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集《禅观与净土》基础篇
发布时间:2025-08-07 13:25 浏览量:1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三面。我们看戊四、大妄语戒。
《楞严经》的修学,它的重点就是希望我们的心能够从外因缘的攀缘,而拉回到对内因缘的安住,“把心带回家“。它叫回光返照、正念真如。我们对真如本性无量功德的开显,《楞严经》有三块:调伏力、引导力、安住力,调伏爱取、引导菩提、安住空性。
他在整个事修的历练上,我们也可以这样对一对。前面的断婬,主要是在保护调伏力;婬心一发动,你对三界的爱取就调不住了,障碍出离。断嗔心,主要是在保护引导力,菩提心的善根;一天到晚吃肉,你的善根、慈悲的善根就没了;慈悲善根没了,你菩提心也没了,菩提心以大悲为根本。断肉、断嗔心是在保护你的菩提心。后面盗戒跟妄语戒,主要是保护你的空正见;断你的攀缘,更微细了。
前面的偷盗是攀缘感应神通,以下的妄语戒是攀缘个人的果证。佛教的功德都不能攀缘,何况世间法;攀缘佛教的功德,也会落入重大过失,清净的功德都不允许攀缘。关键不在功德,你一旦动了攀缘,就有生死业力,关键在你的心态有问题。
戊四、大妄语戒
我们看大妄语是怎么制的?先看第一段。
犯戒过失
杂染成魔:
阿难!如是世界六道众生,虽则身心无杀盗婬,三行已圆,若大妄语,即三摩地不得清净,成爱见魔,失如来种。
这个修行者是透过修学的善根力,已经调伏了杀、盗、婬三种过失。这个人不简单了,三行已圆。他通过了三种考验:不杀、不盗、不婬。假设他犯大妄语,三摩地还是不清净的。为什么?因为你攀缘心没有调伏,就有两种过失:“成爱见魔,失如来种。”第一个,你产生了我见的颠倒;第二个,破坏了大乘种性。
我们再往下看。
妄语相貌:
所谓未得谓得,未证言证,或求世间尊胜第一,谓前人言:我今已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道、辟支佛乘、十地、地前诸位菩萨,求彼礼忏,贪其供养。
大妄语,简单来说就是“未得谓得,未证言证”。“得”跟“证”有什么差别呢?“得”偏重在菩提智慧,“证”偏重在涅槃寂静。大乘的两大功德,菩提、涅槃二转依果。这是总说,我们看别示。
“未得谓得,未证言证”,开展出来就有很多种相貌,或求世间最为尊贵殊胜的功德。比方你说你得到了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乃至于辟支佛果,辟支佛他的智慧比阿罗汉更高一点;乃至于十地、地前诸位菩萨。你为什么讲出这么一个过人之法呢?你目的有两个:第一个、求彼礼忏;第二个、贪其供养。你需要别人对你恭敬礼忏;第二个,你需要得到别人对你的供养。这是他的过失的相貌,我们看他最后的结果。
损德堕落:
是一颠迦,销灭佛种,如人以刀断多罗木,佛记是人,永殒善根,无复知见,沉三苦海,不成三昧。
这个修行人最后的结果是断除一切的大乘善根,消除菩萨的种性。这种消灭的方式,就像一个人断了多罗木。多罗木把它砍断,它就没有再生的功能了。所以,佛陀说这个人是永断大乘善根,已经再也建立不起大乘的知见,永沉三途的苦海,也不可能成就三昧了。佛陀讲这个话是讲的很重,这件事情我们要说一说。
