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父母扎堆离婚,有孩子鼓励甚至陪着去,为何这代孩子劝离不劝合?
发布时间:2025-08-07 11:56 浏览量:1
比起父母婚姻的勉强存续,孩子更需要的,其实是家庭中的安全感与爱。
——女同事说
#
前段时间龚琳娜接受采访,谈及刚过49岁生日时,结束20年婚姻:
下这个决定,两个儿子给了很大勇气。
俩孩子无论是陪她散步,还是给她做饭逗,一直陪在她身边,对她的离婚决定也举双手支持。
图源:网络
而这个暑假,很多孩子也站了出来、支持父母离婚。
多家婚姻登记处离婚预约排期很满,据工作人员说:“往年暑假忙,但今年尤其明显,不少夫妻都是孩子陪着来的。”
孩子不再是被动接受父母决定的沉默者,而是主动“劝离”的推动者。
而当 “孩子劝父母离婚” 从个例变成普遍现象,这场特殊的 “暑假离婚潮”,也给我们带来一些思考。
1
父母离婚,孩子捧蛋糕庆祝
心理咨询师王颖接触过很多类似家庭,她发现当孩子主动提出支持父母离婚时,往往能打破父母 "为了孩子忍耐" 的心理枷锁。
李娟在拿到离婚证那天,17 岁的女儿买来蛋糕为她庆祝:"妈,你今天眼睛里有光了。"
这句话让她瞬间红了眼眶。
过去十年,李娟和丈夫的关系早已名存实亡。
为了不影响女儿,怕女儿难过,陷入“单亲家庭”可能带来的自卑中,她每天精心扮演着 "好妈妈" “好妻子”的角色,却在深夜独自躲在阳台叹气。
直到有一天,女儿把一张纸条放在她床头:"妈,我长大了,能照顾好自己,你也该为自己活了。"
这份突如其来的支持,反而让李娟犹豫了。
她反复问女儿:"真的想好了吗?"
女儿认真地说:"不要为了我而牺牲那么多,比起完整的家,我更想要快乐的妈妈。"
最终,在女儿的陪伴下,李娟办理了离婚手续。
图源:三联生活周刊
除了心理负担的减轻,孩子对于离婚的支持,还能让父母对待婚姻更理性。
当局者迷,很多时候父母把孩子当成婚姻的纽带,却没意识到孩子早已成为婚姻的观察者。
赵文静和丈夫二人一直在是否离婚中徘徊不定,不停的争吵、冷战、一个月都不在一起吃一次饭。
在夫妻二人不断的矛盾和指责,互相认为是对方的错中,只有女儿客观得像个观察者。
“我不是说气话,是真的觉得这样的生活没有意义”
这份冷静的分析,让赵文静二人彻底跳出了 "受害者" 的情绪陷阱。
他们不再纠结于谁对谁错,而是清晰地看到这段婚姻早已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孩子比我们更能穿透婚姻的表象,他们不带偏见的视角,反而能让我们看清真相。"
最终,赵文静和丈夫平静地办理了离婚手续,甚至还能像朋友一样讨论女儿的考研计划。
正如婚姻家庭咨询师刘伟所说:"当代孩子对婚姻的理解更趋近本质 —— 它应该是让人幸福的港湾,而不是必须死守的城堡。他们的支持不是冲动的建议,而是基于长期观察的理性判断,这种判断往往能帮父母拨开迷雾。"
同时,当孩子说出 “我支持你们”,其实是给了父母改变和下定决心的力量。
周建明夫妻从未想过,他们下定决心离婚,竟是因为儿子的支持。
“也不是不能过,只是两个人都不开心”。
在十几年的婚姻中,他们夫妻二人虽然没有大的矛盾和冲突,却也始终磨合得不好,关系淡漠。
当夫妻二人试探着跟儿子提起想分开时,原本以为会遭到反对,儿子却平静地接受了。
不仅如此,在面对老人们的强烈反对时,儿子还出来说话。
"我爸妈的决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作为儿子我支持他们,也希望家里人能尊重他们的选择。"
儿子的维护像一面盾牌,也让周建明夫妻二人感到感动和暖心。
"原来总担心离婚会让孩子觉得被抛弃,没想到他反而成了我们的精神支柱。"
离婚后,虽然一家人不再住在一起,亲子的关系却没有受到影响,反而交流更多了。
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告诉父母:分开不是崩塌,而是另一种开始。
2
为什么孩子要劝离?
孩子劝离,到底是因为什么?
