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睡太久易痴呆?医生呼吁65岁后的老人,睡觉时间别多于这个
发布时间:2025-08-08 14:17 浏览量:1
墙角的老藤蔓又缠上了新枝,屋檐下的风铃在午后微风中轻晃,像极了一个人沉沉入睡后的梦呓。可谁又能想到,那些看似安稳的长睡,竟可能是大脑悄悄“生锈”的前奏?阿尔茨海默病,这四个字像一把无形的剪刀,常常悄无声息地剪断老年人的记忆和思维。
许多研究早已发现,睡眠时间过度增长,尤其是超过9小时,可能与认知能力下降密不可分。那么问题来了:上了年纪,睡得多不是好事吗?为啥睡得越久,脑袋反倒越“糊涂”?
顺着这个线索往下看,答案或许会让人倒吸一口凉气。
翻阅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联合中国睡眠研究会在2024年发布的一项大型追踪调查,研究对象涵盖了全国28个省市的6.5万名65岁以上老人。调查显示:每天睡眠时间超过9小时的老年人,患轻度认知障碍的风险提升了将近70%。这可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用上万条数据堆叠出来的结论。
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的另一项横向研究中,研究团队对超过10年的睡眠数据进行比对,发现晚上睡眠时间超过9小时的老人,脑部灰质萎缩速度快于控制组近两成,并且在语言记忆测试中成绩显著偏低。
这些结果也得到了日本东京大学与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交叉验证,可谓是“八方印证、铁板钉钉”。
睡得越久,大脑越“懒”。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长时间睡眠会打乱大脑中负责清理代谢废物的“淋巴系统”,类似于屋子里清洁工睡懒觉,垃圾堆积,久而久之便会伤害神经细胞,影响认知功能。睡得多,不代表睡得香;睡得久,不等于睡得好。
老年人最佳的睡眠时间应控制在6.5至8小时之间。这个范围,是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与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的联合推荐整理得出的,既能满足身体修复,又能防止大脑过度“休眠”。
但问题来了,为何一些老人即便早睡早起,白天还是昏昏欲睡呢?这就要从“碎觉”文化说起了。在中国很多农村和小城镇,老人一天三顿饭,两顿觉,午后小憩成了标配。
可昼夜节律一旦被打乱,身体内分泌也会随之紊乱,褪黑素和皮质醇水平不再协调,反而容易出现黑夜难眠、白天嗜睡的恶性循环。
睡得少不行,睡得多也不行,睡得乱更不行。
那怎么办?医生给出一套因地制宜的睡眠调节方案:
一是调节作息,保持规律。
江南地区夏季闷热,建议老年人凌晨4:30前不要起床,避免扰乱自然节律。东北日照时间长,可适当延后起床时间,避免白天过长导致午后倦怠。
二是午睡掌控在30分钟以内。
长时间午睡尤其超过1小时,会使血压骤降,影响大脑供血。四川和重庆地区湿气重,午睡更要节制,以免加重脑部供血不足。
三是晚饭别太晚,睡前不吃重口味。
广东、福建等地喜欢夜宵,医生建议65岁以上老人尽量避免晚上9点后进食。
否则肠胃还在“加班”,大脑却无法安心入眠。
四是适度运动,帮助入眠。
云南高原地区气压较低,老人容易心慌气短,睡前建议进行15分钟的慢走或室内拉伸。华北干燥地区则可结合呼吸训练,如4-7-8呼吸法,帮助稳定心率。
五是保持“日照充足”,帮体内生物钟“校时”。
阳光是天然的“生理闹钟”。湖南、江西多雨季节,建议老人多到窗边晒晒天光,即便是阴天也有助于调节生物钟。
细节虽小,却关乎大脑的寿命。正所谓“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一个小小的睡眠问题,若不重视,就可能演变成无法挽回的认知障碍。
最近一项发表于《柳叶刀·欧洲病学》的研究指出,每晚睡眠时间与大脑容量呈“倒U型”关系,6.5至8小时为安全区间,超过或低于这个范围,大脑灰质萎缩概率显著增加。
这也正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的一项MRI脑部成像研究结果吻合,图像显示:睡眠时间超过9小时的老年人,其海马体活性下降幅度达15%。
有人说:睡得多是福。可这份“福”若不加节制,便成了“祸”。
回到现实,很多老人并不知晓这些科学依据,还自以为“睡得多就是养生”。其实不然。睡眠就像炒菜,火候太小不熟,火候太大又糊,刚刚好才是养生之道。
在拉美的墨西哥,有一句谚语:“夜晚的睡眠是大脑的修理工,白天的懒觉却是大脑的破坏者。”这句俗语道出了睡眠节律对脑健康的重要意义。
那么,哪些信号提示老年人的大脑可能已经因睡眠过度受到影响?医生提醒注意以下几点:
常常找不到熟悉的物品,比如钥匙或眼镜
说话时频繁找词,表达逻辑变得混乱
对新信息学习困难,记忆力明显下降
性格变得急躁、偏执,甚至疑神疑鬼
若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到正规医院进行认知功能评估,而非一味归咎于“年纪大了”。
记住,年龄不是痴呆的理由,错误的生活方式才是“幕后黑手”。
有趣的是,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的一项研究还发现:每天固定时间起床比睡眠总时长更能影响认知健康。那些每天起床时间相对固定的人,认知测试成绩普遍优于作息不规律者。
或许,改变,正是从“别赖床”开始。
医生建议,每天早上起床后喝一杯温水,走到阳台呼吸新鲜空气,哪怕只是看看天光,也是给大脑送去的第一缕“清醒”。
很多老人爱说:“活一天,算一天。”可健康并非天赐,而是点滴积累的结果。睡得对,是给自己多留几年清醒的日子;睡得错,可能就是提前走向遗忘的深渊。
日子再长,也怕记不得;活得再久,也怕糊涂着活。
65岁以后,别让睡眠成了大脑的“慢性毒药”。
如果你或你身边的老人,已经习惯了“多睡一会儿”的生活方式,不妨从今晚开始,把闹钟拨前一点,把手机放远一点,把夜宵省去一顿,用节制和规律,换一份清醒和记忆。
你现在的每一夜,都是未来记忆的“种子”。
种得好,老来不糊涂;种得歪,记忆难回头。
你怎么看?你的父母睡得多吗?留言说说看,动动手指点赞转发,或许能帮到更多人!
[1]王小谟,李晓东,张素琴,等.中国老年人睡眠时间与轻度认知障碍关系的队列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4,45(4):512-518.
(免责声明)本文所述内容,均基于现有科学知识和中西医理论整理而成,旨在为读者提供健康科普信息。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