佛法的修学,它的确是有次第的;你不能够说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佛教的大乘修学是先有理观,再有事修。所有的经典都是先讲道理,再讲修行方法,没有例外。《楞严经》讲了三卷半,讲了真妄的道理,破妄显真。什么是真?什么是妄?怎么破妄显真?然后再讲持戒、持咒,修行方法。
我做了几年的僧教育,最怕的是什么人呢?就是行门很强,然后完全不看教理,这种人我是全世界最怕的,你最容易出错,而且出差错是没有救。一个行门强、理观弱的人一旦出错,以《楞严经》说,比没有修行更糟糕。因为你拉不回来,他变成邪恶种性。没有修行,你是一张白纸,还有机会;就算不在这个因缘得度,你还有得度的因缘。你修行错误,谁都救不了你,
“宁可千年不悟,不可一日着魔。”
你如果说是修错了,倒不如就不用修行了;你干脆回去睡觉,至少浪费时间而已。但是你修错了,产生一个永恒的伤害。你看佛陀怎么说:“永断善根,无复知见。”这个话讲的很重。
修行是好事,但是请你先把内心的理观建立起来,再来事修。
不要一开始就看到持咒不错,每天就持个几千遍、几万遍。咒语,它是一种加行;但你理观薄弱,资粮力开始上升的时候,考验就来了;你没有资粮,没什么考验。第一个考验调伏力,你对三界的爱取;然后考验你的慈悲,引导力;最后考验空性的安住力。五蕴魔的风就开始吹过来了,不是开玩笑的。
因为你开始修行,这个法都是佛陀的法,资粮力开始增上,你开始真妄交攻,开始刺激到你过去虚妄的东西了。因为你修行能产生一种正念的力量,肯定跟过去你打妄想的力量,两个开始碰撞,然后很多事情会出来。你每一件事情都要处理很妥当,只要有一个差错,你就落入魔种。
所以,你一旦因地不真,刚开始不觉得有什么问题,但是你越精进越危险。当然,你如果每天只有拜三拜,你就没关系,也不太需要用理观。但是你一天拜一千拜、五百拜,你要注意理观要加强一下,拜托你多看几部经。因为你大根器的人,修行速度快的人,你车子越快,技术要越好,你的考验越多。当然,你过去了,那你进步最快;但是冲不过去,你就完了。
《楞严经》就是邪正很清楚了,你要修行之前,请你看看《楞严经》。什么是真?什么叫攀缘?什么叫安住?什么叫做愿力引导业力?什么情况是业力在主导你的愿力?什么情况是内因缘带动外因缘?还是你被外因缘带着走?你要很清楚的自我观照。我讲实在话,现在没有所谓的明眼善知识了。你只有自觉一点,自己调整。你修行出了差错,我再告诉你一次,没有人救的了你。佛陀在世,可以救你;圣人出世,可以救你;到了末法时代,谁都救不了你了。
所以,现在只能够让自己不出事,你出了事情,连一般在世间上放逸的人都不如。因为你产生了很严重的伤害,破坏你的善根,产生错误的概念,落入魔种性,你回不来了。你要注意:
一定要先成就内善根,你才能从善根里面去发动事修。
先有理观、再有事修。你内心要先安住了,才能够启动修行。你的愿力、观照力、誓愿力都坚固了,内因缘带动外因缘,以愿力带动一切的修行,全部都是善根力引导的功德庄严。如果你的心还不稳定,一定要把它稳定了以后,才开始做加行。当然,如果你随众,那没问题了,依众、靠众还好。尤其住茅棚,你要注意。
好,我们再往下看。
顺逆示现
随缘度化:
我灭度后,敕诸菩萨及阿罗汉,应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种种形,度诸轮转。或作沙门、白衣居士、人王、宰官、童男、童女,如是乃至婬女、寡妇、奸偷屠贩,与其同事,称赞佛乘,令其身心,入三摩地。
