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建筑内饰的极致美学——藻井
发布时间:2025-08-05 01:00 浏览量:1
中国的古典建筑自有其独特的魅力。
在之前的文章中,小君已经和大家分享了一些关于中国古典建筑中功能与审美兼具的外部配件,如瓦当与飞檐,那么今天我们就继续来聊聊关于中国古典建筑内部,最为美轮美奂的藻井。
藻井是中国古典建筑内部,穹顶之上的极致美学。所谓藻井,就是我们如今俗称的天花板。但中国古典建筑中的天花板,确实在古代建筑大师的巧思中,以榫卯和斗拱在有限的空间中,创造出了中国古典建筑的极致美学——藻井。
不同于 如今天花板多为平面,古代建筑因其独特的构造,在室内的穹顶上,构建出一片呈伞盖形状的,由细密的斗拱承托的空间。因其位于室内最顶部,因此有着象征天宇的崇高,因此被赋予了极致的精美修饰。
藻井,因其形而名,取其横竖木条相交形似“井”状。取“井”之称还有另一层意思是因古代建筑多以木造,木造建筑最是怕火,因此取名为“井”,井中有水,便以五行中水克火之意,以压制火灾。且根据《风俗通》中有记载:“今殿作天井。井者,东井之像也。菱,水中之物。皆所以厌火也。”所谓“东井”就是二十八星宿中主水的“井宿”,也是希望以此压制火魔作祟来保护木造建筑的意思。为了更有效地克制火魔,藻井上往往会刻画许多如水藻、莲花等水生植物的花纹,因此称其“藻井”。
说起藻井的历史,可以追溯相当久远,而其发展也遵循着由简及繁的发展脉络。
藻井最早见于文字是在汉代张衡的《西京赋》:“蒂倒茄与藻井,披红葩之狎猎。”可见在汉代时期就已经出现了藻井的形式。在如今出土的汉墓中,就可以看到式样俭朴的藻井雏形。汉墓中多模仿阳宅的结构,有斗拱,有梁柱在藻井的位置则绘有日夜星辰等天相图案,只是看起来相对简略。
莲花和菱形图案是藻井中常见的装饰纹理,最早大概在东汉时期出现。莲花作为有出淤泥而不染的水生植物因此而备受喜爱,但它的出现或许是因为东汉佛教文化传入的影响。而菱形图案或许是由窗格形状演变而来,应是受“事死如事生”的传统文化所影响。
魏晋最典型的藻井体现在莫高窟中,此时藻井多以壁画的形式出现,由多个正方图形叠加构造而成,周遭绘有莲花、飞天、忍冬、火焰等各种鲜艳华美的图案,具有明显的佛教文化特色。
隋唐是藻井成熟发展的时期,此时最典型的便是敦煌壁画中的藻井,其形制多以莲花为中心,框入方形花瓣纹饰中,更显庄严富丽。
随着建筑工艺的发展,室内建筑中发展处了三种立体天花板,分别是以木条组成的方格状天花板,相对朴实而不饰图彩的平闇式,和以木格组成较大的棋盘格并饰以彩绘的平棊式,还有就是向上隆起的立体伞盖状穹顶,一般有原型、正方形、八卦形和椭圆形,躲饰以各种雕琢彩绘,相当华美的藻井,因此藻井多被用于宫殿和佛堂寺庙等重要建筑中。
明清时期,造型的构造越发的精巧复杂且富丽堂皇可谓是登峰造极。此时的藻井多为拼合式,北京智化寺的万佛阁藻井便是其典型,可以看出其藻顶金龙雕塑栩栩如生,周边繁复的菱形,格纹层层叠套并饰以栩栩如生的浮雕,庄严且华丽。
清代普遍流行的藻井则以团形盘龙雕刻为核心,口中悬垂吊灯,因此到了清代便将藻井称为龙井,更显形象了。如北京故宫太和殿上的龙井,核心便是盘龙雕塑垂手衔珠,乃清代最为华丽堂皇的藻井了。
由此可见,在明清时期,藻井已不仅仅是一种建筑内饰了,其更具有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