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里淘“鲜”!红岛渔港日供蚬母4000斤,上岸价10元/斤仍供不应求

发布时间:2025-08-08 08:22  浏览量:1

浪里淘“鲜” 红岛蚬母上岸记

红岛渔港日供4000斤 上岸价10元/斤仍供不应求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讯 说起胶州湾的贝类海鲜,除了市民耳熟能详的蛤蜊、海蛎子、海螺和赤贝,还有一种鲜为人知的“隐藏美味”——蚬母。这个被水产商贩称为“瓷蛤”、老青岛唤作“老憨”“迟选”、学名为砂海螂的小众海鲜,在红岛当地有个更亲切的名字:“鲜妈”。光听这个名字,就让人忍不住想象它的鲜美程度。眼下正值蚬母最肥美的季节,红岛渔港码头每天都有约4000斤新鲜上岸。6日下午,记者实地探访蚬母的收获现场。

蚬母。

下午4时,夕阳将渔港染成金色,捕捞蚬母的渔船陆续归港。码头上,收货商贩早已翘首以待。随着第一艘渔船缓缓靠岸,约15筐蚬母整齐地码放在船舷边,每个筐里都装着约100斤的“黑色珍宝”。两名壮汉合力将沉甸甸的蚬母抬上岸,过磅称重后,这些新鲜海味将被送往青岛各处的农贸市场。船老大告诉记者,新鲜的蚬母外壳呈现黑色,表面光滑如瓷;但上岸后泡一天,壳会渐渐变白或者黑白相间。这种贝壳异常脆弱,如果用普通捕捞工具作业,很容易碎裂影响卖相。因此,要想获得完整优质的蚬母,必须依靠潜水员手工捕捞。

在红岛,这些潜水员被亲切地称为“猛子”。每天清晨,他们就随船出海,船上配备的充气泵为他们提供氧气支持。“猛子”们背着大网包,潜入海下10米左右,像寻宝一样仔细搜寻蚬母的踪迹。一个熟练的“猛子”一天能收获200-300斤。

蚬母的外形像是放大版的蛤蜊,个头十足,10个就能凑足一斤。当夏季蛤蜊进入产卵期,肉质开始变瘦时,蚬母却迎来了最佳赏味期。从5月开始,这种美味一直持续供应到秋季开海。不过船老大也透露,随着持续捕捞,现在滩涂上的蚬母数量日渐减少。“以前下午两三点就能回来,现在要拖到四点多。”6日下午共有3条渔船返港,带回约4000斤蚬母,码头批发价10元/斤,供不应求。

蚬母上岸。陈小川 摄

记者了解到,每年赤贝收获初期,滩涂上赤贝量大时,养殖户也会雇用“猛子”进行潜水捕捞。但随着赤贝数量减少,考虑到成本问题,后期会改用拖网作业。就在蚬母渔船靠岸不久,一艘满载赤贝的渔船也缓缓驶入港口。船头和船尾整齐码放着分袋装好的6000斤赤贝。岸上的吊车通过带有电子秤的吊钩,将这些赤贝装入等候多时的冷链车中。

水产养殖户王先生介绍,胶州湾养殖的赤贝可以全年供应。与海蛎子类似,赤贝也是水温越低越鲜美。不过夏季赤贝的优势在于个头大,超过1两的很常见。目前码头赤贝的批发价约5元/斤,作为平价海鲜,能让消费者体验到满口爆汁的鲜爽滋味。据了解,现在每天约有2万斤赤贝从红岛发往青岛及周边地区,为夏日餐桌增添海洋的鲜美。(青岛晚报/观海新闻/掌上青岛记者 陈小川 许秉智)

责任编辑:王逸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