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收香火,禁止放钱!这座寺庙里的牌子,释永信看了不会羞愧吗?

发布时间:2025-08-08 08:22  浏览量:1

庐山深处的东林寺,香炉里的青烟顺着晨光漫开,香客们自取三支细香,在佛前静静伫立。与许多寺庙不同,这里看不到"扫码捐功德"的指引,连常见的功德箱都难觅踪迹。香案旁一块木牌写着:"心诚不在香高,行善何需纸钞",简单十个字,让不少习惯了"花钱求心安"的游客愣了神——原来寺庙可以这样纯粹。

清晨五点半,东林寺的义工们已经在斋堂忙碌。来赶早课的张阿姨接过粗瓷碗里的素粥,习惯性地往门边的木箱里放了五块钱,箱子上"随喜自愿,分文不限"的字牌被摩挲得发亮。"寺里的香是免费的,住寮房也只收点水电费,我们来的人都想多帮衬点。"张阿姨说,这种"不给钱也自在"的感觉,比在某些寺庙被导游催着"烧高香"舒服多了。

寺内僧人介绍,东林寺坚持"三不原则":不设高价香、不搞开光收费、不接受冠名捐赠。去年有位企业家想捐20万给大殿香炉"冠名",被住持婉拒:"功德在心里不在牌子上,您把钱捐给山区学校,比刻在香炉上更有意义。"就连那尊耗时三年建成的露天佛像,从设计到铸造全靠信众自愿捐助,从未以此为由向香客伸手。

这样的坚守

并非孤例。浙江天台山的国清寺,门票一直保持着10元的低价,寺内斋饭2元管饱,功德箱旁贴着"量力而行"的提示;泰国清莱的蓝庙,建成至今不收门票、不设功德箱,香客带着鲜花供奉,离开时总会顺手打扫落叶,这种默契成了寺庙最动人的风景。

与之对比的是,有些地方的"宗教商业化"早已变了味。

去年,某景区寺庙因"天价香"被媒体曝光:普通香烛标价999元,"全家福祈福套餐"卖到3888元,导游拿着提成话术诱导游客"不烧高香不吉利"。更让人唏嘘的是,一些寺庙忙着注册商标,从素饼到佛珠无所不包,甚至成立文化公司搞"上市运作",把晨钟暮鼓变成了盈利KPI。

国家宗教事务局早就明确规定:"宗教活动场所应当坚持非营利性质,不得将宗教活动场所作为企业资产上市。"但现实中,部分寺庙的"商业化依赖症"却愈演愈烈。有信众吐槽:"现在进庙先被问'捐多少',拜完佛还得被拉去买'开光护身符',感觉像进了商场。"

其实,寺庙需要资金维持运转,信众自愿捐赠本是传统。但当"随缘乐助"变成"明码标价",当修行者变成"推销员",信仰就成了被贩卖的商品。就像一位老法师说的:"真正的福田不在功德箱里,过度逐利只会让香客的心离佛越来越远。"

东林寺的客堂里,挂着一幅字:"佛在心中,不在钱袋"。这并非一句空话——

寺里的经书免费结缘,但扉页印着"按需索取,珍惜纸张";法物流通处的念珠只标成本价,义工总会提醒"心诚则灵,无需攀比";就连给香客提供的住宿,也只收50元水电费,不够的部分靠信众自愿补足。

这样"不赚钱"的模式,反而让寺庙有了独特的吸引力。29岁的程序员小林,每个月都来做义工:"在这里不用考虑花钱多少,只需要专注自己的内心,这种感觉太珍贵了。"数据显示,近年东林寺的义工报名人数增长了37%,大多是像小林这样的年轻人。

说到底,信仰的本质是精神寄托。有人带着一颗虔诚的心,一支普通的香就能找到安宁;有人即便烧了万元高香,若心不诚也难获慰藉。国家倡导"文明敬香",鼓励寺庙回归公益属性,正是为了守护这份纯粹——让寺庙成为心灵的栖息地,而不是逐利的生意场。

夕阳西下,东林寺的晚钟声穿过竹林。香客们陆续离开,没人回头看那空空的功德箱,却有人悄悄把垃圾扔进了分类桶,有人帮义工收拾了香案。

这或许就是最好的答案:能照亮人心的,从来不是金炉里的烟火,而是信仰中那份向善向美的自觉。当更多寺庙放下对金钱的执念,当香客回归对内心的关照,宗教才能真正成为滋养心灵的净土。

你去过哪些让人心里踏实的寺庙?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