好,我们往下看。佛陀灭度以后,在下一尊佛出世之前,不可能现佛身了。这个时候佛法要怎么相续下去呢?佛陀想出一个办法,就告诉那些大菩萨,还有发菩提心的阿罗汉。说你们这些人,就代我来末法时代,用各种的应化身变现种种的形,或者现出家众、现在家居士。干什么呢?度诸轮转,把我的佛法善巧地弘传出去,让大家离开三界的轮回。怎么做呢?或做沙门,如果这个人喜欢亲近出家众,那你就现出家相;若这个人喜欢亲近白衣居士,就现白衣相;或者这个人对国王有恭敬心,我们就现国王相;现宰官就是政府官员;或者是少男少女;乃至于婬女寡妇,就是各种作奸犯科的相状,与其同事,称赞佛乘。
为什么善知识要现出婬女、寡妇、作奸犯科人?因为他可能一时有过失,但是他过去生有善根。诸位,善根不可破坏,不会因为一时的罪业而破坏。他有罪业,表示出他的这种杂染相,但是他有善根,你弄的很清高,他不敢亲近你了,你跟他磁场落差太大。所以,你为了要启发他的善根,必须怎么样呢?与其同事。必须调整你的磁场跟他一样,让他容易靠近你。然后干什么?称叹佛乘,令其身心入三摩地。
我们看十大愿王,菩萨修学十大次第。他从“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先求皈依。然后再起智慧的观照“请佛出世、请转法轮。”再修大悲,到了大悲的时候“恒顺众生、普皆回向。”为什么菩萨恒顺众生?因为众生没办法顺你,只有你顺他。只有可能你从上面走下来,因为他上不去。你站在三楼他站在一楼,你说,有本事上来,他上不来;不是说不想上来;他上不去,只好你乖乖的走下来,你放下菩萨的庄严相,现出丑陋相来度化他。
总而言之,善知识有可能现各种相状。但是重点是善知识说的法只有一个,叫做“称赞佛乘,令其身心向内安住。”法只有一个,相状有很多。再往下看,这两段一起念。
秘言无泄:
终不自言我真菩萨,真阿罗汉。泄佛密因,轻言未学。
临终阴付:
唯除命终,阴有遗付。云何是人,惑乱众生,成大妄语。
佛陀不管是教菩萨怎么样的示现?他绝对不能掀自己的底牌说:我是菩萨示现、我是阿罗汉示现,“泄佛密因”,泄露佛陀秘密的教诲。这样子就违背了佛陀要菩萨出世的轨则“轻言未学”。即便真的是菩萨示现,你也不能讲出本地风光。有一个例外,看下面。
“惟除命终,阴有遗付。云何是人,惑乱众生,成大妄语。”
除非那个人到临命终的时候。你看济颠和尚,他现出喝酒吃肉。他最后如果不显出他的本地风光,人家会怀疑他说的话对不对?说你这个人都不持戒,对不对?他现出一种污秽的相状,假设不显出他的本地风光,人家对他因地所说的会质疑。你为了取信于后人,你只好掀底牌,然后马上就得走了。你讲完你是菩萨,结果你都没有走,那就很明显不是。“惟除命终,阴有遗付。”你私下有所交代,为了取信后人,否则你就是惑乱众生,成大妄语。
好, 我们看总结。
诸佛教诲: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后复断除诸大妄语,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四决定清净明诲。
大妄语是三世诸佛所要教导决定性的、很清净的、明确的教诲。大妄语的过失对自己来说,你增长自我意识,失去菩萨种性是一回事。更严重的它对佛教的祸害, “惑乱众生”。这个地方解释一下。感应神通它刺激你的攀缘心,对不对?他说自己是圣人有什么过失呢?你说你是圣人,扰乱众生得度的因缘。讲实在话,众生各有各的得度因缘。我们看经典上说,目犍连尊者、舍利弗尊者是生生世世跟释迦牟尼佛的法修学的。
