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郦道元,乃济南山水之福:《水经注》对济南山水精彩描述赏析

发布时间:2025-08-07 11:31  浏览量:1

“南丰二堂之记,子昂濯缨之篇”,济南历代诗文,乃济南最为宝贵的文化珍藏。它是名人雅士对于济南山川、风物、人文的审美观照,有着他们独特的生存感悟与超越之思;它蕴含着济南真实可信、生动鲜活的历史记忆,更是美如珠玑、灿若云霞的美篇佳作。惜乎,由于年深日久、阅读障碍等诸多原因,这些作品中的大多数依然未能很好地利用之,有的甚至埋藏在历史深处,不为读者所知。基于此,《风香历下》自即日起,特开设《济南美文一百篇赏析》与《济南名诗二百首赏析》专栏,从数以万计的诗文中加以遴选,旨在通过审美的艺术欣赏的方式,让古代诗文辉耀当今,发挥其建设文化泉城的价值与作用。

原文:

《水经注》济水(片段)

郦道元

济水又东北,泺水入焉,水出历城县故城西南,泉源上奋,水涌若轮。春秋桓公十八年,公会齐侯于泺是也。俗谓之为娥姜水,以泉源有舜妃娥英庙故也。城南对山,山上有舜祠,山下有大穴,谓之舜井……

其水北为大明湖,西即大明寺,寺东北两面侧湖,此水便成净池也。池上有客亭,左右楸桐负日,俯仰目对鱼鸟,水木明瑟,可谓濠梁之性,物我无违矣。湖水引渎,东入西郭,东至历城西而侧城北注,陂水上承东城,历祀下泉,泉源竞发。其水北流径历城东,又北,引水为流杯池,州僚宾燕,公私多萃其上。分为二水,右水北出,左水西径历城北,西北为陂,谓之历水,与泺水会。又北,历水枝津首受历水于历城东,东北径东城西而北出郭,又北注溧水。又北,听水出焉。泺水又北流注于清谓之泺口也。

济水又东北,华不注山单椒秀泽,不连丘陵以自高,虎牙桀立,孤峯特拔以刺天。青崖翠发,望同点黛。山下有华泉……

(北魏)郦道元著,陈桥驿校正《水经注校正》卷八济水,中华书局2007年版

清乾隆武英殿本《水经注》卷八济水

作者简介:

郦道元(约466——527),字善长。范阳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我国古代杰出的地理学家,著名的文学大家。郦道元出身世家,曾祖绍,任濮阳太守;祖嵩,任天水太守;父范,曾任青州刺史。郦道元平生好学,历览奇书。他开始是承袭父亲的永宁侯爵位,后历任治书侍御史、冀州镇东府长史、东荆州刺史、御史中尉等,以“执法清刻”、“为政严酷”著称。

注释:

《水经注》:郦道元的《水经注》是为魏晋时代无名氏所著的《水经》一书所作的注释。但他的注释,实际上是一部“别开生面”的著作,其学术价值,堪与裴松之《三国志注》、刘孝标《世说新语注》、颜师古《汉书注》并驾而齐驱。

郦道元本着“因水以记地,即地以存古”的编写原则,博采了汉魏以来许多山川土风、历史掌故的文献,并根据自己随北魏文帝巡幸长城、阴山,以及自己做冀州、鲁阳、颍川、东荆州等地太守、刺史时“访渎搜渠”的调查记录,叙述了大小一千多条水道的源流经历,以及沿岸的山川景物和故事传说。从文学上看,这部书在描写山川景物上,取得了非同寻常的艺术成就,许多章节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

赏析:

郦道元与济南有着深厚的渊源。北魏承明元年(476),郦道元的父亲郦范出任青州刺史,他到任不久就将家眷接到青州治所东阳城。在南北朝时,青州与冀州两州相邻,其疆域大体相当于今天的山东省。冀州治所历城即在今济南市,而郦道元曾在冀州任地方长官。因此,长期生活在山东和济南的郦道元受齐鲁文化的深刻熏陶,对山东山川地理乃至水道的热爱与熟悉自不待言。他对流经济南的济水,做过认真的考察,对于济水所流经济南一段的风景名胜,进行了极为生动、真切的描述。

