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川湘,他们带着4000吨设备冒死“突围”
发布时间:2025-08-08 12:04 浏览量:1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回望硝烟弥漫的抗战岁月,一批由党领导的爱国民族工业企业冲破重重艰难险阻,生产救国、支援前线,书写了一部轰轰烈烈的实业救国史诗,也留下了诸多承载着抗战记忆的珍贵文物。这些爱国企业,很多是如今国有企业的前身;这些爱国员工,很多是国企人的前辈;这些爱国壮举,早已融入红色血脉,成为国企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新特别推出“国企先辈抗战印记”系列策划,带您走近抗战时期的遗址、文物、书信等,以物证史、以史溯魂,一起重温那些镌刻着赤诚与担当的红色故事。今天为您带来第五期《焦作→川湘,他们带着4000吨设备冒死“突围”》。
有这样一个电厂,
Ta始建于1905年,
是我国现存
历史最久的电厂之一,
也是极为少见的
具有清晰历史传承
且持续生产至今的火电企业,
堪称中国电力行业的“活化石”。
Ta,就是国家能源集团
河南公司焦作电厂。
1902年,
英商福公司在焦作打钻建矿。
1905年,
福公司修建简易厂房,
安装3台40千瓦直流发电机、
125千瓦立式高速蒸汽发电机,
并命名为“福公司焦作煤矿附设电厂”。
这就是焦作电厂的前身。
80多年前,
这座电厂多次“南迁”,
成为了抗战后方的
“电” 亮希望的火种。
一个伟大的决心:拆运机器,支援抗战!
1937年深秋,
豫北大地笼罩在战火的阴影之下。
焦作地处中原,
日军占领华北之后,
中原地区面临着日军轰炸的危险,
而且日本军队不可一世,
还将大举南侵。
安阳失守后,
日军铁蹄步步逼近焦作矿区。
时任中福公司总经理孙越崎站在矿井边,
望着轰鸣的机器,
心中满是焦灼。
著名爱国主义者、实业家、社会活动家孙越崎
孙越崎想,
光是军训怕已经不行了,
上太行山打游击不可行,
中原怕也守不住,怎么办?
有一天读报纸,
看到号召沿海工厂拆迁到内地的消息。
他想:
中福为什么不可以这么做呢?
为了支持长期抗战,
孙越崎下决心
把中福公司在焦作的设备
全部拆迁到大后方去。
孙越崎办事一向很有魄力,
决心一下就动手去做,
工人在他的指挥之下开始拆卸机器。
拆运的第一个目的地暂定为湖南。
“决不能把这些东西留给我们的敌人!”
正在孙越崎组织员工
开始拆卸各种机器设备的时候,
中福公司的一些董事坐不住了。
有一天,股东中原公司的四董事
刘燧昌、胡石青、杜扶东、周树声
一同来到孙越崎的办公室,
非常严肃地对孙越崎说:
“我们听说您在拆迁机器去湖南,
这可是我们河南的财产,
您不能把它们拆走。”
由于孙越崎整理中福煤矿成绩卓著,
他和董事们的关系通常都是
彼此敬重、坦诚相待的。
听了董事们直截了当的话,
孙越崎也没有再绕弯子,
开诚布公地说:
“以前这里打仗多是内战,
不管谁胜利,
矿山都在我们中国人手里。
可是这次不同,
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们,
非内战可比。”
“敌人打来了,我们有这样三条路:
第一条是不拆不迁,那么矿上的设备敌人可以用,我们不能用;
第二条是把矿上的设备完全破坏掉,这样是敌人不能用,我们也不能用;
第三条是把井上井下的机器设备全部拆走,这样做的结果是敌人不能用,而我们能用。”孙越崎坚定地说。
见几个人有些活动,
孙越崎又说:
“拆走的机器设备产权仍然是你们的,
拆迁到后方以后,
找矿、安装、重新生产这些事
全部由我来负责,
新开矿以后所得的利润
全部分给你们。”
四位董事听了孙越崎
这样的条分缕析以后,
心里对拆迁设备虽然有些舍不得,
也很不放心,
但相比之下,
毕竟三条路中的确只有第三条最可行,
也就勉强同意了。
可这时,
另外一个股东——
福公司方面提出了反对意见。
福公司的总代表贝尔对孙越崎说:
“英国与日本是友邦,
日本人来了,
不会损害我们英国人的利益,
所以我们不同意
把机器设备运到湖南去。”
孙越崎态度很坚决,
一点儿也不客气地对贝尔说:
“日本人是你们的友邦,
却是我们中国的敌人。
我们是一定要拆迁的,
决不能把这些东西留给我们的敌人!
我们怎么能让日本人用我们的设备,
生产出煤炭
帮助他们的军队打中国人呢?”
贝尔听了无话可说。
在孙越崎的坚持下,
过了几天,
事情终于有了转机。
贝尔告诉孙越崎:
“我又请示了伦敦董事会,
他们同意我们和你们一起走,
机器设备都由你们处理。”
最惊险的一次,他声嘶力竭请求“缓炸5分钟”
南迁之路,充满艰辛。
孙越崎每天穿梭在
焦作、郑州、新乡之间,
协调各方力量。
1938年2月,
最惊险的一幕上演。
日军包围新乡,
黄河铁路大桥即将被炸毁,
而最后一批设备还在桥上。
孙越崎冒着枪林弹雨,
跑到炸桥部队面前,
声嘶力竭地喊道:
“这批矿山设备运到后方后,
主要用于再建新矿,生产煤炭,
对于支援抗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看着他焦急的神情,
部队长官终于点头,
同意“缓炸5分钟”。
火车轰鸣着驶过大桥的那一刻,
孙越崎瘫倒在地,泪水夺眶而出。
焦作电厂设备南迁路线图
这批历经千辛万苦
运出的4000余吨设备、
器材和1100多名人员,
成为了抗战后方工业的“火种”。
在湖南湘潭,
他们建起了煤矿,
日夜不停地产煤,
支援着长沙、武汉的抗战;
武汉失守后,
他们又辗转来到四川,
与当地企业合作,
在天府、嘉阳、威远等地开矿。
其中,
3台125千瓦机组、1台350千瓦机组
拆迁至四川天府煤矿,
供重庆人民用电,
有力地支援了抗日战争。
1937年第一批到达四川的焦作电厂技术工人
设备南迁运输大队
每当夜幕降临,
矿区的灯火亮起,
就像黑暗中的点点星光,
照亮着抗战胜利的希望之路。
孙越崎和工友们用智慧和勇气,
书写了一段
可歌可泣的工业救国传奇。
2024年10月,
国家能源集团河南焦作电厂
入选“国家工业遗产”,
是河南省唯一一家入选
国家工业遗产名单的电力企业。
如今,
焦作电厂的烟囱依然矗立。
那些曾在烽火中辗转的设备
虽已褪去轰鸣,
却以“国家工业遗产”的身份,
成为镌刻着民族风骨的活态史书。
它提醒着我们:
每一份坚守都不会被遗忘,
每一次拼搏都在为未来蓄力,
而那些在黑暗中点亮的工业星火,
终将在新时代的征程上,
继续照亮强国之路。
更多国资央企精彩动态
尽在国资小新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