有些人因为忏公师父得度,有些人因为海公师父得度,这个没有对错,过去生结的法缘;我觉得法没有好坏,你跟他有缘,听他的法就相应。你说你是阿弥陀佛再来,谁敢不去亲近你?他本来要亲近某一个人得度,你说是阿弥陀佛再来,你功德殊胜,他来亲近你,你对他也没什么教化。结果他失去他的善知识,也失去一个得度的因缘,你让他失去了亲近善知识的因缘。也就是说你扰乱了,众生亲近善知识的因缘,全部打乱了。
为什么佛陀要我们除了正法时代以外、所有示现来到世间的每一个人,都要现出凡夫相,公平竞争。大家都不要用果证来去摄受弟子,完全靠自然的因缘,他跟你有缘他就跟你了。佛在世的时候,有很多的居士听佛说法没有开悟,结果听罗睺罗说法开悟,多了去了。罗睺罗功力高还是佛陀功力高?肯定是佛陀。但是他跟罗睺罗有缘,他听了他的说法就证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这就是诸法因缘生。
这就是为什么佛陀要所有菩萨示现的人,你的底牌都要盖起来。众生选择善知识,不能以他的果证,完全按他法的因缘。大家必须站在一个同样的立足点来弘法,这叫公平竞争。所以,你现出特殊的果证,扰乱众生得度的因缘,这个问题严重了,这叫做“惑乱众生”,成大妄语。
好,我们看大妄语的人,当然他扰乱众生得度的因缘,自己的过失也不轻。我们看看这个人的过失,有三段。
不断无成
刻粪之喻:
是故阿难!若不断其大妄语者,如刻人粪为旃檀形,欲求香气,无有是处。我教比丘直心道场,于四威仪一切行中,尚无虚假,云何自称得上人法?
妄号之喻:
譬如穷人妄号帝王,自取诛灭,况复法王,如何妄窃?
噬脐之喻:
因地不真,果招纡曲,求佛菩提,如噬脐人,欲谁成就?
打大妄语的人现出大善知识的形象,就好像一个人用干粪刻成旃檀香的形状,希望它有香气是不可能的。你的本质不是旃檀,只有它的形状。所以,菩萨以正直心来修行,在四威仪当中尚且没有虚假,何况是果证怎么能够虚假?就好像一个穷人,自号为帝王;世间的帝王你尚且不能够去妄称,要灭你九族的。何况是出世间的法王呢?你过失不是更重吗?
所以“因地不真,果招迂曲”。你因地用欺诳心来装饰自己,结果呢?就是破坏你的菩提善根了,你可惜了。你前面走来已经断了婬、杀、盗,就好像一个噬脐人,欲谁成就?你要去咬自己的肚子,这不可能的。因为你本质是虚妄,就不可能创造真实的功德。所以,你这样子做等于是自害害人。
我们再往下看。
能断必成:
若诸比丘,心如直弦,一切真实,入三摩地,永无魔事。我印是人,成就菩萨无上知觉。
判决邪正:
如我所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比丘、比丘尼修学要正直,该是什么,就是什么。依止正直的心,正叫直心、真心的意思,你才能够永无魔事。我印是人迟早会成就无上菩提。“如我所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空正见就是站在“本来无一物”的角度来修学资粮。你站在自我意识有所得,可能刚开始你没有资粮就算了;但是你慢慢从前面的断婬、断杀、断盗,你修福、修慧,成就广大资粮的时候,你的心态就有力量了。你念头一动,再加上你的资粮力,在佛教的影响就很大了。你自我意识膨胀的时候,可能你要拿这个刀也不是你的本意,可能是你弟子造成的;但你默许弟子,后果不堪设想,结果还是你要去承当。
“因地不真,果招迂曲”。什么叫不真呢?你一开始就没安住在无所求、无所得。菩萨只有愿力,不能有所求。但有所愿,无有所求。虽然是弟子造成的,你自己的发心不对,你就招感这种气氛出来。
