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遏制住了沙俄向东扩张的步伐?沙俄的拿来主义不好使了

发布时间:2025-08-04 15:16  浏览量:1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1881年,当沙俄外交官古德诺夫把《伊犁条约》最后一页翻过来,合上文件夹时,他没说一句话。

只是站起身,冷着脸走出了谈判厅。

那一天的北京,风特别硬,崇厚坐在屋里,茶水早就凉透了。

从那以后,再也没人把沙俄的军舰当作“洪水猛兽”。

这事儿要从20多年前说起。

1858年,黑龙江边的瑷珲城,气温已经降到零下十几度。

一支俄国军舰队缓缓停在江对岸,舰体上还挂着残雪。

带队的是穆拉维约夫,一脸平静地站在甲板上,手里是几张地图和一份条约草案。

城里的奕山将军站在城头,看着那两艘冒着白气的蒸汽军舰,脸色发白。

是不知道沙俄在欧洲刚刚打完败仗,克里米亚战场上死了几十万人,黑海舰队全军覆没——可眼前这两艘带着铁皮壳的船,让他想起了几年前英法联军在广州、在大沽口留下的火海。

他们也是那种洋人。”有人在他耳边轻声说。

奕山不敢赌。

几天后,《瑷珲条约》签了字,黑龙江以北的几十万平方公里,就这么没了。

其实那会儿的沙俄,远没有表面那么强。

他们没海军,没铁路,后方供给全靠马车。

可他们太了解清朝人的心理了。

用几艘军舰,吓住了一个边疆将军,接着又用几张地图和几本条约,在短短6年里,从清朝手中割走了14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这种“吓人”的本事,其实就是技术带来的幻觉。

可谁能想到,几年后清朝自己就开始琢磨这套技术了。

1861年,北京城里,咸丰帝刚驾崩。

慈禧太后和恭亲王在西苑密议,决定把一个新设的机构交给恭亲王主理,名叫“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这,是洋务运动的起点。

说白了,就是开始“学洋人”。

那会儿的中国,刚刚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废墟里爬起来,满地都是烧毁的营房和水师船厂。

可也正是那时候,一批官员开始意识到,再不学点东西,就连沙俄那种“靠吓人”的国家,都能骑在头上。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这些熟悉的名字,都是那时候站出来的。

他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师夷长技以制夷。

可他们学得可不只是“长技”。

江南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陆续建起来。

火枪、大炮、蒸汽船,一样样都开始仿造。

左宗棠还在新疆修了兵工厂,专门生产军用物资。

更重要的是,人开始送出去了——去英国、去法国、去日本,甚至去美国学造船、学测绘、学机械。

那时候的沙俄,是看在眼里的。

他们也在学西欧。

可他们的方式,是把德国人请到圣彼得堡,把英国顾问塞进黑海造船厂。

他们的“学”,更像是“买”。

所以,一到远东战线,问题就来了。

1870年代,沙俄在中亚稳步推进,眼看着就要继续在新疆做文章,结果碰上了左宗棠亲自督战。

那一仗,沙俄没敢硬来。

清军后勤靠的是洋务运动打下的工业基础,军中用的是从江南制造局出来的枪炮。

到了1881年,伊犁谈判开始。

沙俄想要的很简单:把伊犁全留住。

可这回,清朝不是奕山了,是崇厚。

崇厚是个老练的外交官,说话慢条斯理。

沙俄开出第一版条约后,他没急。

他说:“特克斯河流域,是我们新疆的门户。

沙俄代表没想到清廷会较真。

之前几十年,清朝几乎没对条约说过“不”。

两边你来我往,谈了几个月。

最后,沙俄做出了让步——把特克斯河流域还了回来。

清朝虽然还是赔了地和银子,但这,是第一次让沙俄在谈判桌上“往回退”。

这事儿之后,沙俄在清朝那边的“吓人”策略基本就失效了。

当然啦,洋务运动并不是完美的。

它最大的问题在于,学得不彻底。

军舰是买的,枪炮是仿的,人才是请的。

真正的技术源头,始终没掌握。

比如北洋水师,建的时候声势浩大,可建完之后,几年不给维修费,连煤都买不起。

反倒是日本那边,学得踏实,花钱搞教育,建技术学校,自己造舰。

所以后来甲午一战,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但在洋务运动的前20年里,清朝确实从一个“闭目塞听”的王朝,变成了一个开始接触现代世界的国家。

沙俄的那一套,也就不好使了。

再后来,沙俄想在东北再搞点扩张,已经没那么容易。

清朝开始有了自己的铁路,有了自己的测绘,有了懂得国际法的技术官员。

那些年,沙俄在中国边境修了几百公里的铁路,却再也没轻松割走哪怕一块地。

参考资料:

龚书铎,《晚清政局与洋务运动》,人民出版社,2005年

李侃、张传玺,《中国近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中华书局,2011年

俄罗斯科学院编,《俄罗斯帝国远东扩张档案选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三联书店,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