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咆哮,民族怒吼——聆听《黄河大合唱》

发布时间:2025-08-08 07:12  浏览量:3

作者:卢忠仁(教授)

《黄河大合唱》,是著名诗人光未然作词、著名作曲家冼星海作曲的大型合唱声乐套曲,是一部抗战爱国歌曲,是伟大的红色音乐经典。

光未然像

《黄河大合唱》,于1939年4月13日在延安陕北公学礼堂首次演出,由邬祈零指挥。1939年5月11日,冼星海指挥的鲁艺合唱团在延安庆祝“鲁迅艺术学院一周年纪念音乐晚会”上再次演出。

《黄河大合唱》这部作品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历史,歌颂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顽强斗争的伟大精神,歌颂了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广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悲壮而宏大的场景,向中国人民发出了战斗的“警号”。

作品气势磅礴,意境雄浑,震撼人心。 著名钢琴家殷承宗曾于上世纪60年代将这部作品改编为钢琴协奏曲《黄河》,多次演出,经久不衰。 在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让我们再一次聆听这首伟大的红色经典。

“黄河大合唱”演出照

一、 “黄河之水天上来”——说黄河

《黄河大合唱》这首抗战爱国歌曲的原始自然底色和巨大自然背景是黄河,所以文前先介绍一下“黄河”——这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 君不见》)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流,与我国第一大河流——长江都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千里黄河,发源于中国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北麓约古宗列盆地,南源是卡日曲(正源)和北源古宗列曲。黄河从巍峨昆仑山一路向东汹涌奔腾而来,又向浩渺东海呼啸荡漾而去。

它流经中国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山西、陕西、河南、山东9个省(自治区),最后注入渤海,全长5687公里,因计算不同,有说是5464公里。其南北支流有210多条,流域面积达813122平方公里,一说是752443平方公里。

黄河在中国北方巨龙般的行走,惊天动地,气势磅礴,震撼人心。 伟人毛泽东1936年2月底东渡黄河时,指着黄河对身边人员说:“看,这就是我们民族的精神!” 1947年毛泽东在陕西佳县对随行人员说:“没有黄河,就没有我们这个民族啊!”

1848年3月毛泽东又说:“这个世界上什么都可以藐视,就是不可以藐视黄河,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这个民族啊!” 毛泽东这段话有的版本说:“你们可以藐视一切,但是不能藐视黄河。

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这个民族。”(两种说法稍有不同,可能是随从人员记忆或记录不同所至。 毛泽东语 引自“百度”, 也可参见梁衡 散文《假如毛泽东去骑马》。)

那奔腾不息滚滚向前的黄河水啊,在中华大地奔腾咆哮了亿万年,也在中华大地荡漾吟唱了亿万年……它在民族危亡之际,有过怒吼,有过狂叫!……在和平年代,它有平静安澜、有温柔涟漪……黄河养育亿万中华儿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黄河壶口瀑布

二、《黄河大合唱》创作始末

《黄河大合唱》是一首诞生于暴风和烈火中的战斗歌曲,是传唱不衰的永恒的红色经典,有人说它可与“乐圣”、“交响乐之王”贝多芬的交响曲媲美。

《黄河大合唱》,是诞生于延安时期的辉煌音乐作品,它曾鼓舞无数抗日将士和人民群众奔赴战场英勇杀敌,是一曲响彻大地、响彻云霄的民族主义、英雄主义的赞歌

1939年,26岁的“黄河的歌者”、诗人光未然,带着400行的组诗《黄河吟》到延安,与被誉为“南国箫手”、“人民的音乐家”的冼星海相遇。二人一见如故,心心相印,一人作词,一人作曲,谱出《黄河大合唱》这部旷世经典、音乐史诗。 (“人民的音乐家”,是毛泽东语,①)

《黄河大合唱》1939年4月13日在陕北公学礼堂首次演出,邬祈零指挥。 1939年5月11日冼星海指挥延安鲁艺百余人合唱团再次演出《黄河大合唱》。② 周恩来观看后题词赞扬冼星海:“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

洗星海像

三、《黄河大合唱》悲壮雄伟的旋律

《黄河大合唱》包括序曲、 黄河船夫曲、 黄河颂、 黄河之水天上来、 黄水谣、 河边对口曲、 黄河怨、 保卫黄河、 怒吼吧!黄河等,共9个乐章,用乐队演奏和朗诵串联。

是管弦乐序曲,呈现全部音乐主题。

2、“黄河船夫曲”:

乌云啊,遮满天!

波涛啊,高如山!

……

不怕那千丈波浪高如山,

我们看见了河岸,

我们登上了河岸!

乌云满天,惊涛骇浪,黄河船夫在搏击风浪中前进,看到了河岸,登上了河岸。乐曲象征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的不共戴天的仇恨和即将展开的惊心动魄的斗争以及胜利的曙光。

3、《黄河颂》:

黄河以它英雄的气概,

出现在亚洲的原野,

它象征我们民族的精神:

伟大崇高!