空正见,你一开始就要告诉自己:越是无所求,你的真如本性开显的就越快,你拥有越多。你要永远记得功德不是求来的,是感应出来的。你越是无所求,真如本性给你的功德就越多。《楞严经》就是这样讲,因为你离真如越近。你越是有所求,越是去刺激生死业力。所以,永远要清楚这个道理,为什么我们菩萨只能够有愿力,不能有希求?希求就带动生死业了,愿力是真如本性的表现,菩萨只有愿力,没有希求。
好,我们再往下看最后的总结,成就佛种。我们透过前面的大乘三种善根,远离四种过失,最后有五种的功德,我们把它念一遍。
乙三、成就佛种
一者十方佛,悯念常守护。二者命终时,正见心欢喜。
三者生生处,为诸菩萨友。四者功德聚,戒度悉成就。
五者今后世,性戒福慧满。
—《梵网经菩萨戒》
这五种功德,我们分成两块:一个讲现世的功德,一、二是现世的;后面三个是来世的功德。
“一者十方佛,悯念常守护。”你能够安住空性、调伏爱取、导归菩提,你离真如本性就越近。这个时候你容易得到十方诸佛的感应加持,为什么呢?因为古人说,你跟十方诸佛的心是相随顺的。佛陀安住真如,我们虽然不能谈到安住,至少顺从真如。佛陀在前面走,我在后面走。我追不上佛陀,但是至少我跟佛陀是同一个高速公路。我们走在同一个菩提道上,我顺从、随顺真如,佛菩萨要感应我们是很容易,大家是同一个气氛。我们这样子做,容易得到十方诸佛的加持。
“二者命终时,正见心欢喜。”这对净土宗是非常重要,我们看到“临命终很少人心欢喜”,对不对?一个人一生走来,到了临终都是心有千千结,心不甘、情不愿,他好像还有很多事要做一样,因为他用攀缘心。死亡到来的时候,娑婆世界没有人心甘情愿走的,都要找很多医生。所以,能够向内安住的人,他临终的时候心欢喜,因为他的心已经收摄起来了。他的临终是善根成熟、来生功德显现的时候,他起大法喜。能够成就大乘善根的人,平常得到十方诸佛的加持,第二个临终正念欢喜,后面是来世的功德。
“三者生生处,为诸菩萨友。”你跟十方诸佛是同一个愿力,凡夫活在业力,圣人活在愿力,你也活在愿力,“以佛心为己心,以佛志为己志。”你自然招感跟十方诸佛菩萨同时出世,得到摄受。“四者功德聚,戒度悉成就。”你的功德很快成就。菩萨的戒度就是戒体,你也能够快速的成就。因为你善根具足,能够成就菩萨种性。“五者今后世,性戒福慧满。”你未来的福慧两种资粮快速的圆满。
诸位很多都是初学者,有很多老参。佛教的过程有很多修学法门,方便有多门。你想念佛、持咒、拜忏都可以。但是请你注意一件事情:你现在到底走在哪一个跑道上?你不能闭着眼睛一直前进,拿《楞严经》对照一下,你的心态、因地发心正不正?你现在还有权利、有机会更换跑道,因为你的资粮不够。等到你的资粮力够的时候,就没有办法更换跑道了。趁你现在还有因缘能够更换跑道,反省一下你的因地发心,你的跑道对不对?你是走在菩提道、阿修罗道、魔道还是神道?它有很多的道。
所以,我们在修学净土法门,严格来说是两个跑道:第一个、大乘的跑道,走在前面;第二个、净土的跑道。我认为净土的跑道只能当收尾,前半段是大乘的善根。净土,要建立在大乘的善根之上来谈净土。很多人把净土宗远离了圣道,另外谈净土,就不对了。它是大乘的不共,它是一个特别法门。你不可以说前面十层楼都不要,我只要上面的空中花园。我要提醒所有净土宗的人,净土法门是:
“大乘善根界,等无讥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
十方诸佛菩萨的出世,有些人摄受三乘的、有些人摄受五乘,释迦牟尼佛他开出五乘法门。但是阿弥陀佛只摄受一种人:大乘善根人。你念佛只是为了得到快乐,不可能往生的,你到天上去就够了。你发心不正,不能为了离苦得乐而念佛、为了成佛、成就无上的菩提而念佛。
