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彝族文化史:近代以来贵州彝族的风俗习惯

发布时间:2025-08-08 12:14  浏览量:2

贵州彝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风俗习惯是彝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反映了该民族独特的价值观、审美情趣以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近代以来,尽管受到外界诸多因素的影响,贵州彝族的风俗习惯在传承中发生了一定的变迁,但依然保留了许多核心特质,成为研究彝族文化和社会发展的珍贵资料。深入探究近代以来贵州彝族的风俗习惯,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一民族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世界,还能为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以及推动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贵州彝族传统服饰风格独特,种类丰富,不同地区的服饰在款式、色彩和装饰上存在一定差异,但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总体而言,彝族服饰多以黑、红、黄三色为主色调。黑色象征着庄重与神秘,红色代表着热情与活力,黄色寓意着丰收与吉祥。这三种颜色的巧妙搭配,使彝族服饰在视觉上给人以强烈的冲击。

在款式方面,男子服饰较为简洁。通常上身穿黑色或蓝色的对襟短衣,下身着宽大的长裤,腰系布带,便于劳作和活动。一些地区的男子还会头戴黑色或白色的包头,显得干练精神。女子服饰则更为繁杂精致。常见的是右衽大襟长衫,长度及膝或更长。领口、袖口、衣襟边缘等部位通常会绣有精美的花纹,图案多为动植物、几何图形等,这些刺绣工艺精湛,色彩鲜艳,体现了彝族女性高超的手工技艺。女子下身搭配百褶裙或长裤,裙装多以多层布料缝制而成,褶纹细密,行走时摇曳生姿。头上会佩戴各种头饰,如银饰、刺绣头帕等,其中银饰不仅具有装饰作用,还被认为有驱邪祈福的寓意。

例如,赫章地区的彝族女子服饰,青年妇女和姑娘喜穿反托肩大镶滚吊四柱长衫,系白腰带,缠青帕作 “人” 字状,并戴 “勒子”、耳环、手镯等首饰。这种服饰的领口、袖口、襟边、下摆及裤脚均饰以镶嵌或刺绣花纹,充分展现了赫章彝族服饰的独特魅力。

彝族服饰的制作工艺极为复杂,凝聚着彝族人民的智慧和心血。其制作流程主要包括纺线、织布、染布、刺绣、裁剪、缝制等多个环节。

纺线多采用手工操作,将棉花或羊毛等原料纺成细长均匀的线。织布则使用传统的木质织布机,通过经纬线的交织,织出质地紧密的布料。染布过程中,彝族人民多采用天然染料,如从植物、矿物中提取色素,将布料染成所需的颜色,这种天然染色方法不仅使服饰颜色持久,而且环保健康。

刺绣是彝族服饰制作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也是展现彝族女性才艺的关键所在。刺绣针法丰富多样,有平绣、挑花绣、锁绣、打籽绣等。刺绣图案的设计往往蕴含着彝族的历史传说、宗教信仰和生活场景等文化元素。例如,一些图案可能是对彝族祖先迁徙历程的记录,或是对自然神灵的崇拜象征。在裁剪和缝制方面,彝族服饰注重合身与美观的结合,根据穿着者的身材进行精心设计,每一针每一线都饱含着制作者对服饰的珍视和对穿着者的祝福。

以赫章彝族服饰制作技艺为例,其制作工艺少则几十道,多则上百道。目前,赫章县掌握传统彝族服饰制作技艺的人寥寥无几,松德英作为唯一代表性传承人,从事彝族传统服饰制作 40 多年。她制作的传统彝族服饰多次在各类民族文化节庆比赛活动中斩获大奖,且远销云南、四川、广西等省(区)及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她的作品充分展示了彝族服饰制作工艺的精湛与独特。

近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贵州彝族服饰习俗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影响,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一方面,现代工业文明的冲击使得机织布料和现代服装款式逐渐进入彝族地区,一些彝族群众在日常生活中开始选择穿着更为便捷、时尚的现代服装,传统服饰的穿着频率有所降低。另一方面,随着彝族地区与外界交流的日益频繁,彝族服饰在保留传统元素的基础上,也开始融入一些现代时尚元素,呈现出与时俱进的特点。例如,在一些彝族服饰的设计中,加入了流行的剪裁方式或新的装饰材料,使其既保留了民族特色,又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

