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朱颖在北约轰炸中殉职,父亲抱着她的遗体痛哭,让人动容
发布时间:2025-08-07 18:23 浏览量:1
朱颖1971年11月2日出生在北京,家庭条件一般,但父母对教育看得很重。她上小学时就喜欢参加学校活动,像是文艺表演和体育比赛,这些东西让她从小就学会了适应各种环境。
到了1989年,她考上天津轻工业学院,主修工业艺术工程系,在大学里她表现稳定,多次拿过三好学生奖,还参与过校园辩论和社团组织。毕业后,她先去了北京一家信息纸厂工作,负责行政和资料整理,那里的经历让她接触到实际操作,积累了不少经验。
许杏虎是她的丈夫,他1968年出生在江苏丹阳一个农村家庭,父母务农,还有两个姐姐,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他从小勤奋,早起帮家务再去上学,成绩在村里拔尖。进入小学后,每天走几公里路到校,坚持做作业,就算农忙也不落课。
1980年代初,他升入县重点中学,课余读课外书,视野慢慢打开。1986年,他考上北京外国语大学,专攻塞尔维亚语,全村人都为他高兴,村民还集资送他上路。在大学,他专注语言学习,毕业后进了光明日报社,从事编辑工作,负责国际新闻,经常加班校对稿件,专业知识越来越扎实。
朱颖后来也转到媒体领域,两人通过工作相识,聊国际事件时观点相近,比如对巴尔干地区形势的看法。他们一起参加行业聚会,分享阅读心得,关系就这样一步步加深。1998年,他们结婚,婚礼在北京办得简单,亲友见证。婚后因为工作忙,聚少离多,但互相支持,许杏虎出差前总帮朱颖准备行李。
结婚不久,许杏虎接到派驻南斯拉夫的任务,作为贝尔格莱德首席记者。朱颖决定随行,协助报道,她辞掉原有职位,办理手续后跟着去了。他们在那租了个简易公寓,适应当地生活,学风俗。
许杏虎每天外出采访,朱颖帮忙整理照片和笔记,分工清楚。局势紧张时,他们一起面对,朱颖拍了不少当地民众的影像,比如市场交易和街角对话。这些经历让他们合作更紧密,尽管环境艰苦,坚持记录真实情况。
1999年初,科索沃冲突升级,两人工作强度加大。许杏虎写多篇报道,描述当地变化,朱颖用相机捕捉细节,比如阿尔巴尼亚族聚居区景象。他们推迟要孩子,专注任务。许杏虎的塞尔维亚语优势发挥出来,采访官员时流利交流,获取第一手信息。
朱颖在旁记录,偶尔翻译。两人偶尔在使馆休息,交换心得。那段时间,他们发回大量报道,许杏虎总计90多篇,约6万多字,还附带37幅照片,这些内容传回国内,让读者了解巴尔干复杂面貌。
1999年3月24日,北约对南斯拉夫发动空中打击,贝尔格莱德警报频响。许杏虎和朱颖驻站期间,坚持外出采访。许杏虎每天清晨背笔记本穿越街道,访问居民,记录避难情况。朱颖携带相机,跟随拍摄,捕捉儿童在废墟玩耍或建筑物残骸。两人返回使馆后,整理材料,许杏虎敲键盘写稿,朱颖选清晰影像附上。
5月7日当地深夜,使馆灯光黯淡,工作人员大多休息。五枚导弹从夜空坠落,第一枚击中建筑侧面,第二枚穿透主楼,第三第四第五相继爆炸,整个使馆摇晃,屋顶崩落。救援人员赶到,在废墟挖掘,用铁锹清除瓦砾。找到许杏虎遗体时,他手中握笔,笔记本散落。朱颖遗体附近,担架并排,两人相邻。现场20多名人员受伤,使馆建筑严重毁损。
朱颖父亲朱福来在北京接到消息,立即办理手续,飞往贝尔格莱德。抵达后,他接近现场,看到担架上女儿遗体,跪下抱住,泪水滑落,肩膀颤抖。旁边的担架是女婿许杏虎,他低头注视,胸口起伏,双手紧握边缘。他低声呼唤女儿小名和女婿,声音断续。
救援者停下动作,目睹这一幕。爆炸用的是JDAM精确制导炸弹,使馆主楼几乎成废墟。朱福来在飞机上颠簸数小时,下机乘车赶赴,沿途见轰炸痕迹。现场,他抚摸女儿脸庞,手指颤抖。
轰炸引发国际震动,美国总统克林顿解释为地图错误导致误炸,中国民众反应强烈。在北京,街头聚集人群,高举标语,走向美国使馆,砸毁车辆玻璃。成都领事馆也遭冲击,火势逼近建筑。抗议持续数日,参与者投掷石块,围堵入口。
调查显示,许多人质疑误炸,因为导弹用先进卫星定位,精确度高。北约行动绕过联合国授权,造成南斯拉夫2000多名平民死亡,6000多人受伤,近100万人流离失所。美国向中国支付2800万美元财产损失赔偿,向遇难者家属支付450万美元。中国因抗议中美国使领馆损坏,向美方支付近300万美元。
邵云环、许杏虎、朱颖三人被追认为烈士,追悼会在北京举行,亲友献花默哀。朱颖父母难以面对现实,写下对女儿的哀思,描述养育过程。许杏虎家乡江苏丹阳一村改名杏虎村,纪念贡献。旧使馆址建纪念碑,碑上刻“缅怀烈士、珍爱和平”中塞双语,常有鲜花摆放。
每年5月7日或8日,使馆举行悼念,塞尔维亚官员和中国外交人员敬献花圈,肃立默哀。2023年,民众前来扫墓,放置蜡烛。2024年4月4日,使馆组织活动,缅怀三位烈士。2025年5月7日,塞尔维亚和中国人士共同凭吊,碑前鲜花堆积。雕塑家陈德新自费创作三位烈士铜像,泥塑定型,计划9月30日安放旧址。
烈士家属得到政府照顾,搬入提供住房,志愿者定期探访,帮助日常事务,如购物和医疗。朱颖父母逐步适应,偶尔参与纪念活动。许杏虎家人维护墓地,每年清扫。邵云环家属也获支持,生活稳定。这些安排让家属走出阴影,继续生活。
事件成为中美关系节点,推动中国加强国防,铭记历史教训。烈士精神激励后辈,墓地常有鲜花环绕,民众前来致敬。赔偿谈判历时数月,美国官员多次沟通,强调技术失误。中国坚持追究责任,事件推动外交调整。
纪念活动持续,塞尔维亚民众参与,放置鲜花表达敬意。家属在支持下,参与社会活动,传承记忆。事件结局虽悲痛,但激发民族凝聚,推动发展。烈士长眠,精神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