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被逼无奈,一不做二不休供出美国,特朗普这回丢脸丢大了
发布时间:2025-08-07 16:26 浏览量:2
7月30日,特朗普的一条推文让全世界看了场好戏。25%的惩罚性关税直接砸向印度,理由简单粗暴:你们买俄罗斯石油。
一周后,被逼急了的印度选择了最直接的反击方式:公布数据。675亿欧元,这就是2024年欧盟与俄罗斯的真实贸易额。
数字一出,美国代表团当场变脸。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秘密?印度这一招为什么这么管用?
三个月前的特朗普还是另一副嘴脸。
那时候他把自己包装成"印巴调解人",甚至扬言要为此角逐诺贝尔和平奖。
转眼到了7月,这位"调解人"就对印度商品挥起了25%关税的大刀,比对欧洲朋友15%的税率还要狠。
更讽刺的是,他一边说"印度是我们的朋友",一边却把朋友往死里整。
这种翻脸比翻书还快的做法,让新德里彻底看清了现实。
回头看看美国这些年对印度的投入:奥巴马时期百亿美元军事订单,十年合作协议,无人机技术转让。
拜登上台后更是大力扶持印度半导体业,想把印度打造成"世界工厂"。
这些好处印度都收下了,美国也不是冤大头,自然要求回报。
但问题来了,美国想要的不是钱,而是印度的战略站队。
具体来说,就是要印度疏远俄罗斯,最好像欧洲一样对俄罗斯产生敌意。
可印度和俄罗斯的关系能往上追溯好几十年,从苏联时期就开始了。
美国想靠这点小恩小惠就收买印度,确实有点异想天开。
特朗普这个人个人主义极强,在他看来只有美国负别国的份,没有别国可以负美国。
现在特朗普一心想说服普京停止俄乌战争,印度却在关键时刻还和俄罗斯做石油生意。
在特朗普眼里,这不就是纯粹在给自己使绊子吗?
自己这边求着普京停火,那边印度却在助长普京继续打下去的底气。
更要命的是,美国之前还白白给印度送了那么多好处。
于是特朗普这次对印度下了狠手,直接加征25%关税,还面临100%二级关税的威胁。
表面上说是因为美印贸易逆差,实际上就是美国对印度的报复手段。
按理说,面对美国的关税大棒,印度最聪明的做法应该是服软。
停止购买俄罗斯石油,断绝和俄罗斯的贸易往来,再拍拍特朗普的马屁。
这样做的话,印度还是有很大回旋余地的。
但印度偏偏没有这么做,反而又做了一件让特朗普恼羞成怒的事情。
8月4日,特朗普在社交平台上对印度展开抨击。
他指责印度不仅大量购买俄罗斯石油,现在甚至还把其中的大部分石油提高价格放到公开市场上卖,从中大赚差价。
特朗普当即表示将会大幅度提高对印度加征的关税。
这不是特朗普第一次指责印度了。
前段时间,特朗普因为威胁普京10天停战和俄罗斯前总统梅德韦杰夫在网上发生过骂战。
特朗普在这其中就扯上了印度,称印度的经济和俄罗斯的经济一样失败。
可见特朗普对印度有多么恼火,印度搞这一手无疑是在特朗普的火上又浇了油。
原本以为莫迪会向特朗普服软,没想到莫迪反而狠狠地揭了特朗普的短。
印度外交部针对特朗普将对印度大幅涨关税一事进行了两点回应。
第一,当初是美国鼓励印度买的俄罗斯石油。
第二,批评印度的国家自己也在和俄罗斯做生意。
印度政府的这番回应并非胡说八道。
俄罗斯是世界上石油储量最大的国家,虽然在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美欧纷纷对俄罗斯发起制裁。
但实际上这只是明面上的,私底下西方一直在通过土耳其等第三方国家,从它们手里买贴牌的俄罗斯二手石油。
这也是美国当初鼓励印度买俄罗斯石油的原因。
表面上和俄罗斯闹掰不买俄罗斯石油,实际上根本离不开俄油。
为了不让欧洲小弟们无油可用,所以便让印度多进口俄罗斯石油,好分给西方国家。
至于印度政府说的第2点,那些批评印度的国家也在购买俄罗斯石油,也有说给那些西方国家听的意思。
买了俄油,结果反而还反过来对印度进行指责,未免也太不把印度当一回事了。
莫迪的这个操作可算是让特朗普在国际上丢大人了。
也让各个国家看清楚了美国到底有多少副面孔。
为了自己的利益,说不定什么时候就对某个国家进行背刺。
印度外交部发言人贾伊斯瓦尔发表的重磅声明,直接揭露了一组爆炸性数据。
2024年欧盟与俄罗斯的商品贸易额高达675亿欧元,服务贸易额172亿欧元。
这个数字远超印度同期与俄罗斯的贸易总量。
更讽刺的是,欧盟自俄罗斯进口的液化天然气在2024年创下1650万吨的历史新高。
贾伊斯瓦尔质问:这些国家的贸易多非刚性需求,与印度的能源进口需求形成鲜明对比。
为何唯独印度要受惩罚?
