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履职丨深耕教育创新,汇聚协同之力,燃亮“活教育”之光
发布时间:2025-08-07 15:27 浏览量:1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政协委员提出的“懂政协、会协商、善议政,守纪律、讲规矩、重品行”的重要要求,为进一步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设立“委员履职”专栏,登载二届区政协委员系列履职故事,展现新时代政协委员在高质量履职中所展现的责任担当和履职风采。
本期委员:区政协委员、静安区第一中心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 张敏
作为静安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张敏委员始终以“忠诚履职传民意,立德树人为师表”为行动指南,在教育界别工作室的阵地建设、界别联动、政策建议等领域深耕不辍,将政协委员的履职担当与校长的教育使命深度融合,为静安教育高质量发展持续贡献智慧与力量。
深耕界别阵地:
以“1+N”模式凝聚教育合力
2022年,静安区政协教育界别委员工作室正式成立,创新采用“1+N”运作模式,即以1个常驻工作室为核心枢纽,联动N个特色工作室开展履职活动。张敏委员全程参与常驻工作室的筹建与运营。她深知,工作室不仅是委员履职的平台,更是凝聚共识、传递基层声音的桥梁。为此,张敏委员牵头设计工作室的场地布局与墙面文化,以“立德树人、深耕教改、彰显优势、服务于民”16字为核心理念,打造了兼具教育特色与政协温度的履职空间。
在“1+N”工作室运作模式下,张敏委员梳理了27位教育界别委员的专业特长与履职成果,制作“委员风采”并汇编《工作室大事记》,记录每一次“学习宣传”“跨界互动”“联系群众”“服务为民”“专项调研”“专题协商”“学术沙龙”“教育论坛”的履职足迹。
张敏委员常说:
“工作室是委员的‘家’,更是服务群众的‘窗口’”。
她定期和委员一起深入社区、学校,倾听家长与教师的真实声音,在本职工作中发挥委员作用,汇智聚力。
躬行实践育人:
以“校家社协同”点亮成长之路
作为静安区第一中心小学书记和校长,张敏委员将政协履职与办学治校紧密结合,以“一刻钟实践圈”为切入点,探索校家社协同育人的静安模式。在2024年6月由静安区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静安区教育局联合主办的“校家社协同 一体化育人”教育论坛上,张敏委员以“在‘一刻钟实践圈’建设中转化社会与家庭资源”为主题,分享如何通过“三方联结”“三‘+’策略”“三重机制”整合多方资源,打造红色思政、职业体验、科创实验等多元实践圈。
由张敏委员主持的题为“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减法”的静安区政协教育界别委员沙龙研讨中,上海自然博物馆、华东师范大学、少儿出版社等专家与校长共商对策,有力推动了“馆社校协同”理念落地,为跨学科学习提供了丰富的实践路径。
张敏委员始终坚信:
“教育最美的声音是校家社同频共振的回响。”
她积极推动学校与江宁路街道合作开发“江宁启航”课程,带领学生探访历史建筑、参与社区服务;邀请家长、社区代表担任“生涯导师”,开设“书法家进校园”“科学家进校园”“奥运健儿进校园”“安全文明微课堂”等活动,让社会资源成为育人的“活水”。
立德树人先锋:
以“活教育”思想擦亮履职底色
在静安区第一中心小学,张敏委员以陈鹤琴“活教育”思想为根基,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现代小公民”。她将这一理念延伸至政协履职,提出“教育界别委员应深耕教育沃土,坚守育人初心,成为‘活教育’的践行者”。张敏委员从陈鹤琴先生“五指活动”出发,结合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新要求进行拓展创新,构建了支持现代小公民全面发展的“五指课程+”课程体系。在张敏委员看来,课程与活动是践行教育理念的重要载体,更是培育核心素养的关键路径。
以政协之“为”助教育之“力”。
作为政协委员和一校之长,
张敏委员始终践行“双重使命”:
以委员身份积极建言献策,立足界别优势,凝聚校家社教育合力,共享教育优质资源;以深化教学改革为引领,创新构建五育融合课程体系,打造“现代小公民”教育品牌。
记者:陈天艺
编辑:叶苹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静安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