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社会为何有灭佛事件且动静不小,是文化的冲突,还是另有隐情
发布时间:2025-08-06 17:45 浏览量:2
封建社会为什么会出现灭佛事件,且每次动静都不小,是文化的冲突,还是另有隐情?
答案其实很简单,那是因为佛教每发展一段时间之后,就会出现数释永信式的人物,而且不止一个。
安史之乱后,唐朝进入了一个衰败的阶段,841年好不容易等到了一个可以带给唐朝中兴的皇帝,武宗。
在武宗死的前一年,他发现帝国还有一个毒素趴附在身上吸取着国家的营养,阻碍国家的复兴。
845年,平叛的将军们因为军费的问题不得不向外借钱,而这一次借钱的对象竟然是西明寺。
西明寺是什么地方,它只是长安城的一寺庙。
但千万别小瞧这个寺庙,虽然立庙的时间不长,658年才诞生,可它诞生的一刻就不简单。
寺庙内拥有房间4000多间,分成了十个院落,土地面积有12.2公顷,占到了一个坊市的1/4。
大军一次性向这个寺庙借了10万贯钱,这个事传到武总耳朵里,他简直不敢相一个寺庙竟然会有如此财富,而且还能供应一支军队。
李炎原本信的是道教,平时耳濡目染的就是佛教的贪婪与懒惰、逃税,这一件事让他相信了所有的传言并非是子虚乌有,而是实打实的发生在了帝国的身上。
这一时期的佛教与寺庙已经不像是一个宗教场所了,反而像是一个独立的经济王国。
信徒们会跟风向寺庙捐赠钱物,有的还会倾家荡产予以捐赠。
唐朝中后期土地改革的失败也让平民百姓沦落成佃户,而他们的地主就是寺庙,土地卖给寺庙,自身还要成为寺庙的劳动力。
寺庙还会利用掌握的土地与生产资料做起生意来,他们的生意可不是简单的倒卖几卷经文,几样佛具,而是开始买卖和尚资格。
富户、商户从寺庙手中可以买到一个和尚的名额,有了这个和尚的名额就可以少交税、不交税,享有特权。
普通平民也会倾尽所有,只为向寺庙购得一个和尚资格,从而逃避徭役,减轻负担。
在这样连环计谋之下佛教的发展达到了。史无前例的繁荣。可是这种繁荣不是信仰的繁荣,而是财富与土地的集中。
数之不尽的财富和连绵不绝的土地纷纷涌入到了寺庙的首领,佛门本是清静的地方,现在却成了一个物欲横流的场所。
有了财富有了土地之后,和尚们不安于本分,而且开始招兵买马,扩充人数。
寺庙里的和尚和僧尼源源不断的扩充着,甚至有的寺庙还开始出现婢女,她们专门用来服侍大和尚。
一个团体如果出现了人数过多、财富过多的情况,那么也就意味着它对当权者形成了一种挑战。
此时的佛教和寺庙们就做到了这一点,不仅不需要纳税,不承担兵役,还肆无忌惮的狂揽帝国的人口与财富。
这是一个朝廷最在意的一点,当然寺庙的阴暗面可不止这些,它一度成为藏污纳垢的罪恶之源。
这显然已经触及到了统治的根本,是必须被清理的。
军队借钱这件事就是一个导火索,成功勾起了32岁的武宗灭佛的心思。
灭佛的实况845年,思来想去的武宗下达了一道诏书,首先从寺庙的僧侣开始整治,勒令寺庙的僧侣还俗,不再享有和尚之身,全部是国家的普通税户。
26万和尚尼姑强制还俗,15万寺庙的奴婢也称为新的纳税户,那些当初依附寺庙的佃户也重新获得独立,成为国家的纳税大户。
只把和尚赶跑了还不够,还必须拆除寺庙。4600多所寺庙被连根拔起,至于民间私自搭建的阿兰若也被清扫一空,数量在4万多个。
至于寺庙收敛的土地则被国家一下子收了回去,数量在数十万顷。
各地兴建的寺庙富丽堂皇,拆了寺庙获得的铜像全部被铸成国家的法定货币,使得唐朝的钱袋子一下增加了150万贯。
寺庙里的铁器则被做成20万件农具,发放给还俗的僧侣让他们去开垦土地,为国家纳税。
一系列操作下来之后,唐朝的国库里竟然出现了盈余,而且盈余的水平一下子赶超了安史之乱前的水平。
会昌中兴的到来可不仅仅是皇帝和臣子们的作为,更是得益于灭佛所带来的好处。
结论武宗灭佛可不是历史上的唯一一次,只不过是所有事件当中的一个缩影而已,其他的朝代所执行的灭佛策略比之武宗更加残酷。
历史的经验似乎总结出来,佛门还是维持一个六根清净的角色比较靠谱,如何维持,那只能通过清修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