这里我们向着黄河,

唱着我们的赞歌。

乐曲歌颂了黄河的雄伟,通过“黄河颂”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概,歌颂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4、《黄河之水天上来》:

我站在高山之巅,

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

惊涛澎湃,

掀起万丈狂澜。

浊流宛转,

结成九曲连环。

从昆仑山下,

奔向黄海之边!

……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五千年的古国文化,

从你发源。

乐曲赞美了黄河之水天上来的雄姿,赞美了黄河惊涛澎湃的气势,赞美了黄河万丈狂澜的景象,赞美了黄河这一伟大的民族摇篮,赞美了悠久中华文化。

黄河之水天上来

5、《黄水谣》:

黄水奔流向东方,

河流万里长。

……

奔向远方,

不可阻挡。

《黄水谣》以悠长的抒情吟唱,把人们的情绪带到了高吭激昂的崇高境界。

6、《河边对口曲》

歌曲汲取山西民歌音乐,并用锣鼓伴奏,表现了流亡民众的悲惨遭遇和乡思情结,但忧伤中有希望,黑暗中有曙光。这种希望归结为一句——“打回老家去!”表现了人民在灾祸与苦难中的坚强决心和战斗意志。

7、 《黄河怨》

音乐运用大、小调和变化的节拍,以悲愤、缠绵、凄恻的音调唱出了被压迫、被侮辱的沦陷区妇女的痛苦哀怨。这种带有悲情色彩的吟唱,能激起人们的同情、愤怒和反抗,从一个特殊的悲美角度表现了中国人民的抗争精神。

8、《保卫黄河》:

风在吼。

马在叫。

黄河在咆哮。

……

保卫家乡!

保卫黄河!

保卫华北!

保卫全中国。

民族危亡,狂风在怒吼!战马在嘶鸣!黄河在咆哮! 人民在怒吼! 乐曲表现了中国人民奋起抵抗,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祖国的坚强决心和英雄气概。

9、《怒吼吧!黄河》

听啊:

珠江在怒吼!

扬子江在怒吼!

啊!黄河!

掀起你的怒涛,

发出你的狂叫,

向着全中国被压迫的人民,

向着全世界被压迫的人民,

发出你的战斗警号吧!

乐曲运用主调和复调的交替混合音调,把音乐推向高潮,表现了东方巨人——中国人民在侵略者面前的怒吼和呐喊。这种呐喊和怒吼,像万里江涛汹涌向前,像滚滚雷声惊天动地。

四、《黄河大合唱》的美学风格

习近平主席说:中国“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见2022年14期《求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民族有坚强不屈的意志、不畏强暴的性格、英勇无畏的精神。

中华民族的这些意志、性格、精神在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中得到集中、形象、经典表达,这是这部辉煌作品美学风格的内核。

有人说,“《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用全中国的音乐写成的。其中有许多不同风格,比如山西民歌、陕北音乐、船工号子,以及琵琶、三弦等民族乐器。”③

《黄河大合唱》的曲式在高低、快慢、强弱、长短等方面都达到完美境界,如:有高亢激昂的《黄河颂》,有气吞山河的《保卫黄河》,有雄师怒吼般的《怒吼吧!黄河》;有表现日本铁蹄下苦难的哀怨凄凉的《黄河怨》……

总之, 《黄河大合唱》表现了中华民族悲壮、激切、深沉、刚毅、顽强的战斗精神和气概。 它的旋律像黄河一样惊涛拍岸,巨浪排空,滚滚向前。

《黄河大合唱》在序曲中呈现出全部音乐主题,然后各章交替奏响,徐徐展开,末章总结概括,首尾合唱呼应,形成一个完美的音乐艺术整体。

《黄河大合唱》音乐语言明快简洁,通俗易懂,雅俗共赏,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有十足的中国韵味,同时又有国际交响乐的音乐规范和审美特征。

《黄河大合唱》是一部表现革命内容、反映时代精神的艺术性很高的音乐作品。响彻历史的《黄河大合唱》,是政治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一首的伟大红色音乐经典。 《黄河大合唱》是永恒的。

结语

《黄河大合唱》这部伟大的乐曲,哭诉黄河、歌颂黄河、赞美黄河、保卫黄河……表现了奔流不息、勇往直前、雄浑壮阔的黄河气派;表现了中华民族英勇顽强、不畏强敌、不惧艰险“黄河精神”。

今天,《黄河大合唱》这首红色经典,在昭示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弘扬革命传统,赓续“黄河精神”,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奔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的彼岸。

参考文献:

1、 ②、(参见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中国音乐词典》424页,人民音乐出版社。)

③(见李心草《“黄河”的力量跨越时空》,载《人民日报》2025年7月2日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