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46岁女子外阴癌走了,生前洁身自好,她疏忽了3个细节
发布时间:2025-08-07 22:08 浏览量:2
外阴癌是一种发生在女性外阴部位的恶性肿瘤,最常见于中老年女性,特别是50岁以上人群。其早期症状常表现为局部瘙痒、灼痛、溃疡或不愈合的肿块,易被忽视或误认为是炎症。高危因素包括长期吸烟、HPV感染、慢性外阴炎症、免疫功能低下等。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预后至关重要,常通过手术切除、放疗或化疗进行治疗。定期妇科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和干预。
2019年,46岁的汤丽敏是一家美容院的老板娘,她手艺好、话术巧,对待工作也十分认真,从早上十点忙到晚上八点,一边盯生意一边做项目,屁股几乎没离开过理疗床。工作忙的时候,她常常顾不上清洁,下身出了汗也不立刻换内裤,甚至几次月经刚结束两天就重新上阵做汗蒸和盆浴。她说自己底子好,年轻时候哪怕连着加班都没什么事,身体出点汗反而是排毒。随着年纪增长,身边偶尔有朋友劝她做个TCT或HPV筛查,她总是笑笑说自己健康的很,不需要担心这个……
4月13日下午,她正在接待一单要求皮肤清洁的顾客,她托着仪器拽开加热盖的那一瞬间,左腿根忽然一缩,像是有什么微小的东西贴着内裤在轻轻蠕动,细细地、痒痒地,贴着皮肤钻进皮褶的最深处。她顿了一下,下意识用大腿夹了夹,想把那点痒碾散,却反而引来一股更清晰的搔扰感,就像有人拿羽毛反复拂过。她顺手将内裤扯了一下,那瘙痒的感觉陡然消散,也就没有多想,继续把仪器摆到原位。最近太热汗出了多,下身闷着自然会有点小刺激。
她重新坐回理疗床边,准备进行下一步工作,但刚坐下下体突然像是被人泼了一碗滚油——不是铺天盖地的痛,而是尖锐细密的灼烧感一点一点从外阴皮肤向内掘进,就像热铁丝从褶皱里缓慢地穿过去。她猛地坐直,腿紧紧夹住,一只手本能地伸向裤裆处,想到这是在客人面前又不敢真的碰到,只能停下。但随着她的动作,下体基本已是火辣辣一片,像是整块皮肤被一把火舌贴住,一动就像要被灼伤。
和顾客致歉之后,她前去更衣室查看情况。她右手扶着墙,左手抬起准备扯掉裤子看看情况。指尖刚触到内裤边缘,就像碰到了细密的碎玻璃,连空气中都带着一股尖锐的酸气,她强忍着脱下内裤,却感觉那片痛感不再是灼烧那么简单,而是像破开的树皮里藏了密密麻麻的蚂蟥,在肉缝间张口撕咬,咬完还拖着碎刺反复撕扯,她顾不得多想,小心的低头查看情况,但是刚碰到,像有一根筋从阴部往脊柱拔,越拔越紧,越勒越深,整个身体被那股撕裂感碾得发麻。她想呼喊,可嗓子里像塞了块烧热的毛巾,一出声,疼就从下面猛地往喉咙冲。剧烈的痛感几乎要将她整个人淹没,巨大的求生欲在这一刻爆发,她哆哆嗦嗦的拿着手机拨打了120急救电话,向接线员说明了自己的情况,就彻底昏了过去。
救护车赶到时,汤丽敏意识仍处于模糊状态,被送往医院急诊后首先接受了常规体格检查和妇科视诊。急诊医生在进行外阴检查时注意到她左侧阴唇处皮肤颜色较周围组织明显加深,表面粗糙,有约1.4 cm × 0.8 cm大小的灰白色斑块,边缘轻微隆起,中央呈轻度糜烂状,触碰即痛。医生试图进行分泌物取样时,汤丽敏出现明显回避反应,阴道镜下未见明显异常分泌物,但外阴表面局部皮肤萎缩、轻度裂纹,并伴轻度渗液,提示可能存在黏膜病变。
