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岛弦歌里的文化底气
发布时间:2025-08-08 09:26 浏览量:3
有些旋律会成为土地的代言人。
上世纪60年代的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用足尖在舞台刻下琼岛的筋骨。琼花从枷锁里站起的瞬间,不仅是革命叙事的高光,更让海南女性的坚韧有了模样。而《万泉河水清又清》像条温柔的线索,把战火里的信仰与河畔的炊烟连在一起,让红色记忆有了泥土的温度。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茂 摄
到了70年代,李双江的歌声翻过五指山的山脊。《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里的豪情,不是空洞的呐喊——那是采药人踩过的苔痕,是放排工号子里的江河,是把家园装进心里的人,才唱得出的赤诚。山的巍峨与水的绵长,从此成了海南最鲜明的听觉标签。
80年代的风一吹,《请到天涯海角来》就带着咸咸的海风跑遍全国。“这里花果遍地栽”的歌词像张请柬,把三亚的阳光、沙滩和贝壳,都打包成了“远方”的意象。原本只是礁石与海浪相遇的角落,突然成了所有人心里的浪漫坐标——原来一首歌真的能让地理名词长出翅膀。
展开剩余59%这“三歌一剧”像四枚时光印记,从烽火岁月到开放年代,把海南的山水、历史与情怀,都酿成了可以传唱的记忆。
文化的力量,往往藏在那些不经意的共鸣里。当海南人在异乡听见“五指山”三个字被唱出来,当外地游客跟着“天涯海角”的旋律踏上沙滩,一种奇妙的联结就形成了——前者找到了精神的锚点,后者触摸到了土地的肌理。
“三歌一剧”最珍贵的,是把散落的文化碎片串成了项链。红色娘子军不再只是历史课本里的名词,成了勇气与坚韧的象征;万泉河也不只是地图上的蓝线,成了乡愁与信仰的载体。这些符号像种子,在一次次传唱里生根,让海南人对故土的爱有了具体的寄托,也让外人对这片土地的想象有了落点。
经典的意义,不仅在于被怀念,更在于启发未来。就像黎族民谣“久久不见久久见”,原本是山栏稻田里的私语,被赋予“开放”的新解后,在博鳌的晨光里走向了世界;儋州调声《嘱姑九点半》本是乡野间的对唱,却可以成为抚慰人心的药方。
琼剧的梆子声里,有多少悲欢离合还没被更多人看见?崖州民歌的老调里,又藏着怎样的渔猎故事?临高哩哩美的婉转里,有多少生活的智慧?它们就像深谷里的兰花,开得热烈,却少有人闻。
或许,激活这些文化基因的密码,就藏在“三歌一剧”的成功里:把本土的根扎深扎实,让时代的风吹进来。在自贸港的晨光里,我们可以用新的方式讲这些老故事——让琼剧唱段配上动画,让崖州民歌混进电子乐,让那些散落在民间的歌谣,借着短视频的翅膀飞出去。
毕竟,文化自信从来不是守着老物件不动,而是相信自己的文化有生长的力量。就像万泉河的水,既记得过去的烽火,也映着今天的朝阳,还要流向更远的未来。而那些被传唱的、被创新的、被热爱的,终将成为海南最坚实的文化底气。
当更多琼音被听见,这片土地的故事,才会被讲得更动人、更长久。
记者:郑建峰
- 上一篇:【现代诗】星光月影
- 下一篇:为露营经济扎一顶“规范帐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