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文化名人:孔子出身贵族,却三岁丧父家境日衰,遂“志于学”
发布时间:2025-08-07 11:20 浏览量:1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周灵王二十一年,鲁襄公二十二年,夏历八月二十七日),在鲁国尼丘山脚下的一个石洞里,孔子诞生了。
那天,陬邑大夫叔梁纥搀扶着怀孕的妻子颜徵在去尼丘山上的高襟宫祷告,颜徵在突然肚子疼。叔梁纥赶紧扶妻子下山,但走到半山腰,颜徵在便疼得走不动了。叔梁纥看到不远处有一个石洞,就把颜徵在扶了进去,孔子便诞生在这个石洞里。这个石洞,后人尊称为“坤灵洞”,又称“夫子洞”。
孔子的母亲颜徵在是曲阜名门颜襄的三女儿,当时不满20岁,而他的父亲叔梁纥却已是63岁高龄。他们俩的结合不符合当时的礼制,但叔梁纥身份特殊,颜家想与他结这份亲,于是成就了一份奇缘,养育了一个圣人。
叔梁纥是一名武将,长得高大魁伟,很有力气,立过两次战功。第一次是在鲁襄公十年(公元前563年),几个诸侯国家去攻打一个叫偪阳(在现在山东峄县南)的小国,鲁国也参加了,叔梁纥就在鲁国的军队中。当他们攻入偪阳城的时候,守城的人把一种闸门放了下来,先入城的队伍眼看就被隔断在城里了,叔梁纥擎起双手,用力将闸板托住,先入城的军队才得以完全退出来。第二次是在鲁襄公十七年(公元前556年),齐国侵入鲁国的北部,齐军高厚带领的部队围困了防邑,鲁大夫臧纥及其弟臧畴、臧贾都被围困,叔梁纥带着甲兵三百人,保护臧纥夜间突围而出,然后又冲进防邑固守,齐军攻打不下,只好撤退。
由于在这两次作战中所表现出来的勇气和能力,叔梁纥曾一时“以勇力闻于诸侯”,被鲁襄公封为陬邑大夫。当时,叔梁纥的妻子施氏已经生了九个女儿,小妾生了一个儿子叫孟皮(字伯尼),但有足疾。女子和残疾的儿子都不宜继嗣,叔梁纥便向颜家求婚,颜家有三个女儿,老大、老二都不愿意,只有小女儿颜徵在没有拒绝,于是,叔梁纥又娶了年轻貌美的颜徵在。
叔梁纥和颜徵在结婚后,同居两年多,一直没怀孕,夫妻俩便来到尼丘山祈祷,求山神早赐贵子。不久,颜徵在怀孕了,为了感激山神,也为了让山神保佑着平安生下儿子,夫妻俩便商量,在尼丘山脚下的一个村里租了一间草房,住在那里等待生产。孔子诞生后,后人把那个村称作“颜母庄”。
老来得子,66岁的叔梁纥非常高兴,起名时,他考虑到孩子与尼丘山的渊源,又见孩子刚出生时头顶中间凹下,便为孩子起名为孔丘,字仲尼。
孔丘从小活泼可爱,全家人都把他爱如掌上明珠。不知不觉三年过去,孔丘已经3岁了,他天资颖慧,父母教他识字、说话,一遍就会,叔梁纥和颜徵在对他更加疼爱。一家老少和睦相处,相依为命,尽享天伦之乐。
怎奈好景不长,一日,叔梁纥突然病倒。起初,全家人都认为不过是偶感风寒,可是病情一日比一日加重,全家人焦急万分,赶快请医生诊脉处方,但百般调治,均无效验,抛下年轻的妻子和3岁的儿子去世了。
叔梁纥的去世,对一家老少来说,可以算是塌天大祸。颜徵在擦干泪眼,带着3岁的孔丘离开了叔梁纥家,迁居到鲁国国都曲阜城内的阙里街。
颜徵在选择离开,主要是为了避免叔梁纥家妻、妾、子、女间复杂的家庭矛盾。选择来到曲阜,一则因为叔梁纥在曲阜有贵族的身份、陬邑大夫的地位、“以勇力闻于诸侯”的声誉,城内的阙里街还有叔梁纥的几间房子,结婚之初他们就在这里住过;二则她娘家(颜姓)是曲阜大族,很多方面可以照顾她。三则她自小在曲阜长大,对曲阜比较熟悉。
母子俩到曲阜后,在娘家和叔梁纥的旧友的帮助下,顺利地安了家。
曲阜城南北宽五华里多,东西长七华里。城里周公庙一带殿楼嵯峨,是鲁国的政治中心。城西北部、东北部是平民居住的地方,也是繁华的闹市区。阙里街在闹市区的一个角落,几间茅草房子,一个天井院,与那些华贵的深宅大院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与繁华、嘈杂的街道相比,这里又是那样的沉寂、安静,似乎成了被世人遗忘的角落。现山东曲阜城内,孔庙东侧仍有一条阙里街,街的北尽头即孔子故居。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年轻的颜徵在带着年仅3岁的孔丘,开始了孤儿寡母的生活。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是“一介武夫”,却又早早过世,只能靠母亲颜徵在。颜徵在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受过良好的教育,于是,她便在料理家务的同时,教授儿子历史和文化知识。她把在书上看到的和在娘家听父亲讲的故事,一个个讲给儿子听。从盘古开天地、女娲炼石补天,讲到“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姜嫄履大人之迹而有周”,又讲了尧舜禅让,大禹治水,文王演《易》等许许多多的故事。一天,孔丘听母亲讲了周公吐哺,制礼作乐的故事,非常认真地攥着小拳头说:“周公太好了,娘,我长大了也要当周公那样的人!”
