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贸易代表点名加拿大:敢学中国报复关税?35%惩罚没商量!
发布时间:2025-08-08 11:29 浏览量:2
话说上周白宫的一纸令下,美国突然对加拿大加税到35%,消息一出,渥太华那边直接炸锅了,白宫这边说是因为芬太尼和边境安全的问题,但我看,这背后根本不是表面那么简单。
更炸裂的是,美国贸易代表格里尔还在CBS的《面对全国》节目上,直接点名加拿大,语气那叫一个冲:“你们还敢报复?”这话听着就不是简单的贸易争端,明显掺了点情绪和火药味在里头。
贾米森·格里尔
关税只是借口,政治才是真正的底牌
我发现,美国这波加税看起来是为了“芬太尼走私”的问题,但数据根本撑不起这个说法,因为美国国内自己都有统计:来自加拿大的芬太尼其实只占3%,而85%是从墨西哥流进来的。那为什么偏偏要拿加拿大开刀呢?
这在我看来,真正惹到美国的,是加拿大外交政策的转向。因为就在加税的前两天,加拿大突然宣布打算在9月联合国大会上承认巴勒斯坦国,这一下就彻底踩中了美国中东政策的红线。
紧接着第二天,美国就抡起了关税大棒,这节奏,还有谁看不出来是在“教训”加拿大?
所以说到底,关税只是表面,政治才是真正的博弈核心。
加拿大反击,其实早有准备
而且其实早在今年3月,加拿大前总理特鲁多就撂下过狠话:只要美国敢动手,加拿大绝不会当软柿子捏,他当时宣布了一个总额1550亿加元的反制计划,对一大批美国产品加征25%的关税,并且还要分步骤执行。
我认为,这些举措也不是临时起意,而是早就备好了“以牙还牙”的剧本。而现在的总理卡尼虽然换人了,但这些政策还在照旧执行。
格里尔在节目里也没装糊涂,主持人提醒他这些是特鲁多政府留下的,他直接打断:“但现在还在用。”这句话的意思其实已经很明确,美加之间的关税战,现在只是进入了第二回合而已。
代价不是嘴上说说那么轻
35%的关税,对加拿大来说真的不是闹着玩的,我有看到一组数据,说加拿大有75%的出口是依赖美国市场的,这一脚踹下来,直接可能拖垮2.6%的GDP,甚至还会影响到34万个就业岗位。
其中受伤最严重的,就是汽车和木材行业,比如说,本田直接把加拿大工厂的产能砍了20%,还转到美国俄亥俄州去生产,木材行业就更惨了,原来就有14.5%的反倾销税,现在叠加新税,税率超过30%,很多小厂撑不住最后只能关门。
当然,美国自己也别想着能全身而退,彼得森研究所的预测就很现实:美国消费者每年支出会增加890亿美元,通胀还可能因此再涨0.3%,像福特、孩之宝这种大企业,已经感受到压力了,一个说要多花8亿美元成本,还有一个说要多掏6000万。
所以总的来说,这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操作,看着强硬,实际上两边都很难,彭博社和《华尔街日报》也分析过,最后多半还是美国进口商和消费者在买单。
加拿大左右为难,还想打“中国牌”?
在节目里,加拿大内阁部长勒布朗的回应我觉得也挺有意思。他一方面说对美国决定感到失望,但又立马补了一句:加拿大有全球最严格的反倾销规定。这其实就是在暗示美国:我们可以一起对付中国。
加拿大内阁部长勒布朗
但问题是,中方态度也早就说清楚了:不接受牺牲中国利益去换你们之间的交易。你要真这么搞,中国也会反制,所以勒布朗这算盘,我个人觉得八成是打不响了。
至于新总理卡尼,之前选举时说得挺硬气的,说要对抗特朗普的关税。可现在立场开始软了,7月还说“未必接受含关税的协议”,最近改口说“不惜一切代价达成协议?这不是我们的策略。”听着是不是有点变调了呢?
反倒是安大略省省长福特最直接,喊话要对美钢铁、铝征收50%关税,还威胁要切断加拿大对美的电力供应。这可不是吓唬人,因为加拿大可是美国85%进口电力的来源,要是这真断了,美国东北部的冬天,怕是真的要抖三抖了。
最后说说:历史的回音该警惕
值得一提的是,格里尔虽然在对加拿大上强硬,但在另一头,对中国的稀土谈判却明显放软了。
他最近还透露说,中美稀土协议“已经完成一半”。我看了一下数据,中国自从4月实施的稀土磁体出口管制后,6月出口回升了,但还是远低于之前的水平。
此外还有个关键的时间点,美中关税休战协议将在8月12日到期,届时特朗普会做最后决定。对中国他还留点余地,对加拿大却是一棍子敲下去,这态度说不割裂,我是不信的。
惠誉评级最近发布的报告也很刺眼:美国的实际关税税率已经飙升到了17%,创下了自1933年斯姆特-霍利关税法案以来的新高,当年的那场关税战,最后把全球贸易都打得瘫痪了66%,所以现在回头看,历史真的是绕了一圈,又回来了。
我觉得,当格里尔这些人高举关税大棒时,多少还是该想想,当年是怎么把世界经济带进泥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