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女科学家坦言:全球生育率暴跌,责任都在男性身上
发布时间:2025-08-07 12:57 浏览量:1
曾经,提到“人口危机”,中国似乎永远是那个“例外”。毕竟,这个国家在过去几十年里,人口增长的势头曾如潮水般汹涌,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子还深深刻在几代人的记忆中。谁能想到,几十年后,人口增长放缓甚至负增长的警报已悄然拉响?
数据显示,全球生育率正在逐年下滑。联合国的报告指出,截至2024年,全球女性平均生育率已从1990年的3.31下降至2.3。专家预测,到2050年,这一数字可能跌破2.1的“人口更替线”。而中国的情况更为严峻,生育率已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6以上,一路跌至如今的1.1左右。换句话说,平均每位育龄女性只生一个孩子,甚至更少。
这不仅是一个数字的下降,更是一种社会结构的深层裂变。以往在分析生育率下降时,人们往往把目光集中在女性身上,认为是女性受教育程度提高、婚育观念变化、经济压力增大等因素导致了“不想生”。但202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劳迪娅·戈尔丁却给出了一个截然不同的视角——她将生育率下降与“男性角色”联系了起来。
在她看来,传统社会中男性长期被定义为“家庭经济支柱”,这种角色定位让他们几乎没有时间去承担“父亲”的责任。而女性一旦进入职场,就面临“双重负担”:一边是工作的压力,一边是家庭的责任。于是,两人都不想“回家”,育儿成了一种“负担”,而非“责任”。结果,生育意愿自然下降,丁克家庭的比例反而上升。
戈尔丁的观点很有冲击力。她认为,只有当女性在职场拥有更多自由选择的空间,同时男性也能真正“回家”,承担起育儿和家务的责任,家庭生育的意愿才可能回升。否则,即便政策鼓励生育,也难以改变现实的困境。
她通过大量数据分析指出,一些女性就业率低、家庭观念浓厚的国家,反而生育率更高。而在一些经济发达、福利完善的国家,如北欧、英法美等,由于女性更倾向于独立发展,生育率反而与就业率呈负相关。
有意思的是,在一些经济曾经低迷、男性气质浓厚的国家,如葡萄牙、希腊以及东亚几个国家,生育率在经济低迷时期反而较高,经济好转后反而下降。戈尔丁认为,这与男性未能在女性进入职场后相应调整角色有关。
她的研究角度虽有启发,但也不能忽视一个现实:社会运行并不像经济学模型那样精打细算。我们常听到“人口红利”这个词,它指的是一个国家在劳动人口占比高、抚养负担轻的阶段,经济发展会获得强劲动力。中国已走过这个阶段,正面临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型的关键期。
对男性而言,过去那种“只要干活就能赚钱”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如今,想要维持家庭收入,必须不断提升自己,这正是职场“内卷”和焦虑的根源。如果此时再要求男性“回归家庭”,恐怕不只是角色转变的问题,更可能带来新一轮的经济压力与家庭失衡。
所以,生育这件事,早已不再是“生不生”的问题,而是“能不能生”“敢不敢生”的问题。一个家庭在决定生育前,必须权衡教育、医疗、住房、时间、精力等方方面面。生育不只是生命的延续,更是对家庭资源的一次“重大投资”。
未来,人口问题将不再只是统计数据中的曲线,而是每个家庭都要面对的现实。政策可以引导,但真正的改变,必须从社会观念、性别分工、家庭结构等深层土壤中生长出来。否则,再多的鼓励政策,也难敌现实的重压。
这场“生育保卫战”,不只是女性的战斗,也不只是家庭的难题,而是整个社会需要共同面对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