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烽火灼热土 薪火永续向振兴——郓城县潘渡镇的红色传承与发展

发布时间:2025-08-08 09:50  浏览量:1

河东新村全景

潘渡镇红色教育展厅

樊坝战斗遗址

百姓支前用的粮食布袋

在中国军事博物馆内,1946年试制成功的“盖亮号”92式70毫米步兵炮展台前,总能吸引大批游客驻足。这是我国人民军工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武器,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工部门首次实现了大口径火炮的自主制造。其原型,来自于1941年八路军鲁西军区在潘渡伏击战中缴获的一门日军92式步兵炮。

8月6日,记者来到郓城县潘渡镇,走进这片浸透烈士鲜血的土地,一睹这幅跨越80余年的壮阔画卷。

一场“围点打援”的经典战役

“在这场战斗中,敌军曾多次派兵增援,但全都在潘渡镇东南,被严阵以待的我军给予了沉重打击。”潘渡镇红色教育展厅内,讲解员、潘渡镇妇联主席张坤华指着“潘渡伏击战”展板,声音铿锵。

历史细节在讲述中鲜活再现。1941年1月2日,正值寒冬,八路军鲁西军区司令员杨勇亲自化装侦察。之后,决定围攻侯集据点,吸引敌军出城增援,并将伏击点精准选定在碱场店村附近的公路两侧,布成袋形阵地。

1月7日午夜,八路军佯攻侯集据点,敌军果然中计。次日13时,前来增援的敌军主力进入伏击圈,我军当机立断发出攻击信号。霎时间,轻重机枪从房顶喷射火舌,手榴弹在敌群中炸开。激战4个小时,我军全歼敌军1个加强中队和1个伪军警备大队,毙敌300余人,焚毁汽车4辆,缴获92步兵炮1门及大量装备。这场战斗在当时被称为“完满的平原歼灭战”,极大鼓舞了鲁西军民的抗战斗志,产生了深远影响。

“现在祖国强盛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我们要珍惜如今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这是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结果。”听完讲述,潘渡镇实验小学学生李中华语气坚定地告诉记者。

一声八路军入鲁的“救亡枪响”

离开红色教育展厅,记者来到镇西北的樊坝村。穿过一片密林斜坡,一座青砖老屋映入眼帘。

“1938年末,日军侵占郓城后,疯狂向城外扩大势力范围。郓城伪县长刘本功之弟刘玉胜就率军驻扎在这座屋子里。他们无恶不作,威逼百姓催粮、要款、欺辱妇女,群众恨之入骨。”潘渡镇宣传委员申庆稳说。

那段时间是潘渡镇的黑暗时期,百姓苦不堪言。正是八路军的到来,驱散了阴霾,重还了当地人民安宁。“1939年3月5日,为解救受苦民众,八路军115师决定拔除樊坝日伪据点,消灭刘玉胜部伪军。”申庆稳讲述。此役是八路军115师入鲁第一战,共毙伤敌200余人,活捉刘玉胜等300余人,解救被抓去的农会干部20余人、妇女30余人。

战斗结束后,八路军战士们将胜利的旗帜插上了这座青砖老屋的屋顶,宣告潘渡人民的生活从此翻开了新的篇章。村民们纷纷走出家门,欢呼雀跃,庆祝这一来之不易的胜利。他们深知,这是八路军为他们带来的光明和希望。

这座青砖老屋,见证了八路军入鲁的第一战,也见证了潘渡镇人民从苦难走向新生的历程。如今,它已成为一处重要的红色教育基地,吸引无数游客前来参观学习,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

“我们脚下的土地,曾发生过许许多多惊心动魄又感人至深的事迹,我们要像先辈们一样,遇到困难不退缩,把红色精神化作学习的动力,奋发图强,报效祖国。”樊宏图是潘渡镇中心小学的一名学生,他的家就在樊坝村。

一份从历史中汲取的奋进力量

在潘渡镇,还有许多这样的红色遗址和故事。每一处遗址,都承载着一段厚重的历史;每一个故事,都闪耀着一种不屈的精神。它们不断激励着人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前行。

走进潘渡镇河东新村,篮球场上群众挥汗如雨,文体活动中心内百姓笑靥如花,一座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农村新型社区映入眼帘。

“河东新村项目是郓城县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打造的搬迁新村,总建筑面积37万平方米,配套建有广场、商城、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安置村民共2342户、7589人。”西孙庄村党支部书记孙淑娅告诉记者,该村是河东新村四个搬迁村之一。

在潘渡镇东森纺织有限公司,纺织车间内机器轰鸣,全自动喷气织机正高速运转。“多亏镇政府的帮助,我们才能成功申请200余万元的专项贷款,引进了大批先进设备,不仅使产量、效率同比提高20%,更实现了价值链从低端向中高端延伸。”负责人王伟表示。目前,该企业产品涵盖纺纱和织造,年产量超4000吨,年销售额达9000万元,产品主要销往广东、福建等地区,为当地60余名群众提供了就业岗位。

在这里,历史从未远去,未来已然到来。如今的潘渡镇,红色基因已融入发展肌理,一幅产业兴、百姓富、乡村美的生动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菏泽日报 记者 马源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