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赏析:《邻女》(唐)白居易
发布时间:2025-08-08 07:20 浏览量:2
《邻女》(唐)白居易
娉婷十五胜天仙,白日姮娥旱地莲。
何处闲教鹦鹉语,碧纱窗下绣床前。
感谢阅读!您的点赞、评论、转发和关注,是我前行的动力!
【注释】
(1)娉婷:用来形容女子姿态美好的样子。亦借指美人。
(2)姮娥:指嫦娥神话中的月中女神。
【译文】
15岁的邻家女湘灵亭亭玉立、美若天仙,她的美貌堪比月中嫦娥,又似旱地莲花让人刻骨铭心。如今要到哪里才能够见到如此漂亮的女子呢?还有那纱窗床前教鹦鹉说话的场景呢?
【赏析】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
白居易11岁那年,因避家乡战乱,随母将家迁至徐州符离(今安徽省宿县境内)。在此与小他4岁的邻居女子湘灵相识,两人就成了朝夕不离、青梅竹马的玩伴。到白居易19岁、湘灵15岁时,情窦初开,两人便开始了初恋。因白母的强烈反对,两人分离。白居易37岁时才在母亲以死相逼下,经人介绍被迫与同僚杨汝士的妹妹结了婚。
后白居易蒙冤被贬江州途中,和杨夫人一起遇见了正在漂泊卖唱为生的湘灵父女,而这久别重逢,也只是短暂相会就从此分别了。
白居易53岁的时候,他在杭州刺史任满回洛京途中回到符离,村邻变换,不复旧时模样。这段长达35年之久的恋爱悲剧才划上了离开的句号。
首句“娉婷十五胜天仙”,用“娉婷”写姿态婀娜,“十五”点出青春年华,“胜天仙”则以夸张手法,极言其美超过神话仙子,凸显少女的天然灵秀。
次句“白日姮娥旱地莲”更妙——将她比作白昼里的嫦娥,褪去月神的清冷,添了人间的鲜活;又以“旱地莲”作比,仿佛莲花脱离水面在旱地绽放,既赞其容貌清丽如仙,又暗合少女身处凡间的真实感,不似天仙般遥不可及。
后两句“何处闲教鹦鹉语,碧纱窗下绣床前”,从静态外貌转向动态场景。诗人不直接写少女容貌,而是通过“教鹦鹉说话”的细节,展现她的闲趣与灵动:碧纱窗、绣花床,环境雅致清幽;少女逗弄鹦鹉的模样,既有深闺少女的温婉,又透着几分活泼调皮。这一画面如工笔画般细腻,让读者仿佛能看见她低头浅笑、指尖抚过绣线的样子,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全诗未用华丽辞藻,却以“天仙”“姮娥”“旱地莲”等意象,将少女的美与自然、神话相联系,既浪漫又不失质朴。白居易通过对邻家少女日常片段的捕捉,褪去了对女性美的刻板化描写,转而展现青春本身的纯真与生命力——她不必刻意梳妆,不必身处仙境,只需在寻常生活里,便如莲花般自然绽放,这种美更贴近人性,也更具感染力。
《邻女》善于捕捉生活细节、以浅白语言写鲜活人物的特质。读来如沐春风,仿佛能透过千年时光,看见那个在碧纱窗下轻笑的唐代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