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向敌人的巨剑,得以翱翔天空的华南猛虎,强6型攻击机

发布时间:2025-08-07 08:06  浏览量:1

1974年初,西沙海战爆发。战斗中,人民海军以2艘猎潜艇和2艘扫雷艇对抗南越海军的3艘驱逐舰和1艘护卫舰,虽然最终取得了对南越的胜利,但西沙海战暴露出中国海军在作战中无法得到有效的空中支援的问题。在当时中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装备的各型战机中:歼-5、歼-6和歼-7等缺乏对地攻击能力;作为攻击机的强-5的航程过短,载弹量少,无法适应高强度作战;而作为轰炸机的轰-5和轰-6速度太慢,且缺乏自卫能力,无法完成对水面舰艇编队的火力支援。此后,深感缺乏一种先进支援战机中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在西沙海战结束后不久就分别向原三机部提出各自的新型战机设计指标。要求航空工业部门研制一种新型的支援型战斗强击机。

战斗结束后,解放军空军和解放军海军立即向航空工业部提交了对新型战斗轰炸机或攻击机的要求。航空工业部经过广泛研究,认为根据当时的中国航空工业实力,不可能同时开发两架独立的飞机,而是决定当空军和海军的主要要求相似时开发一架飞机,再为满足空军和海航的不同详细需求而定制不同的型号。

1976年6月,各飞机制造厂的代表被召集到北京讨论该项目,并被指示在最短的时间内提出设计方案。沈阳飞机制造厂首先提出了歼轰-8的设计,它本质上是歼-8II截击机的对地攻击版本。接下来是南昌飞机制造厂的新设计强-6。西安飞机制造厂最后一个提出基于1971年首飞的轰7大改的歼轰7设计案

沈飞的歼轰-8(即歼-8的对地攻击改型)由于原型机尚未定型,方案在实际运作中的风险系数过高最终被否决。南昌飞机制造厂和西安飞机制造厂则几乎同时开展了新机研制工作。但是由于西飞此时还在进行轰8(6发)的最后技术攻关,没有精力再研制新机了,于是航空工业部最终决定采用南昌飞机制造厂的强-6方案。

强-6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的变后掠翼设计,这是中国对这种结构的首次尝试。不过,在强-6计划开始之前,中国就已经从埃及获得了米格-23BN和米格-23MS。北越也向中国提供了几架被击落的F-111。根据对这些飞机进行的研究工作,南飞将其应用到了新型攻击机上。

强-5的总设计师陆孝彭陆老(1995年当选首届中国工程院院士)被任命为强-6的总设计师。他亲自多次访问解放军空军和海航,征求他们的意见,这成为了他负责的强-6的战术技术要求的基础,到1979年2月,根据航空工业部的初步要求,攻击机的总体设计完成。

在研究中表明,米格-23的侧式进气口设计不足以满足所需的空战能力,因此侧进气口布置改为腹部皮托管进气道,据说强-6是中国第一架安装腹部进气道的飞机。

发动机是一个大问题,因为华夏没有足够强大的喷气式发动机去匹配强-6的预期性能。起初,陆总计划使用具有122.4千牛推力的涡扇-6发动机,但在顾总的劝说下,陆总接受了已引进的斯贝与强6配套,为了匹配飞机1400千克的重量、4000千克的最大负载和900公里的目标,强-6 最终配备了英国罗·罗公司斯贝Mk.202 发动机,推力为 91.3 千牛,后续改为606所生产的WS9。但是这并不是能完全匹配强6的性能的发动机,于是1988年,仿制斯贝TF41改型的WS9B在606所正式研制成功,推力达110千牛

后世认为强-6最大的成就是它的变后掠翼和电传操纵技术,两者都是中国对此的首次尝试。最初定下的对F-111的电传操纵技术进行逆向工程的目标被证明过于好高骛远,且试制的机构超重12%,但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美密月期时,事情有了转机,1984年,格鲁曼公司看着隔壁通用公司与中国密切合作研发战机(歼8Ⅱ和平珍珠),终于决定松口,与中国合作研制战机,可惜当时并没有找到合适的厂家(沈飞在搞歼8Ⅱ,成飞在搞歼10、歼7改(后面才联合研发了JF17),西飞在搞轰8)就在猫厂垂头丧气之时,南昌飞机制造厂的代表找上门来,请求合作研制强6,猫厂立即同意了请求,1985年南昌飞机制造厂在格鲁曼公司的帮助下,突破了结构超重问题,还比原产机构轻了5%,且结构更可靠,还同时引进了F14/F111的电传飞控,由于南飞全厂倾力支持和国家决定将和平珍珠的资金移用支持此计划,再加上中国仿制的TF41研制成功,就这样,问题一一迎刃而解,1986年末,强6首飞成功。第二年,急不可耐的海军就接收了第一批五架强6A,但空军此时认为可以外购的幻影2000、F16等战机远远强于该机,于是便没有采购。

在被确定为中国产飞机后(北约最初认为强-6是米格-23/27的变体或复制品,因此临时分配了“鞭挞者-L”的代号),北约为其分配了代号“空云”

强6基本型信息:

机组:1

长度:17.10米

翼展:14.4米(16°后掠角);8.7米(72°后掠角)

高度: 4.82米

载弹量: 4500 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 16900千克

动力:

黎明航空发动机 涡扇-9“燕山”加力涡扇发动机x1(罗尔斯-罗伊斯RB.168斯贝Mk.202的授权生产型),最大推力54.6千牛,加力燃烧室推力91.3千牛

性能:

最大速度:1.8马赫

作战半径:1000公里

实用升限: 15000米(49180英尺)

武备:

23毫米23-3型双管机炮x2,单门备弹200发

挂点x7(机身下方三个,每侧翼根和可变翼上各1个),可携带制导炸弹,非制导炸弹,凝固汽油弹,导弹或可抛副油箱(800升)。可变翼下拥有两个旋转挂点,可携带副油箱和导弹(包括全新反辐射导弹)

在1988年的南沙海战中,已经击退了越寇的海军官兵正紧张的展开防空阵形,突然,他们看见了上空一架刷着八一的神秘战斗机飞过,与此同时,收到了上级命令:已获得空中支援,立即扩大战果!收复被越占据的南沙群岛,中国海军三艘护卫舰带领的编队立即乘胜追击,收复了全部被越占据的南沙岛屿,自此,中华在南沙区域夺回了优势地位,而那架神秘的战斗机,据海军战士回忆:“如果不是八一军徽,我差点以为是国外的战斗机,对了,她还有一对可以“伸缩”的翅膀,让我以为是敌人的苏22战斗轰炸机”而这“神秘的战斗机”正是刚列装部队的强6战斗轰炸机,当时强6仅携带了四枚PL5和三个副油箱就出发了,终于在战斗结束后到达了战场……

强6A共生产了50余架,在中美蜜月结束后,强6的飞控一度受到限制,靠着引进的50套飞控支撑生产,但在1995年,飞控彻底被中国吃透了,1995年末,强6B试飞完成,其主要特点是改换更大推力的WS9B且增大了航程、每侧翼根增加1个外挂架,而且机翼内侧挂架的最大挂载能力提高到2400千克,增加了载弹量和提高了作战能力,还推出了双座版。

强6B信息:

机组:2人

长度:17.10米

高度: 4.82米

载弹量: 6000 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 19600千克

动力:

黎明航空发动机 涡扇-9B“燕山”加力涡扇发动机x1 加力推力达11.4吨

性能:

最大速度:1.9马赫

作战半径:1200公里

武备:

挂点x9,可携带制导炸弹,非制导炸弹,凝固汽油弹,导弹或可抛副油箱(800升)。可变翼下拥有两个旋转挂点,可携带副油箱和导弹

强6还大大带动了国产对海对地导弹的发展,风雷7型反辐射导弹和鹰击8型反舰导弹与强6配套,JL10A雷达被安装在强6上,配合PL5C导弹,强6B几乎是当时中国格斗最强的机型,在1996年,强6和最新的歼8Ⅲ、轰8B并肩在T海抵抗美军的军演,在1998年的珠海航展上正式亮相,其优美的身姿出现在空中时,许多人都看呆了,原来被安在八爷身上的“空中美男子”称号转移到了强6上,也成为了当时一代军迷的梦中情机。1998年,强6正式公布代号:飞虎!

强6B陆续生产了120余架,服役于海航,在对外国军机的驱离中大放异彩,被称为“东海最速传说”,但是也遇到过难缠的对手过,重樱F2型双发战斗机就曾经让所有海航飞行员感到头疼。航程大,灵活且速度快

(这个世界のF2)

(题外话:南飞还试图将强6放发为双发中推,双WS12或者RD93,以满足海军的一直以来希望的双发及更大载弹量要求,1999年验证机试飞,命名为强7,但是由于资金和引进苏30等等种种原因,没能服役)在进入新世纪后,歼10、歼11B陆续服役后,强6的重担已经大大降低,此时当初看不上强6的中国空军又转过头来希望采购强6替代约200架强5,同时希望用新型发动机装备该机型,增强性能和精确制导武器搭载能力,于是已经改名为洪都的南飞又对强6进行了机身改进,使其可以装上最新的太行发动机,并且采用新进气道和新雷达,2010年,装备WS10B的强6C正式在南昌首飞(由于有仿制斯贝、TF41和JT3D/8D的经验,WS10的研制顺利了许多,迅速经过了WS10A的不可靠阶段,提前研发出了WS10B)

经过了20年的发展,强6终于获得了理想发动机,速度也达到了当年方案的数据。

强6C信息:

机组:2人

长度:17.10米

高度: 4.82米

载弹量: 8000 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 23600千克

动力:

黎明航空发动机 涡扇-10B“太行”加力涡扇发动机x1 加力推力达14.5吨

性能:

最大速度:2.2马赫

作战半径:1400公里

这是强6最后的一个改型,在2012年的下一代多用途战机竞标中,洪都在强7验证机的基础上加装仿造F16XL的大三角翼(601一定程度上支援了飞控)装备了仅有的几台WS12(606支援)的验证机虽然在与歼16的竞争下毫无疑问的落败了,但是却得到了下一批强6C的空军订单,这一批强6C装备了新型雷达和末敏弹、鹰击12、反辐射导弹,称为强6C2,2015年,最后一批强5被强6C替代,自此,强5时代结束了。而强6在削减下,剩下的最后先进的100余架强6C,继续在东海上空和东南亚发挥余热,直到了2027梧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