血常规检查显示中性粒细胞比例略升(NE% 76.2%,参考值为40~75%),C反应蛋白(CRP) 12.8 mg/L(参考值<10 mg/L),提示轻度炎症反应。尿常规显示无泌尿系感染,阴道清洁度Ⅱ度。宫颈TCT结果为“无异常细胞”,但HPV联合筛查提示高危HPV 16型阳性。医生在病例讨论中指出,尽管宫颈未见异常,但结合病灶的外观特征和HPV感染背景,外阴癌的可能性需高度警惕。随即安排了专项的外阴活组织检查及盆腔MRI检查以明确病变性质及范围。医生在知情告知后为汤丽敏进行局麻活检,取样送病理,同时预约MRI用于评估肿瘤是否累及尿道口、阴道入口及周围筋膜组织。病理报告于三日后出具,显示活检组织为鳞状细胞癌,癌细胞排列紊乱,核染色深,部分可见角化珠形成,浸润至真皮层,病理诊断为“中分化鳞癌”,符合外阴癌中期表现。
报告同时提示,肿瘤基底部分布不规则,边缘模糊,提示存在向周围组织浸润的趋势。随后出具的盆腔MRI进一步明确了肿瘤范围:左侧大阴唇皮下可见T2高信号病灶,约1.6 cm × 1.1 cm,边界不清,轻度侵犯邻近前庭腺及浅层会阴筋膜,未见明显尿道、肛门括约肌受累,未发现盆腔及腹股沟淋巴结明显肿大。
医生建议行根治性外阴癌切除术,包括病灶及周边一定范围的健康组织,同时进行腹股沟淋巴结清扫以防微转移。手术方式选择“广泛外阴切除+双侧腹股沟浅淋巴结清扫”,术后根据淋巴结病理再评估是否需要放疗。汤丽敏及家属清楚情况之后,一致同意进行手术,并积极的沟通的手术时间。
一周之后,汤丽敏在全麻下接受了“广泛外阴切除+双侧腹股沟浅淋巴结清扫术”。术中探查发现,肿瘤局限于左侧大阴唇,边界较MRI所示略清晰,未见深部侵及尿道或阴道入口,术野出血量控制良好,切缘肉眼下完整。双侧腹股沟浅层淋巴结共清扫12枚,术中快速冰冻切片均未发现转移灶。整个手术过程平稳,用时约3小时,未发生明显并发症。术后第5天,正式病理结果出炉,显示切缘阴性,未见浸润至深层肌肉组织;所清扫的淋巴结均为反应性增生,未见肿瘤细胞浸润。根据病理结果及术中评估,主治医生认为肿瘤已被完整切除,属于无淋巴结转移的局部中期病灶,无需追加放疗,进入常规随访阶段即可。
经过两周的术后住院治疗,汤丽敏病情稳定,切口恢复良好,无感染、淋巴液潴留或术区并发症,排尿功能正常,精神状态逐日好转。出院前,医生站在床边,语气温和而郑重地叮嘱:“汤女士,这次手术顺利,恢复情况也很理想,但出院后您仍需在生活上多加配合。饮食方面建议您以清淡、高蛋白为主,多吃鸡蛋、瘦肉、豆制品、新鲜蔬菜水果,避免辛辣、油腻、烧烤类食物,以促进切口愈合。”
“活动上请您避免剧烈运动和久坐,下蹲、提重物也应暂时避免,一个月内以缓慢活动为主。每天可进行一次温水坐浴,保持外阴清洁干燥,禁止使用清洁液或香皂,内裤要勤换。出院后我们会为您安排口服抗感染药物,请按时服用,不适时及时联系我们。还有,请您务必每三个月复查一次,包括妇科检查、HPV检测等,至少连续两年。您这次处理得还算及时,接下来更要重视规范管理,避免复发。”
汤丽敏轻轻点头,将医生的话都放在了心上,在心中下定决心自己一定要做到。出院之后,汤丽敏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调整了生活方式。饮食上,她一改往日重口味的习惯,每餐都尽量清淡、均衡,不再吃烧烤和火锅,三餐规律,荤素搭配。她每天坚持温水坐浴一次,换上了宽松透气的棉质内裤,外阴护理格外仔细。工作也暂时交由徒弟们打理,自己只偶尔到店里看看,不再久坐久站,更不会像以前那样随便泡盆浴或汗蒸。
三个月后,汤丽敏按时回医院进行复查。HPV分型检测结果为阴性,高危亚型16、18均未检出,提示感染已清除。妇科检查中,术区皮肤色泽正常,切缘平整,无可疑白斑或增生,未触及结节或肿块,无渗液及异味。阴道镜下未见异常血管或黏膜改变,外阴黏膜清洁,组织愈合良好。盆腔超声检查显示子宫形态正常,内膜厚度6.4 mm,双侧附件区未见占位或回声异常,腹股沟区未探及明显肿大淋巴结。医生在随访记录中写道:“术后恢复良好,术区愈合满意,HPV阴性,未见局部复发或远端转移。”叮嘱汤丽敏继续现在的生活方式不能松懈,汤丽敏知道这个结果顿时松了口气,认真的点头,表示自己一定会做到。
