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半导体为何总能“逆境狂飙”?背后藏着三个关键逻辑
发布时间:2025-08-07 15:13 浏览量:1
这两天老特又放狠话:将对进口芯片和半导体征收约100%的关税,在美建厂可豁免。这无疑是对中国芯片半导体企业打压,结果A股芯片股却掀起涨停潮,十余只个股强势封板。这熟悉的一幕让人不禁想问:为何每次美国"卡脖子",市场反而更兴奋?
第一层逻辑:国产供应链的"应激式繁荣"
半导体作为科技产业的"米粮",每次遭遇外部压力都像按下加速键。回顾过去五年,从华为被断供到光刻机限购,每次制裁都迫使国内产业链填补空白。如今华为将CANN生态全面开源,本质就是为国内开发者提供避开CUDA生态的"第二选择"。这类突破直接影响资本市场预期——当海外供应链不稳,本土厂商的替代空间必然扩张,相关设计、封装、材料企业的订单预期就会推高股价。老美的每次打压实际上是雷声大雨点小,一是他们离不开中国制造,二是老美的企业离不开中国市场。
第二层逻辑:政策红利的确定性增强
美国关税政策看似严苛,但"在美建厂可豁免"的条款反而暴露了其真实意图:逼制造业回流。这客观上加速了中国半导体自主化进程的紧迫性。结合SIA最新数据,全球半导体销售额同比增近20%,显示行业正处于复苏周期。在这样的窗口期,市场押注国内政策端可能加码产业基金、税收优惠等扶持措施,特别是设备国产化(如光刻机零部件)、材料突破(光刻胶等)领域可能迎来资金倾斜。
第三层逻辑:市场资金的抱团选择
在当前经济转型期,半导体这类兼具科技属性和政策确定性的板块天然吸引资金关注。机构投资者清楚,芯片产业链覆盖设计、制造、封测、设备等数百家企业,真正能分到国产替代红利的集中在两类:一是已打入华为/中芯等头部企业供应链的"嫡系部队",二是能突破特定技术瓶颈的"突围尖兵"。例如华为昇腾生态开源后,与其适配的AI芯片设计、异构计算企业可能获得生态红利。
机会与风险并存的三条主线
生态重构受益链:重点关注与开源生态(如华为CANN)深度绑定的企业,这类公司往往在软件适配、定制化开发上具备先发优势。
硬核技术突破点:半导体设备零部件、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等"卡脖子"环节,一旦有量产进展容易引发估值重构。
产能话语权争夺:在当前全球产能紧缺背景下,掌握成熟制程产能或特色工艺(如功率半导体)的企业更具议价能力。
但投资者也要警惕两点:一是情绪过热后的估值透支,部分概念股可能缺乏实质业绩支撑;二是技术路线变迁风险,例如AI芯片可能颠覆传统架构,选择技术路线错误的公司可能遭遇洗牌。
说到底,半导体板块的"逆境狂欢"本质是市场在用真金白银投票中国制造的突围决心。但行业从"替代"走向"引领",还需要时间和技术的双重沉淀。在这个充满变量的赛道里,只有真正掌握硬核技术的企业,才能穿越周期笑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