他点赞

文人点赞 张岱:“史道邻,真丈夫也!” 明朝遗民把他当精神图腾

现代吐槽 顾诚:“书生误国,能力平庸” 史学家认为他战略眼光太差

最中肯的评价可能是:史可法不是“神”,但他是个“人”——一个用血肉之躯去撞时代车轮的人。你可以说他笨,说他倔,但你不能否认:当所有人都跪了,他站着;当所有人都跑了,他回头。

史可法死后,扬州百姓偷偷把他的血衣埋在了梅花岭。后来清朝修《明史》,乾隆亲自给他写评语:“可法之忠,与日月争光”。但更多人记住的,是他那句“我头可断,身不可屈”。

今天我们回头看,史可法可能不是一个完美的英雄,但他绝对是一个真实的中国人——在绝境里,用最后一口气,把“骨气”两个字写进了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