首先,是心疼,更是对父母幸福的期盼。
"不管是一个人生活,还是寻找新的幸福都无所谓。"
一位支持母亲离婚的女儿说:"我只是不想让妈妈为了没用的‘完整’两个字,不管是为了给我一个完整的家庭,还是为了旧思想中的‘不应该离婚’,而去过委曲求全的生活。"
50岁的脱口秀演员房主任,在经历了30年的婚姻后,终于离了婚。
父母包办婚姻、丈夫常年懒惰不工作、被家暴……她想离婚,父母却都不支持。
房主任说:“拖到这个年纪了,他们在赌你离不开。”
不过好在,30年的心酸苦楚的齿轮,终于在2023年4月8日她签约成为脱口秀演员之后开始转动了。
2024年4月8日,房主任带两个女儿净身出户,拿到离婚证;
2025年4月8日的她:“什么都没发生,我过了平静而幸福的一天。”
房主任的大女儿在社交平台支持妈妈,对妈妈幸福的期盼和敬佩,洋溢在字里行间:
“她或许不是一个完美的妈妈,但我永远佩服她的才华。她的才华也不需要通过学历证明,我敢保证几乎跟她交流过后的人,都不会再说出她就是一个没有见识的妇女。”
图源:网络
博主钟美美15岁时就支持被家暴的妈妈离婚。
在综艺《少年烦恼研究所》的节目中,他说他和妈妈一直都在遭受父亲的家暴。父母离婚之后,听到敲门声,他还是会感到窒息,父亲带给他的黑色回忆还是会在梦中困扰他。
随着2016年妹妹的出生,他父母那已然破碎的婚姻又勉强维持了四年。直至2020年,钟美美的父母终于决定分道扬镳。
对于钟美美而言,这无疑是一种解脱,他感到无比欣慰,“他终于离开了,我们的家已经满员,不再需要他的存在。”
图源:网络
这些孩子的真实案例告诉我们:他们想要的不是形式上的家庭完整,而是所爱的亲人真实的幸福。
其次,孩子劝离源于他们对父母婚姻状况的长期观察和对家庭氛围的感知。
一个男孩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自己的家庭故事:他的父母是别人眼中的模范夫妻和家长,但他自己知道,那些看似温馨的生活背后,是父母全程零交流的尴尬。
他曾经为此做过努力,以为是自己的问题。
"爸爸妈妈已经做的很好了,他们都对我很好,但是我还是很羡慕那些亲密无间的家庭,一家人可以一起去游乐场,陪在一起旅游。”
他努力做父母之间的粘合剂,想要做的好让他们满意、开心,以为这样就可以让一家人的关系变得更好。
然而随着事件推移,他逐渐明白了,父母婚姻的状态并非是他能改变的。
直到高三那年,他主持了一场家庭会谈。
这场谈话持续了三个小时,父亲全程沉默,母亲哭了很久。最终父亲说:"对不起,我们以为在对你好,其实是在自以为是。"
高考结束后的暑假,他的父母办理了离婚手续,搬离家那天,三个人一起吃了顿散伙饭,气氛反而比过去十年都轻松。
孩子对家庭的感知是全息的,他们能穿透父母制造的假象,直抵关系的内核。
当孩子主动劝离时,往往是经过长期观察和内心挣扎后,做出的最理性的选择。
图源:《加油妈妈》
当对父母的心疼和对父母婚姻的现状的感知和理解汇聚在一起,孩子的劝离,也就自然而然了。
3
比婚姻更重要的,是家庭里的温度
比起婚姻存续,孩子更需要的,其实是家庭中的安全感与爱。
一对夫妻离婚后,一起约定了 "三不原则":不在孩子面前说对方坏话、不把孩子当传声筒、重要节日一起陪孩子度过。
这样一来,孩子并没有为父母的离婚而感到焦虑受伤,反而获得了 "无论发生什么,爸爸妈妈都爱我" 的确定感。
就像李娟的女儿说 “比起完整的家,我更想要快乐的妈妈”,这话里藏着孩子最朴素的逻辑 —— 一个整天唉声叹气、强颜欢笑的妈妈,和一个气氛冰冷、争吵不断的家,给不了她真正的安全感。
反倒是离婚后,妈妈重新拿起画笔时眼里的光,周末一起看展时的轻松聊天,这些真实的快乐,才能让她心里踏实。
有些家庭便是如此,父母分了手,爱却没断。
爸爸每周雷打不动带孩子去踢一场球,妈妈会记得在孩子书包里塞好爱吃的零食,两人碰面时能平和地聊几句孩子的近况。
孩子心里清楚,爸爸妈妈虽然不在一起了,但对自己的关心一点没少,这种稳定的爱,比住在同一屋檐下却互相冷暴力要温暖得多。
比起硬撑着维持婚姻的 “壳”,守护好孩子心里的 “暖” 或许更重要。
与其说 “我们都是为了你”,不如诚实地告诉孩子 “爸爸妈妈只是不适合一起生活了,但对你的爱不会变”。
已经上大学的女儿晒出已经离婚的父母一起送自己上大学的视频,网友评论:虽然他们不再相爱,但都爱你。
即便父母分开,在日常的陪伴、睡前的故事、生病时的照顾时,孩子都能切实感受到,爱从未减少。
而对父母而言,更重要的是,好好照顾自己。
就像龚琳娜说的,离婚是新篇章的开始。
当大人活得舒展了,眼里有光了,孩子自然能感受到,生活哪怕有变化,也依然值得期待。
说到底,家庭的模样有很多种,完整与否,从不用一张纸来定义。
或许家庭形态改变难以避免,但只要父母愿意用心,用爱去填补孩子心中的缝隙,用理解和尊重去浇灌孩子成长的土壤,孩子依然能在充满安全感的环境中,成长为内心温暖、坚强的大人。
毕竟,对孩子而言,安全感与爱,才是他们成长路上最坚实的依靠,远比婚姻是否存续更为重要。
参考资料:
1.三联生活周刊|妈妈的离婚三部曲
2.汤小小|房主任离婚爆红的真相
3.数字生活脉络|当孩子渐渐成为家庭离婚的明面“推手”……
4.酒窝姐情感引导|面对父母离婚,9岁女儿的反应让人想象不到
//
更多好看的
连续10年霸榜中国大学最高薪专业,本科毕业月薪过万?人才缺口超百万,堪称金饭碗!
人大学生“全村学历最高的女性”火上热搜,网友:农村的孩子,在靠自己改变命运
中国最被名字耽误的211大学,王牌专业力压985,录取分数却不高,适合捡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