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有哪些习俗?5个关键词为你解锁

发布时间:2025-08-08 10:57  浏览量:2

立秋一到,暑气尚未全消,空气中却已先飘来一丝“秋味”。多数人能想到的,能跟“立秋”相关联的,或许只有“吃饺子”和“贴秋膘”的习俗。

你不知道的是,自古以来,人们就把对季节更迭的敏感、对丰收的祈盼、对身体的关照,统统装进一个个生动有趣的立秋习俗中。

立秋时节,“冷知识好玩”将从“吃、晒、称、忙、乐”五个关键词,带你快速读懂那些至今仍在各地流行的立秋仪式感。

贴秋膘:北方地区有“立秋贴秋膘”一说。伏天闷热,人易消瘦,到了立秋便要“以肉补之”。

最常见的是吃炖肉、酱肘子、涮羊肉,讲究一点的家庭还会炖一锅黄芪当归牛肉汤,“补而不燥”。

咬秋:江浙沪一带把立秋吃瓜称为“咬秋”。清代《津门杂记》写道:“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

吃什么瓜?当然是各类应季的瓜,比如,西瓜、香瓜、哈密瓜皆可入列,取“咬掉暑气、不生秋痱”之意。

尝新:南方稻区流行“尝新米”或“吃秋社饭”。新稻初碾,米香扑鼻,蒸出的第一锅饭要先祭祖、再分邻,寓意“秋收万颗子,不忘天地恩”。

晒秋:江西婺源篁岭、安徽绩溪家朋等山村,家家窗台、屋顶铺满红辣椒、黄玉米、橙柿子,远远望去,就像是打翻的调色板。

晒秋,既防潮防霉,又形成独特的“晒秋”景观,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晒伏姜、晒书画:在湖南、湖北部分地区,有“立秋晒伏姜”的习俗,人们把三伏天腌制的姜片搬到太阳下晒一晒,辛辣转甘,最是暖胃。

古代的一些文人雅士,则会在立秋时节,选择晴朗的日子“晒书曝画”,以此防蠹驱虫,宋代米芾《书史》中就有“立秋晒书画”的记载。

在江南部分地区,立秋时节有“称人”的习俗,其实也就是“称重”,主要是“称”小孩子的体重,当然,大人们也不忘称一下自己的体重。

人们在村口挂起大秤,大人小孩依次称量,记录体重,与立夏时的斤两对照,看看一个“苦夏”过去,掉了几斤肉,再决定如何“贴秋膘”。

有的地方,人们还会给孩童挂红绳、坠铜钱,取“秤砣虽小压千斤”的吉兆。

在华北、东北,立秋当天忌讳下地干活,俗称“躲秋”,但家家户户都会磨刀、修镰、缝补麻袋,为即将到来的秋收做准备,被称为“秋收预演”。

而在南方,则流行“秋社”祭社神,人们用新米、新豆、新酒祭祀土地与谷神,祈求风调雨顺。社戏、社鼓、社火连演三日,被称作“做秋福”。

戴楸叶:立秋戴楸叶的习俗由来已久,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中记载,唐朝时立秋这天,长安城里开始售卖楸叶,供人们剪花插戴。

到了宋朝,此俗风靡全国,男女老少有戴楸叶的习俗,有的地方不仅戴楸叶,而且还把楸叶或树枝编成帽子戴。寓意迎秋纳吉。

摸秋:在很多地方流行这样一个习俗,立秋夜,未婚青年可“摸秋”——偷偷到别家菜园摘瓜果,被发现了也不能骂,反被视为好彩头。

赛秋歌:贵州黔东南的苗族把立秋当“赶秋节”,荡秋千、吹芦笙、赛歌对唱,祈五谷丰登、爱情甜蜜,2016年被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

从北到南,从吃到晒,从静到动,立秋的习俗把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对健康的关心、对丰收的喜悦编织成一幅“人间秋色图”。

立秋的这些习俗,承载着人们对季节更替的感知,对丰收的期盼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气息和文化魅力。

又是一年立秋时节,你的家乡,都有哪些立秋习俗?不妨留言分享,让大家感受一下不同的立秋氛围与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