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心里,亲人是这样排序的
发布时间:2025-08-08 06:38 浏览量:1
周末去朋友家做客,恰逢她 4 岁的女儿朵朵在客厅玩耍。朵朵不小心摔倒了,第一时间不是扑向正在厨房忙碌的妈妈,而是张开双臂奔向坐在沙发上的奶奶。
朋友无奈地说:“这孩子从小跟奶奶睡,现在连受伤了都先找奶奶。” 这让我想起一个普遍现象:孩子对亲人的亲近程度似乎有一套隐秘的排序逻辑。
01
0-3 岁:妈妈是不可替代的 “安全基地”
邻居小月的儿子乐乐刚满 1 岁,每次妈妈离开房间就会大哭,而奶奶怎么哄都没用。但只要妈妈回来,乐乐立刻破涕为笑。
根据鲍尔比的依恋理论,婴儿期(0-3 岁)是建立安全依恋的关键期。母亲通过哺乳、安抚、陪伴等行为,成为孩子最初的 “安全基地”。
研究显示,婴儿在压力情境下更倾向于寻求母亲的安慰,因为母亲的存在能降低他们的焦虑水平。
家长怎么做:
高质量陪伴:每天至少 1 小时专注互动,如亲子共读、游戏,避免边陪玩边看手机。及时回应需求:婴儿啼哭时尽快安抚,建立 “需求会被满足” 的信任感。允许其他依恋对象:父亲、祖父母可参与育儿,但需以母亲为核心,避免频繁更换主要照顾者。02
3-6 岁:爸爸崛起,祖辈成为 “情感避风港”
同事大林的儿子轩轩 5 岁,最近总缠着爸爸玩 “骑马打仗”。大林出差时,轩轩会抱着爸爸的枕头入睡,说 “爸爸的味道像超人”。
幼儿期(3-6 岁),父亲的角色从 “边缘” 转向 “核心”。父亲通过肢体游戏(如举高高、追逐)帮助孩子建立规则意识和冒险精神,这种互动方式是母亲难以替代的。同时,祖辈因宽容、宠溺,成为孩子释放压力的 “避风港”。
家长怎么做:
父亲主动参与:每天至少 30 分钟专属游戏时间,如搭积木、户外运动,发挥男性特有的探索引导作用。平衡祖辈教育:明确父母是规则制定者,祖辈是辅助者。例如,孩子挑食时,父母坚持原则,祖辈可在旁温和鼓励。避免情感竞争:不强迫孩子 “选最爱”,而是强调 “每个人的爱都很特别”。03
6-12 岁:父母并重,祖辈退居 “文化传承者”
表姐的女儿欣欣 8 岁,最近总说 “妈妈做的红烧肉最好吃”,但周末又吵着去姥姥家,因为 “姥姥会讲妈妈小时候的故事”。
小学阶段,孩子的认知能力提升,开始理性看待亲人。母亲依然是生活照料和情感支持的核心,父亲则在学业辅导、兴趣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祖辈通过讲述家族故事、传授传统技艺(如包饺子、剪纸),成为文化传承的纽带。
家长怎么做:
父母分工合作:母亲关注生活细节,父亲参与学科辅导或体育活动,形成互补。重视祖辈价值:定期带孩子探望祖辈,鼓励孩子记录祖辈的故事,增强家族归属感。培养独立意识:逐渐减少过度保护,如让孩子独自完成作业、参与家务,建立自信心。04
青春期:朋友至上,父母仍是 “最后防线”
邻居家 15 岁的小雨,平时对父母爱搭不理,但上周发烧时,却只让妈妈喂药,还悄悄在日记里写:“原来妈妈的手还是那么温暖。”
青春期(12 岁 +)孩子的社交重心转向同伴,但遇到重大挫折(如失恋、学业失败)时,父母仍是最信任的人。手机和网络成为他们探索世界的窗口,但过度依赖可能导致情感疏离。
家长怎么做:
尊重隐私边界:不私自查看手机,但定期沟通(如每周一次 “家庭茶话会”),了解孩子的社交动态。建立手机规则:制定 “无手机时间”(如晚餐时、睡前 1 小时),家长以身作则减少使用。提供情感支持:当孩子情绪低落时,不说 “别难过”,而是问 “你愿意和我聊聊吗”,给予接纳和倾听。05
超越排序:每个角色都不可替代
同事老陈家的双胞胎,姐姐黏妈妈,弟弟黏爸爸,但两人都说 “我们家每个人都很重要”。
研究表明,孩子对亲人的排序是动态的、分场景的。例如,害怕时找妈妈,玩耍时找爸爸,无聊时找奶奶。这种多元依恋能促进孩子的情感弹性和社会适应能力。
家长怎么做:
接纳孩子的选择:不强迫孩子改变依恋偏好,而是尊重他们的情感需求。发挥各自优势:母亲提供细腻关怀,父亲示范责任担当,祖辈传递生活智慧,形成教育合力。营造和谐家庭氛围:父母避免在孩子面前争吵,祖辈不干涉育儿决策,共同构建稳定的情感环境。孩子心中的亲人排序,不是一场 “谁更重要” 的竞争,而是一幅由爱编织的动态图谱。从婴儿期的 “妈妈独尊”,到青春期的 “朋友至上”,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意义。
作为家长,我们无需纠结于 “排名”,而是要理解孩子的需求,在不同阶段调整自己的角色:
0-3 岁做 “安全基地”3-6 岁做 “游戏伙伴”6-12 岁做 “成长导师”青春期做 “温暖后盾”正如心理学家所说:“孩子不会记得你买过多少玩具,却会记得你蹲下来倾听他哭泣的样子。”
真正的爱,不是占有 “第一” 的位置,而是在孩子需要时,成为他心中那棵永远不倒的树。
当我们以尊重、接纳和陪伴回应孩子的情感需求,终会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收获他回头望向你的那一眼 —— 那眼中,满是信任与眷恋。
家庭研学|儿童心理|成长教育
"点赞、关注、转发"
都是鼓励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