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美国“敲闷棍”,莫迪7年来首次访华,竟干出这事,挨揍挨少了

发布时间:2025-08-08 09:38  浏览量:2

7年没来中国的莫迪,这次来,不是为了握手,而是为了找筹码。

印度总理莫迪的行程表,像极了一个急着调和牌局的老玩家,接待俄罗斯总统普京,对外宣布将访华。就在这个节骨眼上,美国对印度加征了全球最高的50%关税。这三件事连起来看,背后的味道就不一样了。

01、被美国“敲闷棍”的印度

7月30日,特朗普政府突然宣布——在原有25%基础关税上,再叠加针对俄油采购的惩罚性条款,印度输美商品总税率直冲50%,超过了对中国的大部分关税,直接封顶。

受冲击最大的,是印度赖以出口创汇的三大行业:

电子产品

制药

纺织

印度国内智库预测,这一关税可能使2025-26财年GDP增速直接掉0.4个百分点。

表面上,这是因为印度坚持买俄罗斯石油;但骨子里,是美国在逼印度选边站队。问题是,莫迪的算盘可没打算被美国拿捏。

就在美国关税大棒落下的几天后,印度国家安全顾问多瓦尔现身克里姆林宫,与普京高调会面。

俄方直接放话:普京将很快访问印度,而印度肯定会继续买俄油。

耐人寻味的是,这次普京访印的时间,极可能卡在两件大事之间:

普京与特朗普的会面之后,上合组织天津峰会之前。

而紧接着,印度媒体在特朗普宣布50%关税的当天,释放另一条重磅消息,莫迪将在7年来首次访华。

这很像一手精心打出的“时间差”牌:既向国内交代“我们有选择”,也向美国暗示“别以为你能一棍子打服印度”。

02、莫迪的“平衡术”,竟干出这事

如果说印度外交有一条主线,那就是:永远不让自己只有一个朋友。

2014 年上台以来,莫迪在美、俄、中之间反复走钢丝:

买俄油、买俄武器,但同时参加美日澳印“四方安全对话”,在边境与中国发生摩擦,却在金砖框架内继续合作,甚至推进中印直航和人文交流。

这种策略在印度国内有个称呼,战略自主。

但在外部人员看来,更像是一种“多方下注”:哪边的筹码高,就先往哪边走一步。

就在访华消息释放前不久,印度海军还与菲律宾在南海搞了一场联合军演。

按理说,南海争议本与印度地理上八竿子打不着。

但印度的算盘打得很响,印度一直想提升自己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力,通过介入南海问题,与美国等西方国家加强合作,试图以此来增加自己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

问题在于,南海是中国的核心利益区,一旦踩线,印度得到的未必是“战略加分”,很可能是中国在其他领域的反制。

这种多线操作,一旦算错节奏,就会变成多线受压。

03、关税成了美国的“万能钥匙”

美国最近的关税逻辑,已经不分朋友还是对手:

对印度,看不惯印度买俄罗斯石油,加到50%

对南非,看不惯南非所谓剥夺白人土地,关税30%;

对巴西,看不惯密友因博索纳罗“受迫害”加50%

还计划对进口半导体直接加到100%,药品关税一步步升到250%

特朗普的算盘很直接,用关税逼迫对方在政治和战略上让步。

但这种做法的副作用,是让越来越多国家意识到:靠美国市场吃饭,不如多找几条供应链出口。

这恰恰给了莫迪调整外交路线的理由。

从表面上看,莫迪访华是一次正常的多边外交行程,毕竟上合组织天津峰会需要与中国协调议题。

但如果结合时间节点,会发现几点不同寻常:

这是莫迪2018年以来首次访华,打破了长达7年的冷淡期。

美国关税刚落,印度就释放访华信号,形成对美的隐性回应。

俄印高层互动与访华安排交错出现,显示印度在用“双向奔赴”强化自己的谈判筹码。

换句话说,这不是一次单纯的外交礼节,而是一场在美俄中三角之间的筹码调配。

04、为什么说莫迪“死性不改”?

莫迪的“平衡术”,过去屡屡在关键节点让印度有了回旋余地,但也多次让印度错过了战略定力的机会。

例子很多:

2017年中印边境洞朗对峙,最终还是靠多边框架降温,2020年加勒万河谷冲突后,印度一边限制中国投资,一边加大与中方贸易规模。

现在在南海搅局的同时,又寻求改善中印关系。

这种做法短期灵活,长期却容易让别人觉得:印度的承诺,保质期很短。

这也是为什么外界调侃莫迪“挨揍挨少了”每次受压才改口,一旦压力缓解,就回到原来的路线。

莫迪访华并不意味着印度会站到中国一边,而更可能是一次“姿态外交”:

对美国:你不是唯一选项

对俄罗斯:我们还有其他外交渠道

对中国:我来,不是示弱,而是谈条件

如果谈得好,印度可能在边境、经贸甚至部分国际事务上与中国出现有限合作;谈得不好,印度依然会保持它的多边平衡,甚至在其他地区继续“试探”中国的反应。

在莫迪的世界观里,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筹码。

这一次,他把7年没走的路,选在了被关税敲醒的当口走。能走到哪一步,不看路,而看牌桌上的筹码够不够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