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夏去,一念秋来,三首古诗,愿你心无挂碍,从容自在
发布时间:2025-08-06 06:06 浏览量:1
一念夏去,一念秋来,残暑未消,新凉已到。
时光,一半停留在盛夏的枝头,开出葳蕤的诗意;
一半入了初秋,酝酿着一场盛大的清欢。
“身轻更何苦,处处可闲游”,三首残夏古诗,愿你心无挂碍,从容自在。
01
一片云飞上,凉风先满楼。
夏残长对雨,树老早知秋。
散步寻芳径,开怀豁远眸。
乡朋时过我,不觉语绸缪。
——李雍来《残夏》
一片云彩刚刚飘过天际,凉风便已抢先一步,漫过整座阁楼。
夏日已近尾声,淅淅沥沥的雨驱散了残余的暑热。
老树比人更早感知到秋的脚步,青绿的叶子染上了浅黄。
信步走在开满野花的小径上,花木的清香漫过衣襟,沁入心脾。
抬眼望向远方,青山如黛,绿水含烟,视野豁然开朗。
乡邻旧友时常来寻我,一壶茶,几句家常,不知不觉便忘了时间。
李雍来是清代诗人,生平记载较少,只知他曾在乾隆年间任过广西知县。
其诗作多聚焦日常闲居、自然景致与人际交往,风格质朴真切,就像这首《残夏》。
残夏本是季节的过渡期,缠绵着夏的余温,又酝酿着秋的清意。
诗人以平和的笔触,将这份 “过渡” 写得有景致、有人情、有哲思。
既有告别旧季的从容,也有拥抱日常的踏实。
让人读罢,也想在这样的时节里,慢下来,感受风的凉、雨的润、情的暖,在寻常中品出岁月的滋味。
八月已至,夏去秋来。
流转的季节里,愿亲友在侧,岁月静安,日子如诗,平淡生香。
低眉不见烦扰事,抬头可见所念人。
所遇皆温暖,所见皆美好,岁岁常欢愉,年年皆胜意。
02
天暑正三伏,雨来俄九秋。
寒声入檐户,爽气袭巾褠。
山色凝深黛,溪流战怒蚪。
身轻更何苦,处处可闲游。
——陆游《立秋前九日大雨凉甚》
立秋前几日,正值三伏,一年中暑气最热烈的时候。
一场大雨骤至,瞬间带来了秋日般的寒凉。
雨声,裹着凉意,穿庭入户;爽气扑在衣襟上,浸润身心。
远山凝成深黛色,像被浓墨浸过,雨雾缠在山腰,添了几分朦胧;
溪流被雨激得涨起来,水势汹汹,撞在石上溅起雪白的花。
身子忽然轻快起来,哪还有半分暑天的沉滞?
这般清凉里,处处都是可游的景致。
陆游一生饱经世事,却始终对生活保有热爱。
一场骤雨,洗去的不仅是暑热,更涤荡了心头的滞涩,
“处处可闲游”,既是对眼前清凉的即时欢悦,更体现了诗人随遇而安的旷达襟怀。
季候更迭,夏去秋还,风衔凉意,露染晨昏。
渐凉的季节里,愿你心有所栖,不慌不忙,闲听风籁,静看流云。
既有奔赴远方的热忱,也有慢品岁月的从容。
愿你身外无俗事,眉间无烦扰,处处可闲游,岁岁有清欢。
03
等闲三伏后,独卧此高丘。
残暑炎于火,林风爽带秋。
声名何要出,吟咏亦堪休。
自许红尘外,云溪好漱流。
——李山甫《山下残夏偶作》
时光流转,季节更迭,不经意间,三伏天就这样走到了尽头
独自静卧在高高的山岗上,看流云漫过天际,听清风穿过林间。
残留的暑气仍带着火一般的灼热,山间的林风却已携着秋的清爽。
声名何必非要传扬出去呢?吟诗作赋到了这般境地也该停歇了。
心若安定,便无需向外索求什么。
自认早已置身红尘之外,这云缠雾绕的溪流多好啊!
可以日日掬一捧清冽,洗漱身心。
李山甫是晚唐诗人,虽然现在看来,声名不显,但其实他的诗歌在当时还是颇受推崇的。
司空图就曾盛赞他“谁似天才李山甫,牡丹属思亦纵横”。
他一生仕途不顺,多次应举不第,最终选择归隐。
诗风多带孤介愤世之情,却也常显淡泊自守之趣。
这首《山下残夏偶作》,将残夏时节的生理感受,与归隐后的心理状态,融为一体,展现出一位失意文人在看透世事后,为自己寻得的最妥帖生存方式。
在红尘之外,与自然相守,与山水为伴,安然度日,清净自在。
年急似箭,日月如丸,轻雷送雨,凉飙饯夏。
空气里还缠绵着夏的余热,秋的凉意已越过季节的枝头。
走过季节转角,愿你眼中有远方,胸中有丘壑。
在人间烟火里慢煮流年,在山水清欢中细品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