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语录》17 :徐小虎与王季迁论美学的时代性
发布时间:2025-08-07 13:21 浏览量:1
1、徐小虎首先提出核心疑问:美的概念是否会随时代变迁?她指出,可能存在某一时代被认为美的事物,在另一时代不再被视作美,试图探究美学是否具有时代性。这一问题开启了二人关于美之稳定性与变化性的讨论,聚焦于“美本身”与“人类对美的认知”之间的关系。
2、王季迁回应称,不应简单认为美会随时代改变。他将美比作“圆满完整的球”,认为人类因视野局限,从不同角度、立场看到的美只是部分而非全貌。例如黑人与白人的审美观念虽不同,却都是美的一部分,且皆源于自然。这一观点强调美是整体,人类认知的差异仅在于对部分的观察。
3、徐小虎以宋明书法字体造型为例进一步质疑:宋代“天”“地”字偏方,明代偏长,似乎宋人以方为美,明人以长为美,这是否说明审美随时代变化?她试图通过具体艺术现象,佐证美学的时代性,将讨论从抽象概念引向实际艺术案例。
4、王季迁认为这种观点是偏见。他指出,宋人与明人的审美差异只是对“自然整体美”的不同侧重,正如不能比较人与花瓶、桌子与脸的美——所有事物的美都是整体的一部分,无高低优劣之分。他强调美不受时间限制,不能因现代艺术之美否定古代之美,反之亦然,美本身恒定,变化的是人类看法。
5、徐小虎进一步区分两种审美条件:一是永恒不变的“内在平衡”(如笔势重心稳妥),二是随时代改变的“形式外观”(即西方所谓“时代风格”,王季迁称“姿态”)。她试图在承认部分永恒性的同时,强调形式层面的时代性,为自己的观点寻找更细致的支撑。
6、王季迁反驳“姿态有时代性”的说法。他认为,若某种风格源于特定环境,环境变化可能导致观点改变,但美本身不受环境影响,受影响的是人。他坚持美之本质的独立性,将变化的原因归为人类而非美自身。
7、徐小虎追问风格改变的直接原因:若明人也认可方形之美,为何转而偏好长方形?她试图从具体行为动机切入,质疑“美不变”的观点,探究审美选择与时代的关联。
8、王季迁以饮食、服装为喻回应:如每天吃红烧肉会腻,穿古装在纽约不合时宜,这并非红烧肉或古装不美,而是环境与外观的搭配问题。他强调,美之本质不受影响,变化的是人类因环境而产生的喜好,而非美本身的价值。
9、徐小虎举“拙”的观念变迁为例:唐代重“巧”轻“拙”,明代“拙”与“古拙”“天真”关联而受推崇,“巧”反含匠气,以此证明审美观念的时代性。王季迁则认为,这是对美之层次的认知差异——“巧”是易察觉的低等美,“拙”是需训练才能发现的含蓄美,美有多种面貌,变化的是观察者的认知能力,而非美本身。后续讨论中,王季迁进一步明确:笔墨之美无时代性,仅人类喜好有时代性(如篆书未被否定,只是人们转而喜好隶书),最终徐小虎因观点难以调和而停止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