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破茂的“金蝉脱壳”:5500亿唬住特朗普,日本一分钱都不想出

发布时间:2025-08-08 09:15  浏览量:1

7月22日,特朗普在社交媒体高调宣布美日达成贸易协议:美国将对日本输美产品关税从25%降至15%,而日本则承诺向美国投资5500亿美元,开放汽车、农产品市场,且美国将获得其中90%的利润。表面看,这是特朗普的又一次“交易艺术”,但日本首相石破茂随后的国会答辩却十分坦诚:日本政府根本没打算为这5500亿美元掏一分钱。

根据特朗普的表述,5500亿美元是日本对美的直接投资,利润分配需大幅倾向美国。但石破茂在国会质询中明确划清界限:这笔钱并非财政拨款,而是由日本政府支持的金融机构(如国际协力银行)牵头,以贷款、担保和民间资本组合形式落实。他更强调:“政府无权强制私营企业签署投资合同。”

换言之,这笔“投资”能否兑现,完全取决于日本企业的自主决策。而现实是,日本企业正因美国关税承受重压:2025年6月,日本对美汽车出口价格指数暴跌19.4%,创历史最大跌幅;丰田、本田已加速将产能转移至墨西哥、越南以规避关税。在此背景下,企业是否愿意向美国追加巨额投资?答案显然存疑。

值得注意的是,日美双方对协议的解读存在巨大分歧。美方表示将从日本5500亿美元投资中获得90%利润,但日本政府发布的文件显示,具体利润分配将“根据各方贡献和风险承担情况确定”。日本经济产业省官员强调:“我们从未达成过日本大额投资却只能获取微薄利润的协议。”

协议达成前夕,石破茂政府面临双重危机:7月参议院选举中,自民党遭遇历史性惨败,执政联盟首次失去参众两院多数席位,石破茂首相位岌岌可危;一季度日本经济环比负增长,若美国25%汽车关税落地,将直接抹去日本全年GDP增速(2024年仅增长0.1%)。因此这份协议也可以说是标准的“城下之盟”。

达成协议是石破茂必须争取的喘息空间。他在国会坦言:“执行协议比达成协议更难”,并拖延书面文件的签署,以防条款固化。这一策略既安抚了国内产业界(尤其是占出口总额34%的汽车业),又将压力转嫁给未来——7月28日,石破茂宣布辞职,协议执行成了继任者的难题。

讽刺的是,在这一轮谈判乃至签署协议中,美国车企并未因市场开放受益。日本道路狭窄、停车位小型化等客观条件,使美国大型车长期滞销。2024年日本仅进口1万余辆美国车,同期却向美出口137万辆——市场开放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经济效益。

日本真正的困境在于:既要避免刺激特朗普,又需守住经济底线。若企业拒绝投资,美国可能重启25%关税;若过度投资,日本将加剧产业空心化——2024年日本对美净投资已达802亿美元历史峰值,再追加5500亿恐耗尽国内产业升级资金。

主导美方谈判的财政部长贝森特表示,他将每季度检查包括投资项目在内的协议内容是否得到遵守,如果特朗普不满意,他会“将关税恢复到25%”。这种不确定性让日本陷入两难境地。

美日协议本质是“牺牲长远利益换取短暂喘息”。日本看似避免了最坏情境,却埋下三重隐患:财政被投资承诺绑架、农业遭冲击、汽车业加速外流;美国虽获得市场准入承诺,但企业实际收益有限,而“5500亿投资”的承诺一旦破裂,特朗普的“胜利”将成为自吹自擂。

石破茂赶在辞职之前,用一纸空头支票暂时安抚了“不可预测”的盟友,却把残局留给后来者。而美日七十年的同盟根基,已在贸易账本的锱铢必较中,显露出前所未有的裂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