然而,尽管面临着诸多挑战,贵州彝族人民依然十分重视传统服饰习俗的传承。许多彝族家庭将传统服饰视为家族的珍贵财产,代代相传。在一些重要的节日、庆典和仪式活动中,彝族群众依然会穿上传统服饰,以表达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同时,政府和社会各界也逐渐认识到彝族服饰文化的重要价值,通过举办各类民族文化活动、扶持传统服饰制作产业、开展技艺培训等方式,积极推动彝族服饰习俗的传承与发展。例如,赫章县通过召集年轻彝族女性,聘请掌握服饰技艺的老年妇女进行传授培训,并在每年彝族年时举行彝族服饰演展等活动,激发了更多人对彝族服饰制作的兴趣,为传承这一技艺注入了新的活力。

贵州彝族的饮食习俗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生产方式密切相关。在主食方面,彝族以玉米、荞麦、土豆等杂粮为主。这些作物适应山区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产量稳定,成为彝族人民日常生活的主要能量来源。

荞麦在彝族饮食文化中具有特殊的地位。荞分为苦荞和甜荞,彝族有 “甜荞养嘴不养身,苦荞养身不养嘴” 的说法,认为苦荞虽口感欠佳,但营养价值更高,具有消炎健胃等功效,且含有人体必需的多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其中防癌治癌的芦丁含量最高。

彝族人民将荞麦磨成面,制作出多种美食,如荞饭、荞粑等。荞饭口感清香,营养丰富;荞粑则质地松软,味道香甜。在明朝时期,彝族人将荞麦做成荞酥,作为上贡朝廷的贡品。荞酥色泽金黄,入口酥松易化,有清凉解热的保健功效。相传,明太祖朱元璋做寿时,奢香夫人吩咐厨师用当地荞麦面做成精致糕点,经反复琢磨制成了荞酥,每块重八斤,上面刻有九条龙,九龙中间刻有一个 “寿” 字,象征九龙献寿,朱元璋品尝后大为赞赏,称之为 “南方贵物”。如今,荞酥已经由最初的八斤一块,演变成现在的一斤八块,成为彝族地区具有代表性的特色美食。

土豆也是彝族人民喜爱的主食之一。在山区,土豆种植广泛,且易于保存和烹饪。彝族人民将土豆制作成多种菜肴,如土豆烧牛肉、烤土豆等。烤土豆简单易做,将土豆直接放在火上烤制,外皮焦香,内部软糯,散发着浓郁的香味,是彝族人民在田间劳作时经常食用的美食。

彝族在肉食方面,以猪肉、羊肉、牛肉为主。彝族人民擅长制作各种肉类菜肴,其中砣砣肉是彝族极具特色的传统美食。制作砣砣肉时,将猪肉或羊肉切成大块,放入锅中煮熟,不添加过多的调料,仅加入适量的盐巴等简单调味,以保留肉的原汁原味。煮熟后的砣砣肉色泽诱人,口感鲜嫩,体现了彝族人民豪爽的饮食风格。

彝族饮食偏好酸辣口味。辣椒和酸菜是彝族菜肴中常见的调料。辣椒不仅可以增添菜肴的风味,还具有驱寒除湿的功效,非常适合山区的气候特点。酸菜则是彝族人民利用当地的蔬菜资源,通过传统的发酵方法制作而成。酸菜可用于制作各种汤菜、炖菜,如酸菜豆米火锅等,其味道酸爽可口,能够促进食欲。此外,彝族人民还喜欢饮酒,酒在彝族的日常生活和社交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彝族的酒多为自家酿造的粮食酒,如玉米酒、荞麦酒等,酒味醇厚,香气浓郁。在节庆、聚会等场合,彝族人民会围坐在一起,共享美食,畅饮美酒,气氛热烈而融洽。

彝族的饮食礼仪丰富多样,体现了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在家庭用餐时,长辈通常坐在上方的位置,以示尊重。晚辈要等长辈动筷后才能开始用餐,并且在吃饭过程中要注意言行举止,不能大声喧哗。在宴请宾客时,彝族人民会以最热情的方式招待客人。主人会将家中最好的食物摆上餐桌,并且会亲自为客人斟酒。在饮酒过程中,有 “转转酒” 的习俗,即众人围坐一圈,共用一个酒碗或酒杯,依次传递饮酒,寓意着团结友爱、不分彼此。这种饮酒方式不仅增加了社交氛围,还体现了彝族人民淳朴善良、热情好客的民族性格。

