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从来没有停歇过:25年前的那个场景,我记忆犹新
发布时间:2025-08-07 11:49 浏览量:2
他从来没有停歇过:25年前的那个场景,我记忆犹新 ‖老家许昌
文·图‖关利景
前几天航宝坐我脚上,我悠不起来。
突然想起小时候,应该很小很小,可能比航宝大一点儿,我坐在我爸的脚上,小手抱着他腿,他抬着腿一悠一悠,这便是我最早的荡秋千了。
睡前故事,我不知道以前的孩子听过多少睡前故事,但我的爸爸会给我们讲故事。讲最多的是李三角的故事,什么把红薯搞成粑粑的形状逗别人,一口吃掉啦,什么把厕所的一棵树给锯了再给糊上让别人掉茅坑啦,什么去坟头哭词一套一套特别搞笑啦。我爸说那都是坊间流传的,很粗糙搞笑,但那些故事,陪伴了我们的幼童时光。
小时候,家里是三间瓦房。你想想条件多简陋?我哥大了,自己睡一张床,床那头用砖头垫了下,有一次半夜睡着床榻啦。我和弟弟还很小,跟着爸妈睡在那一张老床上。90年代的冬天很冷,我和弟弟都是小孩儿,才有多少火力?早上听着我爸一起床,我和弟弟就开始争夺我爸睡的位置,因为那个位置暖融融的。
我爸的第一张身份证胡子拉碴黑乎乎的,我说怎么那么黑呢?他说照身份证的时候在煤窑挖煤,出来照的身份证。我哥出生后,我爸和我妈去看邻里家出生的小女娃。我妈对我爸说:咱们也拾个小闺女儿?!我爸说:你要是能拾个小闺女,你都能了!后来我出生了,女娃。而我爸像个陀螺,不停地转啊转,他用自己的肩膀扛起了整个家。那时候串亲戚,我爸一辆自行车,驮着我,弟弟和妈妈。我和弟弟坐在前面横杠上,妈妈坐在后座上。爸爸骑着自行车,好像托举着整个世界。
记忆中的我爸是个泥瓦匠,除了种地,就是给他人盖盖房子,垒垒墙,用作家用。那时候大家好像都不富裕,但我们家好像更加穷困。我妈说,有一年,买到假种子,收成很差,交了公粮后就所剩无几,度过了很艰难的一年。有一年家里过会,没有什么钱,我爸去卖点儿红薯还是什么的换成钱,来采买菜肉招待亲戚。
在我8岁的时候,我们队开始建砖窑厂,把原来的一些耕地变成红砖。我爸也加入了,并被选为小小的厂长。我9岁,我爸第一次上电视了,我没看到电视画面,但我听我爸讲了电视内容,大概就是市里记者来访,问他,你是这个砖窑厂的负责人吗?你知道这个耕地不能什么什么吗?就这些吧。那年,砖窑厂应该被罚了几千块钱,后来的事情没啥大印象了。
我们慢慢长大了,入学了。我小时候成绩还不错,从小学到初三,每学期都会拿到奖状。发压岁钱的时候,我爸总会多给我一块钱,每次我都不满,就一块钱。
而我弟弟,上初中的时候,调皮捣蛋小混混,被叫家长。我爸去签承诺书,交承诺金,卑微陪笑。他嘴上什么也没说,但喝酒后,他躺在床上,我也听到他含含糊糊地,表达心酸,对学校处理的意见。
后来我上高中,爸妈带了一个砖机。每当刮风下雨,做的土砖坯有部分就会整列倾斜,全都废了,我妈就会头疼,连带着我的情绪,只要看见下雨,刮大风,心情就不由得紧张起来。
90年代,大家可能也不重视教育,不像现在,都很卷。那时候,一般能上学就上,不上学就去打工了。说来惭愧,我小时候还算是个好学生。我爸一直都是非常支持我的学业,可惜,我总是觉得愧对老爸的栽培,我并没有成为一个让他骄傲的人。但现在,在日益成长中,我也深深知道了,父母在子女身上,可能投射的有期许。但我们不管闪光还是平淡,父母对我们的爱,永远不会减少。我们大多数人,不就是平凡的人,过着平淡的人生,享受这平凡的每一天吗?
老爸有俩儿子,一闺女。1999年的时候,三间瓦房实在不能满足居住需求了,我哥都17岁啦,老爸决定盖房子。对于有俩儿子的他,一般选择盖一层就可。当时,村儿里基本都开始盖两层了。老爸决定:别人能盖,咱们也能盖,就盖两层吧。
中间也是几多艰辛。房子快完工的时候,院子里的地砖,走廊的水泥地没整。我的泥瓦匠父亲,在夜里,我打着水电,他拿着瓦刀,抚平水泥后,用细细的钢筋棍,精心在水泥里留下一条条纹路。现在看见那些花纹,还能想起来25年前,天黑了,我打着手电,老爸拿着一根钢筋棍,在装修的画面。
时光荏苒,星移斗转,我们都长大了,独立了。而我的父亲,已经不需要那么累了,但他,桥头下面睡过,干零活(这个我写过,又心疼又生气);建筑工地干过,爬楼梯清理施工垃圾;全国各地跑过,干装修电影院的杂活儿。他是中国父辈的一个缩影,一个镜像,一个映射。父辈们从未停歇。只为在身体尚能动的时候,不给儿女增加负担。
而今天,父亲节,我爸也没闲着,又在村口值班禁烧了。我的爸爸,他从来没有停歇过。但我现在明白了,父母身体健康,就是我们孩子最大的财富。他们想休息,就休息。他们想劳动,就劳动,他们开心就好。
以前用听过一句话,这个世界,最爱公主的,不是王子,而是国王。虽然我不是公主,但我的爸爸,就是我的国王。
现在我们长大了,我们可以是您和我妈的依靠了。我和哥弟,也会像小时候您们牵着我们的手长大一样,牵着您们的手,继续前行。
祝我亲爱的老爸,父亲节快乐,每天都快乐!身体健康,一切顺意!
另:当年的美好时光哪去了?那些曾经影响我们生活的风物为何慢慢无影无踪?为留住更多渐行渐远的消逝的老建筑、老寨、歌谣、现象、老行当、童年游戏等,“老家许昌”汇编了资料《消逝的风物》,希望留住那些影响了几代人的记忆。该资料长约29厘米,宽约21厘米,厚3厘米,重约3.2斤,50余万字,496页,全彩印刷,欢迎留言咨询……
1、本文由作者授权发表,文责作者自负,如有侵权,请通知本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本文作者观点不代表本今日头条号立场。
2、文中图片由作者提供,版权归原摄影者或原制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本文所用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
3、“老家许昌”版权作品,转载或投稿请发邮件至hnxc126@126.com 。
爱许昌老家,看“老家许昌”。 老家许昌,情怀、温度、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