孔丘长到6岁时,目光已炯炯有神,身材比同龄儿童高出了许多,知道的事情也比同龄的孩子多很多。
大概就是从那时起,颜徵在开始教儿子识字。她把一捆捆竹简摊放在桌子上,仔细挑选出三百多个好学易记的字,教孔丘认,也常教孔丘一些礼仪的知识。
那段时间,孔丘对祭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当听说附近什么地方有祭祀活动,他就央求母亲带他去看热闹。每逢农历冬至,鲁国都要举行郊祭。郊祭就是祭祀天地,在当时十分隆重,如果国家有重要成员去世,也只能暂停宗庙的祭祀活动, 却不能耽搁郊祭活动。一国之中,包括国君在内,任何人都不敢随便废弃郊祭的礼仪。那年的冬至,颜徵在便带着孔子去看了。
鲁国郊祭的地点在位于都城南门外的河边,参加郊祭和看热闹的人很多,万头攒动。母子俩来到郊祭台前,孔丘因个子太矮,除了看到被西北风吹得呼呼作响的幡旗,其他什么也看不到。孔丘急得他抓耳挠腮,摇头兴叹。颜徵在发现南边不远处有一条河堤,比地面高出了许多,便带着孔丘登上河堤。孔丘看见了,他看见郊祭台前摆着供桌、祭器,上面放着整猪整羊,俎豆内盛放着各种各样祭品。孔丘看得出了神,边看边模仿着主祭人的动作表演起来。直至郊祭完毕,他还余兴未消,眼睁睁地看着人们纷纷散去了,才茫然若失地与母亲回了家。
鲁国都城内有座太庙,是专门祭祀周公的地方。因为周公姬旦是被其兄长周武王姬发封为鲁国开国国君的,尽管因故未能莅职,但他是正式受封,所以他的庙宇在当时一直被称为太庙,后来才改称周公庙。周公是当时鲁国国君的祖先,因而祭祀活动甚是频繁。每当举行祭祀时,孔丘就跑去看热闹。主祭官的一举一动,他都仔细观察,认真学习。他的记忆力很好,看过几遍,对祭祀的大体套数也就学会了。
有一天去看祭祀回家,孔丘便把家里祭祀时存放供品用的方形和圆形俎豆等祭器摆列出来,在庭院里摆来摆去地演练祭祀活动。他庄重认真,兴致勃勃,赞礼官的一言一语,主祭官的一举一动,他都模仿得维妙维肖,活龙活现。
《史记·孔子世家》有记载:“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也就是说,孔子不是像一般儿童那样玩耍,而是经常把祭祀时存放供品用的方形和圆形俎豆等祭器摆列出来,练习磕头行礼。现在看来,这好像有些不可思议,但在当时贵族社会十分重视祭祀礼仪的情况下,应该是很自然的。颜徵在教孔子这些东西,也不是不合情理,她希望孔丘能学好这些东西,作为将来回到贵族行列中去的阶梯。
这样学了三年,孔丘9岁时,已经学会了很多字,也学了一些礼仪的东西。颜徵在觉得自己已经教不了他,便带着孔丘回娘家,让父亲颜襄教孔丘各种礼仪和技艺,使他既懂得国家大事,又学会一些实用的本领。
颜襄早年在外为官,告老后聚徒讲学,可以说博古通今。颜襄很喜欢孔丘,愿意把几十年积累的学问传授给这个外孙子,但孔丘除了对周礼感兴趣,对其他的学问并不上心。因此,孔丘跟着外公学了六年,长进很大,但这种学习不得不终止。
公元前537年(鲁昭公五年),颜襄去世,临死留给了颜徵在一句话:“孺子可教也,你要好好培养他……”
那年,孔丘15岁了,身高长到了八尺,已经有个大人的样子了。而且,在母亲颜徵在的教诲下,他开始自觉地努力学习做人与生活之本领,故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为政》)
颜徵在教导孔丘的话是语重心长的,言教之外的身教更让少年孔丘触目惊心。那时,颜襄去世了,娘家经济上也出现了问题,对她的资助也越来越少,颜徵在和孔丘的生活更加艰难。春夏秋三季,颜徵在给人拆洗缝补,冬天,她在四壁透风的茅屋里编草鞋,她常年节衣缩食,好食物一口也舍不得吃,都留给正长身体的孔丘……如此以来,她既要操心维持母子生活,教育孤儿,又不可避免地带着年轻寡妇凄凉的沉重心情,身体每况愈下……