印度进口俄罗斯石油只是保障国民获得可负担能源的被动选择。
因为俄乌冲突爆发后,传统石油供应源被转往欧洲,而美国当时明确支持印度此举。
这一反击精准狠辣。
印度用西方自己的贸易数据,戳穿了所谓"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的虚伪面纱。
一张简单的贸易数据对照表,胜过千言万语的政治辞令。
当印度把美欧与俄罗斯的675亿欧元贸易数据摊在桌面上时,所谓规则瞬间露出了双重标准的原形。
印度面临特朗普的关税大棒也并没有什么能反抗的手段。
只能通过在国际上卖惨,把自己塑造成美欧的"替罪羊"来博取国际上的同情。
借用国际舆论的压力让特朗普对印度手下留情。
有人会问,印度不买俄罗斯石油不就行了吗?
问题并没有那么简单,印度和俄罗斯签订的贸易合同都是长期的大订单。
不是印度想不买就不买的,否则可能还要面临俄罗斯方面的施压。
所以对于印度来说现在等于被美俄两国架在火上烤,骑虎难下。
如果说特朗普是因为印度买俄罗斯石油而对印度发起制裁的话,印度还有一点不服气。
中国和土耳其也是俄罗斯石油的大买主,为什么美国不去找他们的事?
土耳其是西方国家买二手俄油的主要国家,算是美国留给西方国家购买俄油的一个窗口。
所以定然不会去对土耳其下手。
中国就更别说了,现在中美贸易谈判还没个结果,这就说明了中国手里有能够卡美国脖子的底牌。
美国不可能会在这个节骨眼上再去招惹中国。
柿子要挑软的捏,特朗普也懂这个道理。
印度没有任何地方能够威胁到美国,不挑印度下手挑谁下手。
所以说,印度要怪也不能怪别人,只能怪自己的实力不够。
但这次印度的"反水",意外成为戳穿皇帝新衣的那个孩子。
让美国在全世界面前丢了脸面。
特朗普的关税大棒绝非虚张声势。
印度对美出口额约870亿美元(2024年数据),占其GDP的2-3%。
分析人士估计,25%的关税可能使印度2025-26财年的GDP增长减少0.2至0.4个百分点。
若"惩罚性"关税进一步提高,影响可能更大,尤其是智能手机和制药行业约250亿美元出口被纳入关税范围时。
印度股市在特朗普关税声明后立即出现波动,Sensex指数8月初下跌约2%。
反映市场对贸易战升级的担忧。
但印度并非毫无准备。
其经济对出口依赖度相对较低,内需驱动的经济模式提供了一定缓冲空间。
同时,印度政府推动"本地制造"政策,鼓励自给自足,并积极开拓中东和东南亚市场以分散风险。
这场冲突标志着美印关系的"蜜月期"彻底终结。
新德里突然清醒:所谓"战略伙伴"不过是利益交换的产物。
当印度无法提供足够战略价值或其自主性威胁美国主导权时,合作便迅速降温。
特朗普的关税政策暴露其缺乏地缘政治战略考量。
印度是美国对抗中国的重要战略伙伴,特别是在印太地区。
然而特朗普将印度与巴基斯坦等国家同等对待,可能削弱美印战略关系。
更危险的是,这种政策可能在无意中推动印度向中国靠拢,尤其是在金砖国家框架下。
印度长期依赖俄罗斯的能源与武器供应,同时希望借助西方技术实现"印度制造"愿景。
但美国的功利主义态度让印度明白:在大国博弈中,小国终将沦为棋子。
莫迪政府一方面试图向中国示好寻求战略缓冲,另一方面又加深对美军事依赖。
这种矛盾暴露了印度外交的混乱与无力。
这场闹剧或许会成为全球南方国家觉醒的催化剂,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公平的方向发展。
毕竟,当规则制定者自己都不遵守规则时,规则本身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印度的这次"爆料",不仅仅是想制造一点惊天动地的"新闻"。
它更多反映出,当今各势力板块下的小国家和新大国所不得不面对的生存挑战。
如何握住话语权,如何在旧体制中开辟出新规则。
"爆料"后风波的后续走向对于国际棋局而言无疑格外重要。
特朗普团队的公关能力将面临巨大考验,而印度接下来的每一项决定,也将注定无法避免被全球解读和再评估。
这场闹剧的真正价值不在于谁输谁赢,而在于它给全世界上了一堂生动的现实主义课程。当规则制定者自己都不遵守规则时,被压迫者的觉醒就成了历史的必然。
印度用一个简单的数字,戳穿了西方道德外交的华丽外衣。这或许预示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
面对强权的双重标准,你觉得小国还能用什么方式保护自己?欢迎评论区分享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