在一些重要的节日和祭祀活动中,饮食也具有特殊的意义。例如,在彝族年和火把节等传统节日,彝族人民会准备丰盛的食物,祭祀祖先和神灵,以表达对祖先的缅怀和对神灵的敬畏之情。祭祀后的食物会被视为吉祥之物,全家人共同分享,寓意着祈求祖先和神灵的庇佑,保佑家庭幸福安康、五谷丰登。此外,在彝族的婚姻、丧葬等仪式中,饮食也有着严格的规定和程序,成为仪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反映了彝族人民对生命、家庭和社会关系的深刻理解。

贵州彝族传统建筑风格独具特色,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文化传统紧密相连。彝族村寨一般聚族而居,多选择在有利于耕牧和军事防御的平缓山坡上或山间的小盆地中。一个血缘家支聚居在一起,形成自然村落,小则几户,多则几十户,血缘较近的各支分散相邻。

彝族传统建筑类型多样,常见的有 “土掌房”“方型碉楼”“垛木房” 和 “厦片房” 等。“土掌房” 是彝族较为典型的民居建筑,多为土木结构。其墙体用土坯或夯土筑成,厚实坚固,具有良好的保暖和隔热性能。屋顶为平顶,用木板或木棍铺设,再铺上一层黏土夯实,可用于晾晒粮食、堆放杂物或作为家庭活动的场所。“方型碉楼” 则主要用于防御,一般建筑高大,墙体厚实,设有瞭望孔和射击孔,在历史上对保护彝族村寨免受外敌侵扰起到了重要作用。“垛木房” 以圆木或方木层层垛叠而成,结构简单,建造方便,多分布在森林资源丰富的地区。“厦片房” 的特点是屋顶有厦檐,可遮挡风雨,保护房屋墙体。这些建筑的材料多选用当地的土、木、石等,就地取材,既经济实惠,又与自然环境相融合。

例如,在一些彝族聚居地,我们可以看到石木结构、涂着黑、红、黄色彩的建筑群。这些建筑的色彩搭配不仅具有装饰性,还蕴含着彝族的文化寓意。黑色象征着土地和力量,红色代表着热情和勇敢,黄色寓意着光明和希望。这种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色彩运用,构成了彝族聚居地独特的景观风貌。

彝族传统民居的居住布局通常有明确的功能分区。一般来说,房屋分为正房、厢房和畜圈等部分。正房是家庭活动的中心,通常设有堂屋、卧室和厨房等功能区域。堂屋是供奉祖先牌位、接待客人和举行重要仪式的地方,位置较为重要,布置也较为庄重。卧室一般分布在堂屋两侧,供家庭成员居住。厨房则靠近卧室,方便日常生活起居。厢房多用作储物间或客房,用于存放粮食、农具等物品,以及招待远道而来的客人。畜圈一般建在房屋的一侧或后方,与居住区域相对分离,以保持居住环境的卫生。

在一些较大的彝族家庭中,房屋布局可能更为复杂,会有多个院落和房间。不同的房间根据家庭成员的辈分、性别和年龄进行分配,体现了彝族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念。例如,长辈通常居住在正房的主要房间,晚辈则居住在厢房或正房的次要房间。这种居住布局既满足了家庭生活的实际需求,又体现了彝族对家族秩序和长幼尊卑的重视。

近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贵州彝族的居住习俗发生了一定的演变。一方面,现代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的引入,使得一些彝族群众开始采用钢筋混凝土等新型材料建造房屋,房屋的结构和样式逐渐向现代化转变。这些现代化的房屋在功能和舒适度上有了很大提升,如增加了卫生间、客厅等现代设施,居住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另一方面,随着彝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一些彝族传统民居被改造为旅游客栈或民俗展示场所,在保留传统建筑风格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旅游服务功能,既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又为彝族传统居住文化的传承和展示提供了新的平台。