之后的日子里,汤丽敏也的确严格践行着自己之前的生活方式,不少人都说比起生病之前,她的气色越来越好,她自己也明显感觉到了自己的变化。就在她以为一切都已经回到了正轨的时候,变故却在悄悄接近——2020年7月11日下午,汤丽敏弯腰整理靠墙的毛巾架,刚将毛巾抖开,一切不可避免的小棉絮就飞舞在半空中,干涩的咳意就卡在喉头,像是有什么细小的棉絮贴住气道。她轻咳了一声,动作没停,手指还在把毛巾往上折,可那点痒意反倒像被勾住了一样,一寸寸往下蔓延,不是普通的干咳那种浅层刺激,而是像有根极细的鱼线从喉咙深处缓缓往下拉,带着一点凉、一点涩,贴着气道壁蠕动,越往下越钝、越黏,像要牵出整条气管的神经。
她放下手,又咳了几声,声音沙哑,喉咙像没润开的铁皮壳子,干得发紧,每动一下都像有锋利的边缘蹭过声带,发出低微却尖锐的摩擦感。她张口吸了口气,想压下那种干痒,可气体落进胸腔,胸骨下就隐约一紧,像有什么正要往肺里扎,细而钝,还没完全破进去。她皱起眉,手本能的捂住自己的胸口,但整块肺被慢慢灌入了水泥,连空气都像是要被捏成团才能挤进去。她用力的深呼吸,却感觉胸口像是被什么东西一下子撑满了,连着锁骨都发胀,整个上半身像被硬生生塞进了紧绷的壳子里。
她顿时有些痛苦的弯了腰,明显感觉到那种疼不是刺的,也不是抽的,而是又闷又涨,像是皮肤下面被倒进了滚烫的热浆糊,一点点往里渗,黏在骨头缝里。她终于意识到不对,她想喊人,可嘴唇一张,声音根本出不来,身体却已经跪倒在地。店里学徒听见动静冲进来时,她已经昏倒在地,手还搭在胸口,指尖冰凉,呼吸浅得几乎听不见,学徒们看到这个状况顿时被吓了一跳,立刻有人拨打了120急救电话,将汤丽敏送往医院。
汤丽敏被120送到医院时,已处于半昏迷状态,急诊科立即启动抢救流程。体格检查提示呼吸频率32次/分,血氧饱和度下降至84%,双肺听诊可闻及干啰音。静脉通路建立后紧急行血气分析示:PaO₂ 56 mmHg,PaCO₂ 48 mmHg,提示Ⅰ型呼吸衰竭。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动过速,心率112次/分。胸部CT紧急完成,显示双肺多发结节样病灶,右肺中叶最大结节达2.1 cm,边缘毛刺伴轻度空洞形成;同时伴双肺散在片状磨玻璃影及胸膜下小结节,高度提示恶性转移灶。同时,肿瘤标志物CEA升至15.7 ng/mL(参考值<5.0 ng/mL),结合既往外阴癌病史,医生高度怀疑为肺部转移。
取得在院家属同意后,医生为其进行了气管插管及机械通气,但患者自主呼吸依旧极度微弱,动脉血氧持续下降。3小时后复查血气分析显示PaO₂进一步降至41 mmHg,呼吸驱动几近消失,瞳孔对光反应迟钝。抢救持续至当晚19时32分,最终宣布因肺部广泛转移所致急性呼吸衰竭,抢救无效死亡。
汤丽敏的丈夫匆忙赶到医院时,满脑子只想着她是否还在抢救,可当医生走出急诊室摘下口罩,说出“抢救无效,已经离世”这句话时,他整个人仿佛被雷击中一般,僵在原地。他眼神一下子空了,像没听懂,又像根本不敢相信。嘴唇微张,却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只是盯着医生的嘴,一动不动,额角青筋鼓起,脸色在几秒钟内变得煞白,眼眶也一点点红了。周围人说什么他都听不见,整个人像被抽空一样立在原地。
片刻之后,他终于缓过神来,一步冲到医生面前,声音发颤却带着压抑不住的怒意:“她不是已经好了的吗?三个月前复查的时候不是说恢复得很好吗?HPV也转阴了,切口也干净了,怎么会突然就……”他顿了顿,眼圈通红,牙关紧咬,几乎是在强忍着情绪:“她这几个月生活里什么都配合得很到位,饮食、运动、复查,每一样都按你们说的来,从来没松懈过半分,你们说她恢复得不错,现在却连一点征兆都没有,怎么会突然这样?到底哪出了问题?”他死死盯着医生的眼睛,嗓音几乎哑了,“你告诉我,这样面面俱到的人,为什么还会走得这么突然?”
