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庆区:暴雨中的健康守护者

发布时间:2025-08-07 17:15  浏览量:8

7月26日晚,延庆区珍珠泉乡遭遇暴雨袭击。山洪、泥石流导致道路中断、通信瘫痪。在这危急时刻,珍珠泉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心党支部书记、主任、“首都十大健康卫士”于春芳挺身而出,带领中心18名医务工作者,用专业和担当筑起了一道守护生命的健康防线。

暴雨中的逆行

“7月26日晚11点,同事打电话说救护车陷在水里出不来了……”回忆起那个暴雨夜,于春芳仍心有余悸。当晚,中心一辆“120”急救车前往小川村抢救病人,途中遭遇山洪。洪水瞬间漫过挡风玻璃,车厢迅速进水。危急关头,经验丰富的司机师傅一脚油门挂倒挡,硬是将车倒出险境。“要不是他反应快,连人带车就被冲走了!”于春芳声音哽咽。

得知同事被困,刚做完甲状腺癌手术不久的于春芳顾不上身体的虚弱,立即和丈夫连夜冒雨赶往现场。被泥石流拦在半路后,她毅然跳下车,与消防人员一起清理倒伏树木。雨水浸透了她的衣衫,但她的动作没有丝毫迟疑。“当时只有一个念头,必须尽快赶到单位。”于春芳回忆道。当道路终于被打通,她第一时间赶到中心,立即投入紧张的救援指挥工作。

凌晨5点半,于春芳终于等到浑身汗渍、满背泥浆的救护车团队。看着42岁的司机师傅、刚满20岁的小护士、新婚不久的小伙子、带着12岁儿子的单亲父亲平安归来,于春芳悬着的心才稍稍放下。“他们都还很年轻,要是有个闪失,我怎么向家属交待……”说到这里,平日里雷厉风行的于春芳不禁红了眼眶。

19人守护220名转移群众

暴雨肆虐之下,珍珠泉乡多个村庄遭受重创,村民们不得不离开家园,被转移至临时安置点。期间,中心全员到岗,13名医护人员初步承担起220名转移群众的医疗救治、卫生防疫、心理健康疏导等重任。“虽然有些工作我们不是很专业,但我们把能做的第一时间做到,先让老百姓安心下来,后续再请专业人员进行指导。”于春芳说。

7月28日,在道路完全中断的情况下,于春芳协调各方力量,由中心副主任刘浩带领医务人员,联合属地政府与武警官兵紧密协作,成功转运桃条沟村5名失能老人。6名医务人员徒步10公里进入村庄,一边耐心安抚老人们的紧张情绪,一边密切监测他们的身体状况。面对血压较高的80岁老人,医务人员第一时间给予药物治疗,并轻声安抚老人情绪,随时应对突发情况。

经过数小时的紧张协作,被困的5名失能老年人被5辆救护车安全转运到临时安置点。此时,于春芳早已带领医疗团队在安置点严阵以待。他们不仅设立了临时医疗站,还制定了详细的后续诊疗方案,新一轮的健康监测和医疗服务紧张有序地进行着。

“梨”轻情意重

在下水沟村安置点,一个温情的瞬间让连日奋战的医护人员湿了眼眶。村民杨晓芬得知医护人员一直没顾上吃饭时,硬是将两个梨塞进于春芳的白大褂口袋:“大夫,快吃个梨喘口气!”于春芳再三推辞,杨晓芬却执意相送:“你们太辛苦了,这两个梨算什么!”这暖心的一幕,成为暴雨中动人的风景。

自暴雨发生至今,安置点的村民无论是磕碰外伤,还是突发不适,只需一个电话,中心医护人员随叫随到。

这支19人的医疗团队在暴雨中交出了一份令人动容的成绩单:救护车昼夜不停出诊8次,安全转运7名行动不便老人;副主任刘浩5次带队挺进灾情最严重的区域开展救援;门诊组长熊雷主动替换年轻医生值守“120”,连续转运5名患者直到晚上8点才吃上饭;“120”急救司机顶着暴雨抢修被乱石扎破的车胎,确保急救通道畅通;药房人员通宵达旦为慢性病患者调剂替代药品;医务人员24小时轮班值守,统计各项数据,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一名山区医生的为民情怀

暴雨中的逆行,只是于春芳27年山区从医生涯的一个缩影。自1997年参加工作后,这位共产党员就用智慧和担当守护着山区群众的健康。她创新在药盒上绘制“太阳”“月亮”标识用药时间,用“大碗”图案区分饭前饭后,“数字”代表用药剂量,这些暖心设计让老人服药不再出错。她组建的“泉心泉医”助老服务队风雨无阻,每周定时上门为失能老人提供上门巡诊、送药服务。

2021年中心筹建之初,作为唯一的高级职称医师,于春芳既当“指挥员”又做“教练员”。从药品使用到疫苗接种,从慢病管理到家医签约,她不仅手把手带教,还精心制作教学视频,让年轻医护人员随时学习。

“最让我感动的是上级的信任、兄弟单位的支援、团队的默契、患者的理解和家属的支持。”于春芳动情地说。那些被硬塞进白大褂的梨,那些发自肺腑的感谢,都成为她继续前行的力量。“再好的指挥官没有好兵也白搭”,正是这支能打硬仗的团队,用专业赢得了信任,用担当温暖了人心。

如今,洪水虽退,但于春芳依然保持24小时待命状态。在延庆这片倾注了她27年心血的土地上,于春芳始终用医者仁心诠释着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用实际行动谱写着新时代基层卫生健康工作者的动人篇章。

编辑:郭蕾

审核:闫龑 邢天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