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我们思维和行为的三大原则之一:每个人都追求良好感受

发布时间:2025-08-07 23:27  浏览量:1

《情境思维理论》—混芒与子綦先生的对话(九)

子綦先生说:“在我们人身上,人的一切行为的背后,有东西主导着,你既看不到,也摸不着,几乎感知不到,却在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你,这就是人生存的三大基本原则:

第一,每个人都有追求良好感受的需要;

第二,每个人都有追求更为准确认知客观世界的需要:

第三,每个人都有掌控情境的需要。

我们一切行为都指向这三大原则。遵循这三大原则,行为才有可能有效。我们要达成目标,我们的行为要产生良好感受,感受不良好,我们是不愿意做的。我们要有更准确的认知,以走向目标。如果没有掌控力,我们也是不愿意做的。你感受一下是不是这回事。”

混芒说:“好像是的,您能具体讲讲吗?”

子綦先生说:“先说第一大原则,每个人都有追求良好感受的需要。很少有人天生追求不舒服,43码的脚偏要穿40的鞋子,好吃的东西不吃,非得吃馊的,夏天非要穿羽绒服,零下40度穿裙子,很少有人这样。

人在这个世界上,吃喝玩乐,哪一样不是追求良好感受?如果对人的行为有判断,这个行为好还是不好,依据的原则是有利无利,有利觉得好,不利觉得不好。人的欲望比动物多,所以人比动物大脑更发达一些。这是双向的。人因为身体要适应生存的需要,改变了行为方式,行为方式的增加,又丰富了神经网络,增加了很多新欲望。最突出的一点,人不光控制食物,人还控制各种各样的物质。不光有对食物的控制,还对能够产生美的东西的控制。能够产生让自己行为看起来比别人更高级的那种东西的控制。”

混芒说:“美的东西?艺术之类的东西吗?”

子綦先生说:“美的欲望范畴很多,吃得美,穿得美,住得美,这都是物质之欲。比方讲,我们总喜欢别人说我们是好人,不喜欢别人说我们是坏蛋。我们总喜欢别人说我们是美的,不喜欢别人说我们丑得要死。你买了件新衣服,要是有人说,你这穿得像熊一样,你不会再穿第二次。所谓的美,如果利害关系存在的话,美不美,都是你的判断。”

混芒问:“为什么美不美是我的判断?”

子綦先生说:“贝多芬的月光在你看来多好听,我讲什么玩意儿!最多你讲一句,你不懂!但是我听了就是不舒服,我听弹棉花挺好。只要有这个利害关系在,所有的东西都是判断。

所以,生存、美丑、善恶,是我们人追求的比动物要多的地方。动物不存在善恶感,动物不会看这只鹿可怜不去咬,它专门咬那个可怜的,因为这是自然规律。

一般动物基本上停留在食欲上。很少有动物讲,身上的毛长得不好看,剪一下,发型不好看,修一下,脸长得不好看,毛脏了,我不敢出去见猫。动物没有美丑概念,一只猫不会因为长得丑而自寻死路。”

混芒问:“师父,良好感受是从哪里来的呢?”

子綦先生说:“我们现在多数人的良好感受不是靠思想获得的,而是靠身体获得的。良好感受主要是靠感觉。哪种感觉?不是靠视,不是靠听,主要是靠摸的,也就是触觉,嗅觉,味觉,这三个感觉。比方讲,这件衣服再好看,所有人都说好看,穿在身上扎人,你就不愿意穿。

比如嗅觉,臭的东西,可臭可臭了,你闻着都想吐,人家讲好吃,你不会吃。,就像瑞典人爱吃的鲱鱼罐头,很多人接受不了。

这个良好感受,更深一层来看,视觉的感受没有听觉的感受好,一个女孩看着好漂亮,一张嘴,滚***,再好看也不行。听的感受没有摸的感受好。售货员讲,这个衣服款式好,色彩好,你一摸,不行,是化纤的,穿的不舒服。你不会买的。”

混芒问:“师父,您讲的良好感受,有什么作用呢?”

子綦先生说:“三个原则很容易产生错误规范,错误掌控情境,认知不准确,维护自己良好感受不用正向,而用负向。比如,我生气,是因为他惹我不爽。这里就存在认知错误,他惹我不爽,我应该就生气,内在逻辑是我不生气我就不舒服,我生气就舒服了,当然不可能。这个认知错误怎么来的?规范来的,这跟家庭有关。

家长鼓励孩子,他要是让你不爽,你不跟他玩。这种负向的规范,都是成年人教出来的。没有哪个是孩子天生就有的。
所以,当你看到一个人偏离这三个原则,你就知道,出现问题了。

这三大原则,这里着重强调一下,是每个人。这意味着,你有追求良好感受的需要,我也有追求良好感受的需要。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考虑情境中所有人都有追求良好感受的需要,所以,我们中国人就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

我们再去看古希腊的苏格拉底,苏格拉底作为当时最智慧的人,并不认为自己智慧,而是认为自己无知,这点从他自己来说,没有任何问题。但是,他以自己的无知而自豪,并认为人人都应承认自己的无知,要知道,无知的人并不认为自己无知。他以嘲讽那些贵族无知为乐趣,这就遭致那些被他讽刺的人的痛恨,被判死罪,在狱中饮下毒酒。苏格拉底很智慧,但是忽略了一点,每个人都有追求良好感受的需要。你有,我有,他也有。

认知不到这一点,随意指责、打击、否定、埋怨别人,处处体现我比你强,我的知识比你多,你的一切都是我给你的,只会给自己带来后遗症。”

混芒问:“师父,您讲的太对了!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是要与人相处的,是要组建家庭,建团队的。每个人都有优缺点,那么,有没有办法做到既批评了人,又维护了对方良好感受,让人得到成长呢?”