医生沉默了几秒,本能地以为这又是一起依从性差的典型案例——或许患者术后并没有按时服药,或许某个生活环节出了疏漏。但丈夫的话让他动摇了。她不仅按时复查,生活方式也几乎做到了教科书式的规范,连口味重一点的饭菜都早已戒掉。
他低下头,回到办公室,坐在诊台前一页页翻查她入院以来的所有检查资料。三个月前的复查记录依然清晰:HPV阴性、术区愈合良好、B超未见异常,连肿瘤标志物都在正常范围内。他不放心,又调出了她术后住院期间的监测记录,术后七天内体温平稳、无并发感染、伤口干燥、淋巴结无肿大。
他随后找来陪护她住院的家属,再次反复询问:“她有没有最近哪天咳嗽特别严重?有没有体重突然掉过?有没有哪次复查拖延过?”对方的回答依然如先前一样一致:“没有,她最近气色反而比以前还好。”医生合上病历本,眉头紧锁,脑子里反复盘旋着一个问题:那这突如其来的转移,到底是从哪一步开始的?
医生刚合上病例本,汤丽敏的丈夫已再难压住情绪,猛地站起身,声音因愤怒而发颤:“我们把能做的都做了!她每天吃药、按时复查、一口辛辣的都不碰,现在人没了,你们倒告诉我‘找不到原因’?你们得给我们一个解释!”旁边的亲属也开始情绪激动,有人高声质问,有人甚至拍了桌子,医院走廊上的人群逐渐聚拢,不少目光被吸引过来,场面一时间变得压抑而混乱。
就在这时,一道身影在人群之外悄然驻足。他没有立刻插话,而是沉静地听完了整段争执。随后,他缓步上前,声音不高却极具分量:“这位患者的病历,我能看看吗?”医生循声望去,顿时一愣——来人竟是马丁院士。
马丁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妇产科学系主任,从医30余年,坚持临床一线,累计施行妇产科手术逾万台。他精于妇科肿瘤诊疗,尤其在外阴癌领域具有权威地位,擅长腹腔镜下外阴癌根治术等微创技术。作为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学分会主委、国家妇产疾病临床医学中心主任,他主编《常见妇科恶性肿瘤诊治指南》(第五版),主导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及首届"全国医务名匠"称号。
医生连忙起身,微微颔首,将手中病例报告恭敬递上,并将马丁院士请入办公室。马丁院士坐下后仔细翻阅了厚厚一叠报告,从术后恢复到复查影像,从病理报告到急诊记录,他花了整整三十分钟,未发一言,神情专注。合上最后一页时,他轻轻吐出一口气,眼中已有隐约猜测。但他没有贸然定论,而是转向仍情绪激动的家属,语气平稳却不容置疑:“我想了解一下她在生活中用过的每一类药物,包括保健品,还有最近三个月里,她的饮食、运动、是否接触过特殊环境或物质,能请你们一件一件地告诉我吗?”家属的情绪经过30分钟的时间也稍微冷静了一些,开始回答马丁院士的问题——经过20分钟的简短交流,马丁院士很快确定了自己最初的猜测。
马丁院士忍不住的叹息:“这是一个极其典型,却又极容易被忽略的病例!患者汤丽敏在生活中看起来几乎做到了面面俱到——按时复查、饮食清淡、严格遵守医嘱,连术后作息都规律得近乎刻板。可以说,她是我们临床中极少见的‘高依从性’患者。但也恰恰就是在这份看似完美的术后管理背后,汤丽敏却忽略了3个极为关键的生活细节!这3个细节在日常中很常见,却往往因为‘没感觉’而被反复忽略,潜移默化中积累下病变风险,最终成为引爆身体的最后导火索!我在临床上看过太多这样的教训了!真的要引起重视啊……”
汤丽敏的肺转移不是偶然发生的突变,而是在术后几个月里,由一个个她自己都未曾察觉的小细节缓慢推动的结果。她在生活中严格按照医嘱行事,按时复查、饮食清淡、拒绝熬夜,几乎做到了面面俱到。但正是这些被忽略的小动作,在反复累积下,悄无声息地撕开了身体防线。她并没有犯什么明显的错误,也没有做出常规意义上的“危险行为”,可就是在这样的谨慎中,危险却一步步逼近。