净土宗应该是两种顺从:第一个、顺从真如,成就大乘善根;第二个、顺从本愿,成就弥陀的感应。“内顺真如、外顺弥陀”,内顺真如是基本功,应该先有大乘的善根,才有可能谈到皈依净土的善根。净土叫做什么?导归净土,它是后半段的收尾。
那有人就说,五逆十恶的往生是怎么回事?这特例。你看看祖师讲,一个人一生造恶,临终的时候罪业现前,提起佛号马上正念分明,这种人是特殊的个案。多生多劫大乘善根,他只是一时糊涂。你是那种个案吗?我们最好把自己观想成正常人,按照正常的途径。我们佛法以常法来修学,不要以个案。就是老老实实的,先建立大乘的善根,最后再以净土的善根做一个收尾,导归净土。我们这一系列的课程也是这个态度,先有大乘的善根,才有净土的善根。先顺从真如,再来谈顺从弥陀,是这个态度。
好,那这个问题很多,到底要不要回答?其实我是讲得很清楚了,我觉得这个问题是不需要回答了,你把我录像带听一遍该懂了。就是我上课都讲过了,当然它是这样,修行的时候,我一个原则上回答好了。
你刚开始事情不要太多,因为从一个攀缘心要把心收回来,这个不容易。因为违背你的习惯性,所以,你刚开始要事情少一点,找一个安静的地方,比方说义德寺,这好地方;在这个地方,你可以专心地修学佛法。你慢慢把心收一收,从外因缘把它收到内因缘来,你要先把内心的大殿建立起来。很多人急着去盖外在的大殿,不对,你要把心中的佛像,内心的大殿先建立起来。
你先不要谈历练,历事炼心先不谈;先静中把你的安住力、调伏力、引导力,完全是观想,靠智慧观想。你用道理的观想,如理思惟把内心的安住力、调伏力、引导力建立起来;然后这三种善根建立起来以后,你用你的善根、用愿力,来引导你的菩萨道,不要用攀缘心。用愿力是怎么样呢?就是随缘。
“随缘尽份、尽份随缘”。
所以,菩萨道不能强求,你强求就是攀缘。攀缘就是牵涉到业力,你就落入业力这一块了,临终就有问题。菩萨道不能强求。“修行尽份、度众随缘”,这个就是愿力。你刚开始先建立菩萨道的愿力跟观照力,这是三种善根。然后历练的时候,你还是要根据愿力。先把你内心的功德建立起来,然后称性起修,是从你的性德发出修德。
菩萨道的大忌:用攀缘心来度众生、弘法,这是最危险的,你一定要付出代价;因地不真,最后的结果就是生死的果报。如果你要走上正途,先调整心态,不要急着度化众生。“自性众生誓愿度”,先把自己度起来。
我们内心的善根建立起来以后,你有这三种善根做根本,度化众生都是随顺因缘就好。有因缘,人家自然会来找你的。我认为,别人来找你的是愿力,你去找别人的是业力。你注意看,这是我个人的体会。你主动去找的都是业力了,因为你会压力、负担很大。但别人来找你,因缘成熟了,你做的很轻松。因缘成熟了,愿力。
所以,修行只有一句话,先建立内心的善根。以内心的善根力来推动你一切的修行,念佛也是这个态度。你必须让所修的资粮,包括念佛、持戒、弘法都是以愿力来带动业力;临终的时候就比较好走,因为你的因地都是真实的。如果你用攀缘心做一切事情,临终就增长你的业力;你要注意了,因地不真,最后的结果还是你要承当。虽然你修到福报,但是牺牲你的临终,大方向是这样。
你要先把善根建立起来,修行先有内因缘的建立,才有资格谈到外因缘的历练,这个次第千万不要错。你把这个道理懂了,这些都没问题了。
好,我们这堂课先讲到这里,后面还有五次,我是随时等候和尚尼的召唤。我们先讲到这里。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