子綦先生说:“当然有了!比如先抑后扬,先扬后抑,都是非常好的既批评到人又让人有良好感受,主动改变的方式。”

混芒问:“怎样先抑后扬呢?”

子綦先生说:“如果你的目标是为了扬,就稍微按一下。某某今天做的事情是我没有想到的,稍微让我有一点点失望,失望在什么地方?你们任何人犯这个错误我都能认可,就你犯这个错误我不能认可!你是知道我对你的看法的,其他人都可以犯错,唯独你不能够犯错。”

混芒说:“这种批评让人感觉很好!学习了!那怎么样是先扬后抑呢?”

子綦先生说:“你可以这样说,小李响当当的一个人,那么长时间以来,我几乎都没有发现你的缺点。作为领导来讲,还是要给你一些中肯的建议,如果你能把这一点点修正了,你的能力将会得到极大的提升。”

混芒问:“师父,怎么样批评我大概了解了,还有没有其他方式呢?”

子綦先生说:“呵呵,咱们古人特别遵循三大原则,所以古人特别擅长用隐喻,讲故事的方式劝谏别人。《海大鱼》的故事你听过吧?”

混芒说:“看过,忘差不多了!”

子綦先生说:“《海大鱼》故事的主人公靖郭君,本名田婴,是齐威王的小儿子,齐宣王的异母弟弟,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孟尝君田文之父。从齐威王时起,田婴就出任朝廷要职,屡建功勋,后来更长年担任齐国国相,权倾一时。

看过古装剧的人都知道,这样的人功高震主,会有大麻烦的。

齐王慢慢地开始猜忌、打压田婴。田婴自己也看出了点苗头,便打算在自己的封邑薛地修筑城防工事,想着把薛地打造成牢固的根据地,以后万一有变,可以有个退身之地。

田婴的这个计划遭到了不少门客的反对。他们排着队赶去劝阻他,把田婴搞得不胜其烦。但田婴极为固执,不肯改变主意,于是就吩咐身边的侍者:“不要再给劝谏的人通报了。”

一天,又有一个齐人请侍者传话给田婴:“在下只请求向靖郭君说三个字。多说一个字,就请靖郭君拿锅煮了我!”

“就三个字能说出什么名堂?”出于好奇,田婴决定见一见他。

这人进门后,快步走到田婴身前,说出三个字:“海、大、鱼!”说完转身就走。

这人的举动成功地勾起了田婴的好奇心,田婴连忙叫住那人:“喂,喂,你先留下来,把话说完再走呗!”

“不行,不行,”那人说,“多说一个字就要被扔进沸水锅的,小人可不敢拿性命来开玩笑!”

“无妨,无妨,你就再多说一点吧!”

这个时候,那人便说:“靖郭君,您没有听说过海里的大鱼吗?当鱼在水里的时候,渔网拦不住它,鱼钩牵不上它,那是何等自在,何等威风,可一旦这条鱼不幸离开了水域,流落到陆地,就连小小的蝼蚁也能随意摆布它。现在如果说您是一条大鱼,齐国就是您的水域、您的依靠。如果您能够长久地得到国君的庇荫,您还在薛地筑城防做什么呢?如果失掉了国君的庇护,您就算把薛地的城墙垒到天上去,也无济于事啊!”

田婴点头道:“你说得对!”随即下令停止了薛地的筑城防工程。

古代这样的故事太多了,《史记》、《资治通鉴》都是非常好的教材。

另外可以讲自己的事情,讲自己身边人的故事,而不是直接指出别人的问题,别人就很容易听进去。”

混芒说:“哦,原来有这么多好方法!”

子綦先生说:“现代很多人是这样的,我只追求自己的良好感受,至于你的感受良好不良好,我就不管了,反正我说的是事实,是真理,你听不听是你的事,不管你在什么状态。

今天讲的三条原则是一起的,三条原则都很重要。第三条原则是,每个人都有掌控情境的需要。如果我们要是想控场,怎么办?不能只维护自己的良好感受,要优先照顾别人的良好感受。特别是家长对孩子。对孩子,家长基本上都想控场。但是家长会发现,孩子越大,多半不愿意听,懒得听。他觉得跟家长交流没有那个必须。这个时候,家长会发现什么问题啊?没有把良好感受先给到孩子。

所以说,千万不要做反了,要别人把良好感受先给到我,我才把良好感受给别人。

当一个人在社会上碰了壁,不要感叹人性,感叹人心叵测,十有八九是做反了。”

混芒说:“感谢师父,受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