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锦记蠔油庄:一次意外获得的舌尖之美

发布时间:2025-08-08 04:34  浏览量:1

同治年间,曾有一位小厨师在熬汤时,忘记了关火,结果却意外获得一锅黑色粘稠物。

而这其貌不扬的“黑色异物”在132年后的今天,已经是远销全球上百个国家,在中国更是家庭必备品,那么这位那位小厨师的后人创造了亿万财富的黑色粘稠物究竟是什么呢,请听我慢慢道来。

1862年,李锦裳出生在广东新会,那时的广东还远远不像如今这般兴旺发达,更何况是李锦裳他们那个穷乡僻壤的小山村。

由于家里贫困,李锦裳基本没读过书,只是和母亲学过一些简单的文字,更多的时候还是帮家里干一些杂活。

本来呢,日子虽然苦点,但是总算能够生存得下去,但是在李锦裳9岁那年,他的父亲去世了。这一件事,犹如晴天霹雳般砸在了李锦裳母子的头上。

父亲死后,由于李家只剩下孤儿寡母,村里的豪强时常过来欺凌母子俩,本就艰难的生活这一下更加是雪上加霜。

为了生存下去,母子俩只得是四处奔波。起初,母子两人只是远离了村子,但是那些人却仍旧不肯罢休,一直骚扰不断。

最后,无奈之下,李锦裳的母亲只能带着他一路南下逃亡到了南水。南水盛产生蚝,在这里李锦裳和母亲摆了一个小摊,平日里靠着给人煮一些茶水和生蚝为生。

虽然平日辛苦了些,但总归是生活有了保障,但是一次偶然间的意外,却让母子俩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慢慢地,因为李锦裳母亲的手艺好,他家煮出的生蚝味道鲜美,李锦裳母子的小摊生意也开始红火了起来。

一天,听闻渔民出海归来,李锦裳的母亲着急去海边抢购生蚝,便将店里的生意交给了李锦裳打理。

虽然李锦裳和母亲学得手艺也不差,但是毕竟还年轻,做事免不了手忙脚乱的。这不,母亲前脚刚离开,店里陆续又来了几位客人,李锦裳忙着招呼,却是忘记了厨上还有一锅熬着生蚝的汤忘了关火。

当李锦裳送走了最后两位客人后,正准备坐下休息一会,突然闻到了一股异样的香味。顺着这股味道,李锦裳寻到了厨房,当他看到炉火上仍旧咕咕冒着热泡的生蚝汤时,预感到大事不妙。

李锦裳赶忙关掉了火,等他回过头往锅里一看时,只见得锅里早已不见蚝肉的踪影,整个锅里就是一团黑乎乎的浓稠液体。

但是说来奇怪,本来这样大的火又煮了这么长时间,连生耗肉都见不到了,却没有闻到糊的气味。

好奇的李锦裳拿起筷子,沾了一点黑色的浓稠物放进嘴里尝了尝,一股鲜美的味道瞬间顺着舌尖传到了大脑。

这让李锦裳像是发现了新大陆般,他将这锅黑色浓稠汁收好,准备多做几次实验,然后给母亲和村里的其他人尝一尝。

之后的几天,李锦裳有多次特意将几锅汤熬过了时间,并且将得到的黑色浓稠物拿给了母亲和同村几个好友品尝。意外的是,他们都没有尝过这种味道,这让李锦裳敏锐地察觉到,这是一个商机。

又经过多次的试验,李锦裳又改良了熬煮时的调料和火候,最终形成了升级版的黑色浓稠物,李锦裳将这种浓汁命名为“耗油”,从此一种全新的调味品诞生了。

但是,当时的李锦裳并未将其作为调味品,只是把耗油当成了一种食品。渐渐地,他开始让来他家铺子喝茶和吃生蚝的人免费品尝这个“新品”。

无一例外地,凡是尝过的人都对其赞不绝口,但是如果这样卖的话,成本太高了,应该不好卖。

就在李锦裳绞尽脑汁的时候,母亲却带给她新思路。一天,李锦裳母亲在做菜的时候看着昨日剩下的耗油,突发奇想,将其倒入了菜中,不料做出来的菜味道鲜美无比,与之前简直就是判若两物。

这一下,李锦裳终于是找了这种新品的用武之地,渐渐地,李锦裳家的铺子又因为这种调味品再次名声大震。

几年后,李锦裳的母亲去世了,李锦裳在好友的建议下关了茶水和生蚝的生意,开始全心全意地制作耗油。

1888年,随着生意越做越大,李锦裳特意请了一位书法大家在店铺上书写上了“李锦记”招牌“李锦记”就此诞生。

由于味道鲜美,加之品牌创建后推广速度极快,仅几年光景,李锦记的耗油就已经销往了南方诸省,甚至一些北方的达官显贵也知晓了“李锦记”的大名。

不过好日子却仅仅过了没多久就再次发生大变故,1902年南水墟发生了一场特大火灾,使得李锦裳的全部产业都在那场大火中化为了灰烬。悲痛万分的李锦裳带着妻儿前往了澳门谋生。

初到澳门,李锦裳靠着仅剩的一点钱财经营杂物,但他并未放弃耗油。当有了一定本前后,李锦裳又开始了耗油的制作和营销。

1922年,一生艰辛的李锦裳于澳门去世,其子李兆南和李兆登继承了父亲的遗志,依旧坚持生产和贩卖耗油。

经过130余年的发展,如今的李锦记已成为远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跨国民族企业。而据2018年的数据显示,如今李锦记的掌舵人也就是李锦裳的孙子李文达,其身价早已是超过千亿,而这雄厚的身家竟然只是那一瓶瓶不起眼的耗油所造就的,不可不谓之惊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