孔丘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便尽量帮母亲做家务,所以他后来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孔丘究竟做过哪些“鄙事”,他没有说,大概就是扫地、做饭、洗衣、种菜、挑担、推车等家务劳动,据说,他还给人家放过羊、放过牛,也做过婚丧喜事时的吹鼓手。由此可见,那时母子俩是勤劳俭朴的,也就是说,后人尊崇的“圣人”是在清贫中长大的。我想,少年孔子的经历,对身处贫寒家庭的孩子,应该是个鼓舞。
孔丘做这些事,颜徵在大概是不同意的,她总是适时地鼓励和鞭策儿子:“你是贵族出身,虽说后来败落了,可你父亲还是个陬邑大夫,他的儿子怎么能做这些事呢?你必须发奋读书,将来才有机会为国家效劳,成就一番事业,留名青史。”孔丘听着母亲的教导,心里也鄙视这些事,后来也认为这些都不过是自己年轻时家贫不得不做而借以谋生的“鄙事”。因此,他一面做这些劳务,而且做得很熟练能干,而在思想深处还是轻视劳动,认为这些事不是“君子”应该干的事。
于是,孔丘为了不辜负母亲的一片苦心,便“志于学”了。
我们现在不知道孔母是怎么教诲儿子的,所以典籍都没有记载,但我们可以透过历史的迷雾,清晰地看到,孔母颜徵在虽然年龄不大,但个性很强,不仅有着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也有着把儿子培养成人的坚强信念。在叔梁纥去世后,孔丘这个三岁孤儿,如果没有一位贤母的抚养和教导,他能否生存下来,能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巨人,都是很难说的。少年孔子的“志于学”,一定也和母爱、母教有着密切的关系。
颜徵在看着孔子学习更加用心主动,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但不幸的是,她自己却因操劳过度,病倒了。我们不知道她得了什么病,但她确是一病不起,与世长辞。那年,孔子仅仅17岁。
孔丘陷入了极度的痛苦之中,但痛过哭过,他便含悲处理起母亲的丧事。那时,他已经懂得很多“周礼”和为人处世的道理,给母亲办丧事时并不慌乱,但是,有一件事却难住了他。
依照当时的习俗,母亲是应该和父亲合葬的,可是孔丘不知道父亲葬在哪儿。父亲去世时,孔丘只三岁,记不住父亲的墓地,而母亲颜徵在当时是少年寡妇,按社会习俗要避嫌,不能相从送葬,也不知叔梁纥墓在何处,所以也没有告诉孔丘。后来,司马迁认为是“母讳之”,即母亲对儿子讳避了父墓所在,但为什么讳避解释不清,我觉得,应该是颜徵在也不知道。
孔丘想了一个办法,他把母亲的棺材暂且停在一条叫“五父之衢”的街上,借以引人注意。他守在棺材旁,遇人便打听,或者刻一个告示类的木板,上面刻着诸如“父母合葬,古之常礼,而孔丘不肖,竟不知父亲的墓地,故停棺在此。各位乡邻,各位亲朋,有知吾父叔梁纥之墓者,乞请告知”之类的话。
这个办法很奏效,有一位陬邑车夫的母亲知道叔梁纥墓在何处,便告诉了孔丘。于是,孔丘知道了父亲的墓地,便把母亲与父亲葬在了一起。那个地方叫防,即今天曲阜东十余公里的防山,现在那里有梁公林,相传就是埋葬孔子父母及伯尼的地方。
颜徵在走了,但她为中华民族培养了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所以,后人在推崇孔子的同时,对颜徵在也不断加封。曲阜孔庙大成殿后边的“启圣王寝殿”,便是专门供祀孔母的地方。尼山孔庙之东还设有一座孔母祠。历代诗人多有佳句赞美颂扬她,如“有开必先,克昌厥后”、“颜母山高上接天”等。
母亲去世后,年仅17岁的孔丘真正成了无依无靠的人,他要在当时等级森严的社会中独自谋生了。不久,他便碰到了一件事,给了他很大的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