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河声丨“豫”见“两山”,书写生态文明新画卷

发布时间:2025-08-07 12:10  浏览量:2

2025 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 周年。20年来,这一理念如同一颗希望的种子,在中原大地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推动着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河南,作为全国唯一地跨长江、黄河、淮河、海河四大流域的省份,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生态文明发展之路,书写着一幅幅壮丽的生态画卷。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科学论断深刻揭示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良好的生态环境本身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它不仅能为人们提供清新的空气、干净的水源和优美的自然景观,还能为经济发展提供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空间。通过合理地开发和利用,绿水青山可以转化为金山银山,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河南在践行“两山”理念的过程中,有着独特的优势。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河南在全国生态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黄河、长江、淮河、海河四大流域贯穿全境,为河南带来了丰富的水资源和多样的生态系统,但也带来了生态保护的挑战。河南深知,保护好这些流域的生态环境,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也关系到全国的生态安全。

在黄河流域,河南大力推进生态修复工程。曾经,由于长期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水质污染等问题突出。河南痛定思痛,积极采取措施,关闭了一大批污染严重的企业,加大对矿山的整治力度。如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曾经因金矿开采生态破坏严重,如今通过实施一系列生态修复工程,关闭矿坑、拆除设施、覆土覆网、种草种树,成功解决了矿区复杂立地条件下生态修复难题,实现了从“金山”到青山,再让青山成 “金山”的转变,生态环境发生了转折性变化,野生动物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同时,河南加强黄河湿地保护,孟津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实施砂石场清退、退养还湿、退渔还湿等工作,以及鱼塘勾连、水系连通、水生植物种植、鸟类栖息地营造等修复措施,已成为珍稀候鸟重要的栖息地,鸟类种类和数量逐年增加。

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丹江口水库,河南更是倾尽全力守护一库清水。南阳市累计关闭重污染企业 800多家,关停并转污染企业460多家,丹江口水库库区的 10个乡镇实现污水处理全覆盖。淅川县大力发展山区绿色生态农业,筑起一道保护水质的绿色屏障,进入丹江口水库的泥沙每年减少 200多万吨。河南还建立了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在全线率先推行河湖长制,分级分段落实属地责任,并率先建立省级河湖长联席会议和企地协作机制,确保了丹江口水库水质长期稳定在地表水 Ⅱ 类及以上,部分水质达到 Ⅰ 类,让沿线 3500 万人口受益。

生态环境的改善,也为河南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栾川县从靠山吃山的 “中国钼都”成功转型为 “生态强县”“旅游强县”,老君山、重渡沟等“网红”景区游客络绎不绝,“栾川印象”远近闻名,实现了“点绿成金”;泌阳县加大废弃矿山治理和泌阳河治理,开展夏南牛产业循环发展,一座山带富一方民,一条河带活一座城,一头牛拉动一条链,做到了“守绿换金”;新县立足自然环境和古村人文历史优势,吸引社会资本注入,农民入股,形成 “自然资源 + 文化古韵 + 乡村旅游” 的乡村振兴模式,点亮“绿色资本”。这些地方的成功实践,充分证明了“两山”理念的科学性和正确性,也为河南其他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豫”见“两山”,书写生态文明新画卷。20年来,河南在“两山”理念的指引下,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未来,河南应继续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不移地践行“两山”理念,持续加强生态保护和治理,不断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让河南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书写出更加绚丽多彩的生态文明新画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河南力量。(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李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