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名第一的罐装薯片,为啥在中国没什么人吃?(品客薯片)
发布时间:2025-08-01 01:35 浏览量:1
最近有不少媒体报道了一条新闻,美国糖果巨头玛氏(Mars)考虑收购零食制造商家乐氏(Kellanova),潜在估值可能高达300亿美元(2145亿元),如果交易成功,这将是包装食品行业有史以来最大并购之一。
说实话刚看到这则消息的时候,真的很懵,玛氏我知道是谁,手握士力架、德芙、绿箭等一大堆知名品牌。
但家乐氏是谁啊?它凭啥值300亿美金?
于是赶紧查了下,原来家乐氏也是个食品巨头,旗下著名的品牌是品客薯片,曾做到过全球第一的市场份额。
等等,品客薯片又是谁?
想了想自己平时吃的薯片,基本都是乐事、可比克、上好佳等等,品客倒是第一次听说。
深挖之后才搞明白,品客主要做罐装薯片,是世界首个罐装薯片发明者,但因为国内铺货渠道少,营销不给力,价格较贵,又被乐事狠狠压制等原因,知名度一直起不来。
但这不代表品客没实力,相反,品客在薯片届可谓独树一帜,有很多遥遥领先的发明,背后藏着一大堆有趣的故事。
所以这期视频,咱们就来聊聊神奇的薯片品牌:品客。
01
众所周知,薯片最常见的包装是袋装,为了防止薯片破碎和氧化,还得充入氮气。
但即使如此,袋装薯片还是会在运输中崩碎,吃起来既影响口感,又容易弄脏手指。
而且气鼓鼓的包装袋,不方便携带和存储。
这个问题早在19世纪末薯片诞生后就长期存在,人们也想不到什么好的解决方式。
直到1956年,在二战后掀起的薯片热潮中,宝洁公司经不住诱惑决定进入薯片市场,并且发誓要砸重金改变现状。
没错,就是那个手握海飞丝、飘柔、潘婷等众多品牌的日化巨头宝洁。
不要感觉奇怪,那个时候的宝洁食品业务做的蛮大的,咖啡、饮料、花生酱等都有涉及,多一个薯片业务很正常。
为了研发薯片,当时宝洁公司就把重任交给了一位名叫弗雷德里克 · 鲍尔(Fredric Baur )的老哥。
鲍尔是位有机化学家和食品保存技术人员,在宝洁公司从事食品研发工作。
接到任务后,鲍尔埋头苦干两年半,哦不,准确说是两年,还真就搞出了新花样。
他从薯片的制作方法到形状再到包装,全都给彻底颠覆了。
OK,小伙伴们找个舒服的姿势躺好,下面咱们一个个细说鲍尔老哥的创新。
首先是制作方式上。
传统的薯片,就是马铃薯直接切成薄片,然后下锅油炸至酥脆,真正的纯天然食品。
但这个制作方式,注定了薯片形状、大小和重量不固定,油炸后易碎难以避免。
鲍尔老哥心想,有没有什么方法能让每一片薯片都长的一模一样呢?
于是,他直接从底层逻辑入手,放弃马铃薯切片的方式,而是直接把马铃薯磨成粉。
为了增加马铃薯粉黏性,他又继续混入少部分的小麦粉、玉米粉和大米粉,一起和成面糊糊,再压制成纸一样薄的面饼。
最后,把薄面饼用机器切出统一形状大小的片片,送入模具塑形油炸,撒上香喷喷的调料就制作完成了。
相比于传统薯片,粉末压制的更具有入口即化的口感,均匀的色泽,以及规整的造型。
看到这,不要怀疑咱跑题了,其中规整的造型才是创新的关键。
因为鲍尔老哥把薯片卷成了双曲抛物面型,也就是马鞍形状。
理科生应该都明白,双曲抛物面的几何特征让它具有奇怪的力学特性,不仅能承受拉扯,还能承受推挤。
在受到拉力时,双曲抛物面的凹面会承受张力;
而在被挤压时,凸面部分也可以承受张力。
所以薯片再薄,也异常稳固
比如就有个高手用马鞍形薯片,稳稳地搭出一个圆环,而且不借助任何胶水。
甚至还有人做过实验,直接把对着垒起来的马鞍形薯片开一枪。
虽然绝大部分薯片都碎成渣渣了,但最底下的几片还能保存完整。
那么又有小伙伴要担心了,这么“坚固”的薯片,塞进嘴里能嚼碎吗?
这就想多了,人类的咬合力在22.4-68.3kg之间,怎么可能嚼不动薄薄的薯片。
而且马鞍形薯片的稳定结构注定了要么不碎,一碎则变成小碎片。
带来“只碎于口,不碎于手”的松脆感。
得益于此,薯片就不再需要充满氮气的包装袋啦。
鲍尔老哥转头又发明了锡箔牛皮纸卷起的薯片罐,这样相同大小的薯片可以排一列,易于运输。
于是,世界上第一个可密封式的罐装薯片诞生。
自此每个薯片也都有着相同的大小、形状和重量。
对了,这其中还有个非常离谱的故事。
鲍尔老哥对自己的发明非常得意,甚至在他活着的时候,对子女说:死后请把我的骨灰,装进品客的罐子里吧。
没想到2008年他归西之后,子女还就真这样做了。
以至于到现在,人们纪念鲍尔的时候,还习惯性的摆上一罐品客。
02
你以为品客薯片的发明到这就结束了吗?
