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林徽因病逝,死前哀求护士:我想见思成,遭拒:太晚了

发布时间:2025-06-13 01:42  浏览量:2

1955年3月31日深夜,北京同仁医院的病房里,林徽因已陷入弥留之际。长期的肺结核和肾脏感染让她的身体极度衰弱,高烧不退,喉咙因炎症几乎无法发声。

或许是感到自己时间不多了,她艰难地睁开眼睛,用微弱的气息对护士说:“我想见一见思成……”

护士看了眼墙上的挂钟——指针刚过凌晨2点,轻声回答:“太晚了,您先休息,明天再说吧。”

4个小时后,梁思成才在在护士的搀扶下匆匆赶到病房。

他颤抖着握住林徽因冰凉的手,声音哽咽:“受罪呀!受罪呀!徽,你真受罪呀!”可林徽因已经不能回应他了。

1904年6月10日,林徽因出生在浙江杭州的一户官宦人家,祖父林孝恂是光绪朝进士,父亲林长民早年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曾任北洋政府司法总长。

她的家族人才辈出:堂叔林觉民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父亲林长民因抗日被日军杀害,胞弟林桓后来也牺牲在华北抗日根据地。

“苟利国家生死以”的家训更是从小就刻在她的骨子里。

1920年,16岁的林徽因随父亲游历欧洲,在伦敦受女建筑师房东的影响,立下学习建筑的志向。

1924年,她与梁思成共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想要报考宾大建筑系,但却因为女子的身份遭到了拒绝,无奈之下,她只能改修美术系,同时选修建筑课程。

1928年3月,二人在加拿大渥太华结婚,随后赴欧洲考察哥特式与巴洛克建筑,为日后他们研究中国古建筑奠定了基础。

1930年,日本著名的建筑史学家,伊东忠太在一次演讲中,公开宣称:研究中国古建筑,田野考察交给我们日本学者来做就好了,你们中国人只要配合我们做做文献工作就可以了

学者关野贞更断言:“中国已无唐代木构建筑,要看唐构,只能去奈良。”

这些论断深深刺激了林徽因和梁思成。为了驳斥日本人狂妄的言论,从1932年开始,以林徽因、梁思成为首的中国营造学社的学者们,开始冒着战乱与匪患,深入山西、河北等地考察。

中国古代建筑基本上都是以木结构为主,材料不仅易燃易朽,也容易遭到拆毁,所以明代之前的木质建筑能留下的并不多。

1937年6月,林徽因夫妇根据敦煌壁画《五台山图》线索,冒险进入日军控制区边缘的五台山。

彼时她肺结核复发,仍坚持携带30公斤测量仪器徒步进山。经过长期的寻找,林徽因等人终于在五台山发现了疑似唐代建的寺庙:佛光寺。

佛光寺大殿内部昏暗,为了获得精准的数据,林徽因不顾肺病缠身,高烧未退,亲自爬上高耸的梁架,记录建筑特征。

梁思成曾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徽因趴在梁上,像只燕子,完全忘了自己是个病人。”

借助手电筒和镜子反光,她在梁底发现了这样一行小字:“佛殿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宁公遇”(唐大中十一年,857年)。

结合当地《清凉山志》记载,林徽因等人确认该寺为唐代长安信女宁公遇捐建,比日本奈良唐招提寺(759年)稍晚,但保存更完整。

这是当时中国境内发现的最古老的唐代木结构建筑,彻底推翻了日本学者关野贞“中国已无唐代木构”的论断。

佛光寺的发现让国际建筑界震惊, 而佛光寺的“七铺作双杪双下昂”斗拱、“生起”柱网布局,也印证了《营造法式》记载的唐代工艺。

考察期间,她与梁思成睡在寺庙地铺,靠罐头和干粮充饥,她不以为苦,在与友人的通信中,她兴奋地写道:“这是我们这些年的搜寻中所遇到的唯一唐代木建筑!”

考察结束仅一周,“七七事变”就爆发了,五台山沦为战区,为了能将资料安全带回来,林徽因将拍摄的底片全部缝在了棉袄里,历时47天辗转逃难至昆明,途中遭遇日军空袭,她更是用身体直接护在图纸箱上。

遗憾的是,后来一直到去世,她都没能再回佛光寺看一看,这也成为她心中的一大遗憾。

2009年,清华大学团队用三维扫描技术复现佛光寺结构,验证了林徽因当年的测绘精度误差不足1%。

“七七事变”后,林徽因夫妇被迫离开北平,辗转长沙、昆明,最终落脚四川李庄。此时她的肺病已恶化,体重仅剩50多斤,却仍坚持工作:

在李庄的煤油灯下,她校阅《中国建筑史》文稿,绘制大量图纸,甚至亲自为梁思成的英文著作《图像中国建筑史》润色。

1944年,美军计划轰炸日本占领区,林徽因强撑病体,标注京都、奈良古建筑位置,恳请美军避开这些文化瑰宝。

1953年,北京市政府计划拆除牌楼、城墙以扩建道路。

为了保护这些古建筑,林徽因在文化部会议上与副市长吴晗展开了激烈讨论。

她强调;北京城墙周长24公里,是世界上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城防体系,明清城楼更是建筑史活标本,这样的历史遗迹应该被保存下来。

林徽因的建议遭到了吴晗的不屑一顾,他认为北京城的规划是不合理的,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他宣称:“要让北京变成社会主义新城,处处可见烟囱林立”。

他非但不肯听取林徽因的意见,还讽刺“林家都是守旧派”,吴晗这一举动彻底触怒了她,向来优雅的她一下子拍桌子站了起来,冲到他跟前,指着他的鼻子怒骂:“我侯官林家满门忠烈,你算什么东西!”漂亮的脸蛋因为愤怒胀得通红。

这是林徽因人生中为数不多的发火时刻,不仅是为了家族的荣誉,更是为了守护祖宗留下来的古建筑。

“五十年后,历史会证明我是对的……”,她强调:“拆掉八百年真古董,将来你们造的就是假古董!”

1954年,病榻上的林徽因向周恩来递交《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区位置的建议》,提出“新旧城分开建设”,但未获采纳。

同年,在目睹永定门城楼被拆后,林徽因心痛不已,她对学生吴良镛发出锥心之问:

“五百年战火都没摧毁的古城墙,为什么要在和平建设时期消失?我们能在博物馆保护碎砖瓦,为什么容不下活着的建筑史?”

只可惜,没有人能回答她了。

1955年3月31日,林徽因在未能‬见‬丈夫‬最后一眼‬、未能‬守住‬古建筑‬的‬遗憾‬中‬离开了人世。

林徽因在建筑领域的杰出贡献丝毫不逊同时代的建筑家们。

但世人只关心她身上的八卦,宁可‬‬捕风捉影,也不愿意‬承认‬她‬对‬我国建筑‬业‬的‬贡献‬与‬成就‬。

她虽出生名门,却一生简朴,不逐名利,为保护传统建筑献身,忠诚国家!

一身诗意千寻瀑,你是人间四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