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赤壁赋》中,苏轼独创了13个常用成语,您知道几个呢

发布时间:2025-08-06 17:10  浏览量:1

时间来到了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这是苏轼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的第三个年头,我们的苏轼同志也已经46岁了。在经历了三年的磨难洗礼之后,与刚来时相比,他变了,精神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甚至可以说是凤凰涅槃。

元丰三年(1080 年)的正月初一,这本是人们阖家团圆的日子,苏轼却凄惨地告别了第二任妻子王闰之,在长子苏迈的陪伴下,被御史台那些如狼似虎的衙役押送着,如同丧家犬一般,前往黄州。

到了黄州,因为是“犯官”的身份,不能居住官舍。苏轼父子只能临时寄居在一所衰败的寺庙——定惠院,与一帮子和尚混在一起。

到了五月,在弟弟苏辙的安排下,王闰之带领全家老小二十多口人赶来团聚,女人们那是肯定不能住在寺庙里啊。幸好黄州知州陈轼的为人不错,他将城南一座废弃的官驿——临皋亭,重新修葺了一下,让苏轼一家居住。

这年的七月,徐君猷接任了黄州知州,他很欣赏苏轼,“相待如骨肉”。为了解决苏轼的生活窘境,他将黄州城的东门之外,一块面积达五十亩的坡地,无偿划拨给了苏轼。

苏轼效仿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将这块坡地也取名为 “东坡”,他的自号 “东坡居士”就是由此而来。在这块土地上,苏轼建造了一处宽敞明亮的住房。 房子建成之时,天降瑞雪,苏轼大喜,遂取名为 “雪堂”。

苏轼买来了耕牛,雇佣了农夫,在东坡种植粮食、蔬菜与瓜果,自己吃不了,还可以出售赚钱。如此一来,苏轼同志不但解决了全家的温饱问题,还跑步到达了小康的生活水准。

此时,太守徐君猷已成为他的铁杆好友,时常邀请他一起宴饮游乐,苏轼写下了《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醉蓬莱·重九上君猷》等多首诗词。张怀民也被贬黄州,成为苏轼的好邻居,苏轼半夜睡不着觉,就去骚扰张怀民,《记承天寺夜游》这一散文名篇随即成文。

著名道学家杨世昌,故友陈慥陈季常(河东狮吼的那位)、王巩,文人王齐愈、王齐万兄弟陆续前来探望慰问,苏轼还与潘丙、古耕道、潘原、郭遘等当地的市井小民交了朋友,为此苏轼曾得意地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孟子说过,“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被贬黄州的这三年,使苏轼凤凰涅槃,转变成了人们熟知的苏东坡。“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苏东坡写于黄州的那些杰作,既宣告着黄州进入了一个新的美学等级,也宣告着苏东坡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

1082年的七月十六日,苏轼和朋友一起泛舟游于赤壁,归来之后,苏轼写出了他的散文代表作——《赤壁赋》,在这篇散文里,苏轼构思独特,布局巧妙,以自己的主观感受为线索,通过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自己精神上的解脱与转变,展现了苏轼虽然身处人生低谷,却依然保持了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

全赋情景交融,文辞优美,理意透辟,其中的文学性与思想性高度统一,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被誉为宋代散文的巅峰之作。

附全文如下: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值得注意的是,在《赤壁赋》中,苏轼独创了13个成语,像清风徐来、沧海一粟、正襟危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等,至今被人们所常用,这13个成语彰显了苏轼高超的创作才华,极大地丰富了汉语词汇的表达能力,您知道几个呢?让我们逐一来了解吧:

1、清风徐来

释义:轻柔的风,慢慢吹来。一般用来形容微风轻轻拂过。

例句:炎炎夏日,清风徐来,竹林摇曳,燥热的内心随之平静如水。

2、水波不兴

释义:水面上一点涟漪和波纹都不起,常用来形容水面非常平静。

例句:仲秋之夜,风清月明,泛舟湖上,水波不兴,不禁令人心爽神怡。

以上两个成语均出自:"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3、遗世独立

释义:遗弃世间之事,不跟任何人往来,脱离社会独立生活。一般用来表示脱离社会独立生活。

例句:这位隐居山中的老者,如同闲云野鹤般,遗世独立,尽享悠然。

4、羽化登仙

释义:修行的人成道时骑鹤升天而去。一般用来形容人远离尘嚣,飘洒如临仙境。

例句:愿君羽化登仙而去, 独留美名满人间。

以上两个成语都出自:"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5、如怨如慕

释义:洞箫声传达出既哀伤又思慕的双重情感,常与“如泣如诉”一词连用,用来比喻悲切哀伤的情感或声音。

6、如泣如诉

释义:声音好像是在哭泣,又像是在诉说。多形容声音悲惨凄凉,也形容诗文或言谈哀怨凄切。

例句:他弹奏的《梁祝》,曲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让人沉醉其中。

以上两个成语都出自"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7、余音袅袅

释义:声音已经结束,余音还在缭绕。形容音乐结束后悠扬悦耳的声音仍然绵延不绝,回响在耳边,也用来比喻诗文的韵味无穷。

例句:旋律停止之后,余音袅袅,空气中似乎仍有音符在激荡跳跃。

7、不绝如缕

释义: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儿就要断了,形容声音微弱悠长或事情局势危急。

例句:树林中,晚风吹拂,松涛阵阵,不绝如缕。

以上两个成语均出自:"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8、正襟危坐

释义:整理好衣服,端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例句:毕业典礼开始了,校长和老师们在主席台上正襟危坐。

出自:"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9、旌旗蔽空

释义:军队的战旗遮蔽了天空,形容军队的阵容盛大壮观。

例句:葡萄节的会场上,旌旗蔽空,游客摩肩接踵,川流不息,洋溢着一派祥和欢乐的景象。

10、横槊赋诗

释义:横执长矛,吟咏诗歌。指能文能武的英雄,气概豪迈、风度潇洒。

例句:举杯邀月傲江湖,横槊赋诗冠军营。

以上两个成语均出自:"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11、沧海一粟

释义:大海里的一粒谷子,用来形容非常渺小,微不足道。

例句:在浩瀚无垠的宇宙中,我们生活的地球犹如沧海一粟,发出独特的光芒。

出自:"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12、取之不尽

释义:无限取得而不会取尽,指物质或精神资源极为丰富。这个成语经常与用之不竭连用。

13、用之不竭

释义:无限使用而不会耗尽,多用于描述自然资源或精神财富非常丰富。

例句:我们国家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但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依然需要珍惜和保护。

以上两个成语均出自: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以上就是苏轼在《赤壁赋》一文中,独创的13个常用成语,您知道几个呢?欢迎好友们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