NO NO NO,品客有三位创始人,鲍尔老爷子只是其中的关键。
还有另外两位辅助人物,分别是数学家列帕和科幻小说作家沃尔夫。
下面咱先重点介绍列帕,他的贡献是改造品客的口味。
其实品客薯片刚上市的时候,销量差的离谱,差点混成宝洁历史上最失败的产品之一。
原因很简单,就是不好吃。
前面咱说过,品客他不是土豆原切,而是淀粉合成的,味道肯定差点意思。
焦急的宝洁公司,只好重金请高人来改善口味。
于是数学家亚历山大 · 利帕隆重登场。
不要问为什么是数学家,可能数学家的脑洞更大吧。
关于这位老哥的资料不多,流传最广的是,他在宝洁工作期间,总喜欢奇思妙想研发各种口味的产品。
以至于有些他研发出来的口味,宝洁都没勇气量产。
而且老哥脾气也很古怪,经常半夜跑到实验室,在实习生桌子上留下一道微积分题目。
如果第二天哪位实习生没答出来,就会被无情的辞退。如果答出来了,他就加大难度继续出题。
但这怪脾气老哥也确实有些实力,经他改造过口味的品客薯片,受到了广泛欢迎,直接让品客起死回生。
至于另一位创始人沃尔夫,他的贡献则是为品客设计了用来大规模量产马鞍形薯片的机器。
这位老哥同样有着传奇的人生,前半生的身份是个优秀的机械工程师,入职宝洁后专心研发薯片机。
据说他做事特别固执,为了评估品客薯片的空气动力学,从而适配流水线速度,他直接跑到IBM借用了超算电脑来模拟。
后来这位老哥不知道是咋了,研发完机器就在宝洁开启了长达16年的摸鱼生涯。
上班摸鱼写《三体》的刘慈欣都知道吧,沃尔夫老哥也是摸鱼写科幻小说,而且同样是很牛叉的科幻小说。
代表作有《 新日之书 》和《 轨迹 》,甚至拿过两个号称科幻届诺贝尔奖的“星云奖”。
OK,说了这么多,大家应该明白了。
品客薯片诞生的背后,一个个全是人才,咱写了几百期品牌故事,从未遇到这么离谱的。
要不是维基百科上真这么记录的,咱都怀疑是不是营销号瞎编的。
03
好了,回到正题。
20世纪80年代,口味调整完毕的品客薯片重新上市。
为了打开销量,宝洁公司找了很多明星拍广告,其中就包括当时的美国著名演员“布拉德皮特”,他出演的一段“海滩男孩”广告片,让品客薯片爆红。
到1990年代末,销量就超过了5000万箱。曾有数据显示,美国人每天会消费3亿片品客薯片。
但品客的爆红,也引来了一些麻烦,比如就有眼红的同行带节奏:品客到底算不算薯片?
前面咱们提到过,品客薯片的制作方式,不是马铃薯原切,而是马铃薯粉混入其他粉末烤制而成的,理论上称之为饼干更合适。
于是市面上分出了两波人,一波支持品客是薯片,来一波则持反对意见。
宝洁公司的人听了,也不服的表示,品客原材料里马铃薯占比42%,凭啥不算是薯片?
两边意见不统一,一度闹到了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那边。
FDA的老哥左右为难,两边说的都有道理,确实不好定性到底算不算薯片。
FDA后来只能另辟蹊径,把品客定义为由脱水马铃薯制成的薯片,并且不允许其用美式英语的薯片(Chips )来做宣传。
品客听到判决,也没再反抗,直接钻个空子,把包装袋上的薯片Chips改成英式英语的薯片Crisps。
但实际上,Crisps这个词,除了北美,在哪里都是薯片的意思,对品客也没造成什么麻烦。
然而没想到的是,多年后的2008年,英国突然把品客给告上了法庭,
因为英国要缴纳马铃薯制品增值税,但品客为了逃税,在英国死活不承认自己是薯片。
不知道法官是被忽悠了还是咋地,竟然真的以品客马铃薯含量不足50%为由,判定品客不属于薯片,可以免除15%的薯片增值税。
有意思的是,仅仅过去不到一年,在2009年5月,法院又反悔了,突然撤销之前的裁定,认为品客就是薯片,必须交税。
自知理亏的品客,只好乖乖补税。
04
说完品客在国外的奇葩故事,再说回国内。
1987年肯德基让咱们认识到了什么是薯片,但限于国内没有企业生产,薯片全都靠进口。
到90年代,品客突然发现,自己根本就没有进入的中国市场,竟然有了零星的品客爱好者。
这让品客意识到,中国是个忽视了的庞大的薯片消费国。
于是在1997年,品客被引进到国内。
彼时的品客,是世界第一薯片品牌,但来到中国,本土化一直做的很差,完全比不过乐事和可比克。
特别是到2000年之后,宝洁转型,决定专心做日化,剥离食品业务。
几年间,相继出售了Jif花生酱、Folgers咖啡等业务。
至于品客薯片,当然也逃不开被抛弃的命运,可惜一直没人买账,最终拖到2012年才以26.95亿美元的价格卖给了家乐氏。
这期间,品客薯片相当于宝洁的弃子,在国内压根没怎么宣传,错过了大好发展时机。
而且卖给家乐氏之后就更糟糕了,因为家乐氏本就在中国没啥业务,本土化营销做的很差。
甚至家乐氏还把品客的量变少了,价格提高了,在作死的边缘疯狂徘徊。
对了,国内卖的品客薯片,其实是家乐氏和益海嘉里(金龙鱼)合资的,直白的说,就是益海嘉里代工的。
咱也没吃过国外的品客啥味道,但有不少小伙伴表示,益海嘉里生产的品客薯片,味道大不如从前。
最后,这次传出的“玛氏即将收购家乐氏”新闻,对品客薯片爱好者来说,或许是个好消息。
玛氏非常重视国内市场,营销水平也相当的高,士力架、德芙、绿箭等品牌做一个火一个。
如果把品客交由玛氏运营,重新定位,重新营销,再把口味和性价比调整下,说不定会有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