《水经注》描绘济南山水景致主要有四处,分别是泺水之源即趵突泉、净池客亭即历下亭、历水源流走向、华不注山。以下分述之。

之一,泉源上奋,水涌若轮:趵突泉最真、最美的传神画像

古往今来,状写趵突泉的诗文作品可谓多矣,但被人们牢牢记住、卓然可传的却不多。然而,《水经注》这段文字,在济南人乃至许多外地游客那里,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泺)水出历城县故城西南,泉源上奋,水涌若轮。

凡能有缘一睹趵突泉风采的,还能寻到比“涌轮”、“上奋”更贴切的字眼么?再不会有。

“泉源上奋,水涌若轮”,这是后世千百年的趵突泉“词典”,其引用率之高,在描绘趵突泉的词库里名列第一,你没有见过趵突泉么?你见了趵突泉不知道怎样形容它的奇特壮美么?你记住这八个字就可以了。

趵突泉 徐行健作

因为,天下似乎再也找不到比这八个字更能展现趵突泉的特征——趵突泉的独特性与唯一性的词语了。明代趵突泉上有建筑,曰:涌轮亭,三字为书法大家邢侗所书。其时,趵突泉还被有的名家直接称为涌轮泉呢!(见明文翔凤《涌轮泉同陶路叔》《涌轮行》等诗作)

好一个“泉源上奋,水涌若轮”喲,趵突泉的传神之笔!趵突泉最真、最美的画像!

之二,目对鱼鸟,濠梁之性:济南早期的风雅叙事

笔者有言:如果单用两个字来概括济南的城市特征,那非“风雅”莫属。

值得注意的是,早在一千五百年前,敏感而多才思的郦道元便注意并发掘了出济南城市的这一特征。

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写到北魏时期济水所经过的(古)大明湖、净池(即今五龙潭)一带的湖泉美景:

其水北为大明湖,西即大明寺,寺东、北两面侧湖,此水便成净池也。池上有客亭,左右楸桐负日,俯仰目对鱼鸟,水木明瑟,可谓濠梁之性,物我无违矣。

绿树婆娑,水流清澈,鱼鸟依人,寥寥数笔即勾画出古大明湖的明丽景致与浓厚诗意,实可谓“片语只字,妙绝古今”。

今五龙潭 王啸摄影

二百年后,正是在这个水木明瑟、物我一体的所在,“蕴真惬所遇”的诗圣杜甫高吟出“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的绝唱,为济南的名士风雅再添风流佳话。而一千年后,学者桂馥在这里创潭西精舍,来此游宴雅聚的名流不胜枚举。

所有这些,难道是偶然的?显然不是。清代学者王培荀称道此种文化现象是“以诗人置之诗地”,也就是说,是济南的佳山水与文人雅士相伴而生的“交响曲”。

接着,郦道元在本篇中又记载了“与泺水会”的另一处风雅所在——历水的源流走向:

湖水引渎,东入西郭,东至历城西,而侧城北注。湖水上承东城历祀下泉,泉源竟发,其水北流,经历城东,又北,引水为流杯池,州僚宾燕,公私多萃其上。分为二水,右水北出,左水西经历城北,西北为陂,谓之历水,与泺水会。

文中“历祀”即舜庙,舜庙附近有舜泉,双泉竞发,水势甚大,即为历水之源。

历水北流至流杯池(即今珍珠泉、王府池子一带),听这文气郁然的名称,便知为州僚游宴觞咏之风雅之处。而历水再往北流,则进入历水陂即今之大明湖,其后“北出者与泺水会,同入鹊山湖。”

之三,望同点黛,不连丘陵以自高:你读得出其中的蕴藏吗?