第一个被忽略的细节出现在她每天早晨清洁私密部位的方式上。手术后她格外注重术区清洁,因此养成了每天早上用湿巾擦拭外阴的习惯。她所使用的是一款市售“无香温和型”的湿巾,被宣传为适合术后、敏感肌使用。但她并不知道,这类湿巾中虽不含酒精,却仍添加了防腐剂如苯氧乙醇和轻微表面活性剂,长期接触黏膜组织会破坏局部微生态,尤其是在手术切除后原有皮肤屏障结构尚未完全恢复时,反复使用湿巾可能导致黏膜微损伤和炎症持续激活。这种低水平的局部慢性炎症可诱发癌细胞残留活化,增加循环肿瘤细胞释放的几率,为远端转移提供土壤。这种湿巾在宣传中强调“干净”“无菌”,但它从未被建议用于术后长期使用。
另一个极小但关键的细节出现在她洗衣服的顺序上。汤丽敏生活习惯中有个细节——她喜欢节水节时,将内裤与家中普通衣物一起机洗,不再像术后最初那样单独手洗晾晒。这个看似节省时间的小改动,却带来了意想不到的风险。机洗时,内裤与其他衣物混洗,不可避免地接触了可能残留的洗涤剂泡沫、衣物纤维及皮屑微粒,特别是毛巾、裤脚这类部位较脏的布料。这些物质会残留在私密衣物上,造成外阴局部反复微刺激,而她术后伤口附近的黏膜极易被这种轻度污染反复磨损。更关键的是,有研究显示,某些衣物纤维上的残留洗涤成分可改变外阴黏膜局部的pH和微生态环境,为潜在癌细胞的复发与局部异常激活提供了契机。这种家务中极其常见的洗衣方式,在一般人身上或许只是轻微影响,但对于术后恢复中的癌症患者,却可能成为连锁反应的起点。
第三个问题出现在她术后的工作环境管理上。尽管她大幅减少了出勤时间,也避免了体力劳动,但她几乎每天仍会到店里巡视一两个小时。她的美容院配有中央空调系统,夏天时常开着,但空调滤网却长时间未清理。空调运行过程中带来的循环空气夹杂着灰尘、纤维、细菌孢子,长期吸入这些微粒,对普通人而言可能只是轻度过敏,但对术后免疫系统仍处于波动期的患者而言,这种微小的呼吸道负担极易造成肺泡组织反复刺激。特别是在病灶转移前夕,肺部一旦存在慢性低度炎症,就可能成为癌细胞最容易“黏附”“停靠”的落点。临床研究表明,肺转移往往更倾向选择局部存在微炎症环境的肺组织作为定植位置,而汤丽敏长期暴露在空调未清洁的空气循环系统中,无疑为这一点提供了温床。
她之所以未能及早觉察,是因为这些细节在她看来都“不值得上升到医学层面”。她用湿巾,是为了保持干净;混洗内衣,是为了节省时间;进店工作,不过是“只是看看”,并未久留。但肿瘤的转移从不依靠“明显错误”,它靠的是这些日复一日的微创、微扰、微刺激,逐渐瓦解原本构筑好的术后防线。当咳嗽和胸闷第一次出现时,病灶早已不止是某个孤立的肺结节,而是借助肺部弱点全面扩散。
医学上最难防的,不是那些被明确列为“高危”的行为,而是那些被日常习惯悄悄包装的“正常”。它们不痛不痒、不重不轻,看起来甚至是健康的一部分,却正因为得不到足够重视,才成了最容易反复被忽略的部分。汤丽敏的经历再次提醒我们,对于肿瘤术后恢复期的患者而言,生活中任何一个不起眼的细节——哪怕只是湿巾的选择、洗衣的顺序、空调的滤网,都可能在关键时刻,改变身体的命运轨迹。她真的做得很好,但“很好”不等于“没有漏洞”,真正的安全,是不放过每一个微小可能。
资料来源:
[1]杜燕子. 外阴癌的症状与治疗方法有哪些[J].妈妈宝宝,2025,(06):108-109.
[2]陈雅萌,李宁. 外阴癌免疫治疗进展[J].肿瘤药学,2025,15(01):32-37+155.
[3]连蕊,李琳,要明慧,等. 近30年外阴癌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的可视化分析[J].中国医刊,2025,60(01):60-65.
(《纪实:46岁女子外阴癌走了,生前洁身自好,她疏忽了3个细节》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