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树军的读书笔记92:《西方的中国影像1793-1949》卷之六
发布时间:2025-08-08 08:07 浏览量:1
透过《西方的中国影像》恩斯特·柏石曼卷一,探寻历史光影。当翻开《西方的中国影像》(1793 - 1949)之恩斯特·柏石曼卷一,仿佛开启了一扇通往旧时光的大门,让我得以穿越时空,与百年前的中国进行一场跨越岁月的对话。
《西方的中国影像》(1793 - 1949)是黄山书社在2016年精心打造的一部影像资料汇编图书。它宛如一部宏大的历史相册,收录了从1793年马戛尔尼使华至1949年间西方来华人士拍摄或绘制的中国图像。这些图像广泛涵盖了外交、宗教、社会等诸多领域,为我们全方位、多角度地呈现了那个时代中国的风貌。这里的“西方”有着广义的范畴,甚至包含了近代受西方文化影响较深的日本,影像来源丰富多样,既有私人珍藏的宝贝,也有近代中西文报刊上的珍贵记录。这套丛书多达64册,每一册都像是一颗璀璨的星星,共同构成了一个浩瀚的历史星空。
而恩斯特·柏石曼卷一,更是其中一颗耀眼的明星。恩斯特·柏石曼,这位德国建筑师和摄影师,在20世纪初踏上了中国的土地。他带着对中国建筑艺术的热爱与好奇,深入中国的大江南北,用镜头和画笔记录下了无数珍贵的瞬间。
在这一卷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些古老而庄严的建筑。北京的故宫,红墙黄瓦,气势恢宏,每一块砖石都承载着历史的厚重。宫殿的飞檐斗拱,精巧绝伦,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皇家的荣耀与威严。柏石曼用他的镜头捕捉到了故宫的每一个细节,让我们在百年之后,依然能够感受到那份震撼。还有山西的平遥古城,古老的城墙高大坚固,城内的四合院错落有致。那些精美的木雕、砖雕和石雕,展现了中国古代工匠们的高超技艺。漫步在这些建筑之间,仿佛能听到历史的脚步声,看到古人的生活场景。
除了建筑,书中还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众生相。街头巷尾,人们穿着长袍马褂,从事着各种营生。小商小贩们在集市上叫卖着自己的商品,孩子们在巷子里嬉笑玩耍。这些生动的画面,让我们看到了普通百姓的生活状态,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烟火气息。同时,也能看到西方文化逐渐渗透的痕迹,一些人开始穿着西式服装,一些新式的建筑也开始出现在城市中。
宗教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也有着重要的地位。书中记录了许多寺庙和教堂的影像。佛教寺庙里,香烟袅袅,僧人们在诵经祈福;基督教教堂里,钟声悠扬,信徒们在虔诚地祷告。不同的宗教文化在这里相互交融,共同构成了中国多元的文化景观。
通过阅读恩斯特·柏石曼卷一,我深刻地认识到,这些影像不仅仅是一幅幅图片,更是历史的见证。它们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在那个特殊时期的发展与变迁,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同时,也让我们对恩斯特·柏石曼这样的西方人士充满了敬意,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为我们留下了如此珍贵的历史资料。
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拥有了更多了解历史的途径。但这些古老的影像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它们让我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历史,让我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能够静下心来,回顾过去,思考未来。我们应该珍惜这些珍贵的影像资料,传承和弘扬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让历史的光芒在新时代继续闪耀。
《西方的中国影像》(1793 - 1949)之恩斯特·柏石曼卷一,就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我们通往历史深处的大门。让我们在阅读中汲取智慧,在影像中感受历史的魅力,为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