然而,在彝族居住习俗演变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一些传统建筑由于年久失修或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逐渐破败损毁。同时,现代建筑风格的大量涌入,也对彝族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为了保护彝族传统居住文化,政府和社会各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加强对彝族传统民居的保护规划,对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进行修缮和维护;开展传统建筑技艺的传承培训,培养新一代的建筑工匠;鼓励彝族群众在新建房屋时,合理融入传统建筑元素,保持彝族聚居地的整体风貌特色。通过这些措施,努力实现彝族传统居住习俗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让彝族的建筑文化得以延续和弘扬。

近代以来,贵州彝族在婚姻制度方面有着独特的传统。彝族婚姻强调同族内婚、家支外婚、等级内婚、姑舅表优先婚和姨表禁婚。同族内婚是指彝族一般在本民族内部选择配偶,这有助于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和民族血统的纯正。家支外婚则规定同一血缘家支内部禁止通婚,以避免近亲结婚带来的不良后果,同时也促进了不同家支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等级内婚在过去较为严格,不同社会等级之间的婚姻受到限制,如统治阶级的兹莫和诺合与被统治阶级的曲诺、阿加、呷西之间,禁止通婚,婚外性关系也在严禁之列,违者均要受到严厉处罚。姑舅表优先婚是指在婚姻选择上,姑舅表兄弟姐妹之间具有优先婚配的权利,这种婚姻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家族之间的关系。姨表禁婚则明确禁止姨表兄弟姐妹之间结婚,认为这是违背伦理道德的行为。

一夫一妻制是彝族婚姻的基本形态,但在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各地彝族社会发展不平衡,同时也存在少数土司和诺合一夫多妻,一般家庭因转房或无嗣纳妾而造成的一夫多妻现象,极少数地区还保留有夫兄弟婚和妻姊妹婚残余。在彝族家庭中,实行父子联名制和财产父系继承的原则,儿子婚后即另立门户,只有幼子婚后与父母同住。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相对低下,只有家政的支配权,没有参与财产分配的权利,也不能参加重要的社交活动,男子是一家之主,拥有家产决定权和子女婚姻决定权。

彝族婚姻仪式丰富多彩,一般要经过订婚、结婚等多个环节。

订婚是婚姻的重要前奏。在订婚时,男女双方各杀一头猪,取胆、胰观看,以胆色澄黄、胰大直肥为吉,若胰脏卷曲则为凶,表示不能相配。婚期根据双方出生年月的属相选定,一般都在每年的农历十一月以后到次年二月这段秋收后的黄金季节举行,最佳日子是在有六颗星与月亮成一平行线的时候,彝族称为 “他波”。最佳婚龄是 17、19 岁,女子如果过了 17 岁还未出嫁,则要再举行一次成年礼。

举行婚礼当天,男方家院子中间用树枝搭起一座青棚,棚内棚外披红挂彩,正中摆放着彝家喜神牌位。男方家聚亲的队伍来到女方家门前时,要接受女方的兄弟姐妹和同辈青年男女的泼水,以示欢迎和庆贺。娶亲的队伍进了女方家门后,

在供桌上点上香,磕完头,接着就开始展示带来的礼物,如衣服、鞋子、包头、钱币等。女方也展示姑娘的嫁妆,如橱柜、箱子、衣物、凳子、被褥、彩电、缝纫机等。由女方父母请来的歌师开始唱娶亲歌,唱一段,展示一样,且唱到什么就必须展示什么,不然歌师就要用簸箕在娶亲人的头上打三下。展示完毕后,女方家招待娶亲的人喝水,先喝茶,后喝糖水,称为 “先苦后甜”。接着摆好香槟,请女方的舅辈来说一些吉利的话,

然后打开红盒,给新郎披上两匹红彩带。一切完毕之后,女方家盛宴招待娶亲的人、亲朋好友以及本村本寨的乡亲。席间,新郎要到每一桌先作揖,后敬酒。等所有的客人都吃完饭后,才能娶新娘动身回家。如果路远,女方家会热情地招待娶亲的人住下,第二天再走,当晚,女方家院子里或房外广场上,人们通宵达旦地跳左脚舞。如果路近,当天就可以娶亲回家。不管路有多远,一律走路,不骑马,不坐轿,近年来也有乘坐汽车和拖拉机的。

娶亲队伍回到新郎家门口,要燃放大火炮和鞭炮,请毕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