事情并非到此为止,郦道元还有描写华不注的名句,足可于此相媲美:

济水又东北,经华不注山,单椒秀泽,不连丘陵以自高;虎牙桀立,孤峰特拔以刺天;青崖翠发,望同点黛。山下有华泉……

寥寥数笔,千载难易。何以如此说,下面我们展开具体分析。

其一,青崖翠发,望同点黛

点黛,古时美女以黑青色颜料画眉,称“点黛”。由此可知,“点黛”一词乃隐喻也,它隐含对绿秀的华不注如同美女的另一种美感的生动表述。这开启了华不注的另一审美途径。其后,大诗人李白的“绿翠如芙蓉”、王士禛的“尹邢双夫人山“”的意象的创建,画家兼诗人高凤翰寄居华不注山下“日日开窗对美人”的吟唱,以及后世无数的赞赏和效仿者,追根溯源,全都来自郦道元的初创。

今华不注照 王琴摄影

其二,单椒秀泽,不连丘陵以自高;虎牙桀立,孤峰特拔以刺天

二十二字,你切莫小看了这二十二字。真的是字字金石,千载难遇,特别是郦道元的“不连丘陵以自高”,曾经引发出后世多少“文章”与联想呀,我们甚至可以说,它使得后世无数的华不注诗文都成了这七个字的解说与阐释。

何以故?因为这七个字有着无限的隐藏,无限的深意,成为了文化的象征,一言以蔽之,这(对华不注的)描写潜在着对人的“独立不倚”的人格精神的描摹与赞扬呀,历来的文人都被华不注的这种风采和风骨所倾倒,华不注成为独立不倚的崇高的人格精神的化身与象征。这叫做通过具象事物(华不注)指代抽象概念(人格精神)。

世间的事物,一旦与象征挂上钩,一旦与文化相联系,那含义、那影响就无限地扩大了(就如同埃菲尔铁塔成了整个巴黎甚至欧洲的象征一般)后来的作者无论如何也难以超越这个高度。

从顾盼生姿、楚楚动人的美女到独立不移的人格精神,由此可见,那深深隐藏着的喻体与象征才是至关紧要的。

写作之启示:

启示有二。

其一,话可以反过来说的底气与修养

通常,作家或者诗人遇到好的山水,乃是他们的福气,因此称他们的作品“得江山之助”。然而,在郦道元这里,这理儿却似乎反转了。饱览过祖国山川秀色并著有不朽之作《水经注》的郦道元,曾自豪地宣称:

“山水有灵,亦将惊知己于千古矣!”

中国历史上,有敢作这样宣示的作家么?有这样自信且自豪的山水作家么?怕是古今皆无。

然而,几乎所有的大家全都认可他。

比方说,唐代柳宗元、宋代苏轼等人的山水散文,都曾经受到过郦道元的深刻影响。苏轼《寄周安孺茶诗》说:“今我乐何深,水经亦屡读”,由此可见郦文非同一般的艺术感染力。

的确,郦道元遇到山水,是郦道元之福;而山水能遇到郦道元,更是山水之福也!

山水与名人的相遇,恰似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这最为绝妙的搭配,正所谓“地因人胜”,相映生辉。

以趵突泉、华不注为主要景观的济南山水文化与文学在早年便得遇郦道元这样的高手,是济南山水之福,是济南文化之福。

其二,拟容取心,中华文化与文学的最佳命名方式

命名是意义显现的核心方式,而文学的崇高价值,在某种意义上,正是对人生与世界的命名。

郦道元的作品,展示了中华文化与文学的最佳命名方式:拟容取心。

此语出自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比兴》:“拟容取心,断辞必敢”。意思是:模拟事物的外在形貌(“容”),摄取它的精神意蕴(“心”)。这是写作中必须努力争取的。

明眼人只消看到郦道元作品中活灵活现的文字以及无限可能的隐藏,便不能不叹为观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