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该不该设置公共晾晒区?
发布时间:2025-08-08 15:19 浏览量:2
赶上好天气,将自家的衣物、被褥拿到户外晾晒是不少居民的生活习惯。为了避免“花式”晾晒影响小区整体环境,一些社区设立了“公共晾晒区”供居民集中晾晒衣物。可是,这又引发了新的争议。有居民认为,设置晾晒区挤占了公共空间;还有居民觉得,在公共环境里晾晒被褥影响小区美观。小区里是否应该设置公共晾晒区?邻里之间该如何妥善对待?
新闻聚焦
户外晾晒衣被 引发邻里矛盾
天气晴好,很多居民都想在户外晒晒被子、晾晾衣服。尤其是立秋过后,人们会把厚被子拿到阳光下晒一晒,准备迎接冬日的到来。可是,到户外晾晒衣物、被褥却成为一些小区的难题。
每逢艳阳天,东城区月牙胡同的一些居民就在窗框上系上绳子晾晒衣物,刚刚清洗过的衣裤悬挂在半空,水滴滴落在路面上,既有碍观瞻,又影响行人通行。对此,晾晒衣物的居民也感到无奈。“家中条件有限,不在户外晾晒的话,衣服根本干不透。”月牙胡同一位老人说。
在朝阳区杨闸新村小区,社区和物业依托小区围栏设置了公共晾衣杆,方便居民集中到此晾晒衣物。沿着小区主干道行进,记者看到整齐的黄色洋房间,集中晾晒着花花绿绿的被褥,十分显眼。“我们这里是个新小区,环境很漂亮,在小区公共场所晾晒被褥总感觉是一种视觉污染。”小区居民陈女士抱怨道。
在朝阳区和平街十二区北区小花园内,健身器械旁设置了一排排整齐的不锈钢晾衣杆,上面还标有“集中晾晒区”的字样。然而,晾衣杆前却停了一辆私家车,导致这排晾衣杆无法使用。“小区里公共空间本来就不大,停车还不够呢,设置晾晒区挤占了公共空间。”一位车主质疑道。
各有说法
阳台晾衣服三天都不干
“我们小区楼间距较窄,采光不好,晾晒衣物确实是件烦心事。”提起日常晾晒衣服的问题,家住朝阳区瑞祥里小区的吴女士大倒苦水。吴女士家住一层,周围绿化很好,有很多树木,这也导致家里的采光受到影响。“更重要的是,我家阳台面积小,还都是朝北的,在阳台晾衣服三天都干不透。”她表示,社区和物业在小区室外的公共区域设置晾衣杆、晾衣绳等措施,解决了自己的晾晒问题。
和吴女士一样,住在胡同区域的不少居民也非常支持社区设置公共晾晒区。“如果有条件,我们也不想‘东一根绳、西一根绳’地晾晒衣服,社区如果能专门开辟一块区域供大家晾衣服,日常生活会方便很多。”一位居民说。
晾晒区集中管理秩序好
“设置公共晾晒区,不仅能解决大家没地方晾晒衣服的问题,也能通过这种方式,统一晾晒的位置,维持社区内晾晒的秩序。”家住东城区东四某胡同的张女士说,胡同公共区域有限,大家经常产生矛盾,有人觉得在自家门前,“这块地就是我的”;有人觉得是我先来的,就应该在这儿晾衣服。“如果社区能开辟一块专门的晾晒区域,安排好晾晒秩序,能避免邻里矛盾。”
家住通州区北杨洼小区的韩先生则表示,在小区没有设置公共晾晒区之前,居民们都图自己方便,在自家单元门前随便找个空间晾晒,健身器材、长椅,甚至花坛里的植物都成了“晾衣杆”。“有了公共晾晒区,哪怕只是设置一个公共晾衣杆,都是对大家晾晒行为的一种约束,随意晾晒的不文明行为就能少很多。”
户外晾晒衣物太碍眼
“为什么不能在自家阳台晾晒衣物呢?都在小区公共空间晾晒衣服被子,好好的小区环境一下子降格成了‘大杂院’。”家住朝阳区京通苑的刘先生不认同在小区内设置公共晾晒区的举措。“小区里有人晾晒被子,多少反映这个小区居民公共意识差。我们交着物业费,结果公共区域绿化美景没欣赏到,整天就看别人家的床单、被褥。”
家住海淀区安河家园的一位居民也表示,小区物业曾有明确规定,不让在公共区域晾晒被子。“有的人家晒的被褥,真的有碍观瞻,我甚至还在公共区域看到有人晒内衣、内裤,十分影响小区美观。”
在自家晾晒不可以吗
“买个晾衣架、烘干机,在自家阳台晾晒不可以吗?占用公共空间晾晒被子,对其他产权人不公平。”家住朝阳区和平街小区的一位居民认为,随着城市发展,不少小区的公共面积越发捉襟见肘,用于停放私家车、设置分类垃圾桶等刚需的空间尚且不够,“晾晒衣物”这种自己能力范围内能解决的小事,就不应该再占用公共资源。
“小区是大家的,不是你家的,如果一定要设置晾晒区,我认为应该由所有业主共同决定,尊重不同意见。如果大多数人都不同意,就应该少数服从多数,自己买烘干设备,自己在家解决。”这位居民说。
专家
设晾晒区应由业主表决
北京市常鸿律师事务所彭艳军律师表示,我国现行法律并未直接强制规定小区“必须”设置公共晾晒区或“严禁”设置公共晾晒区。小区公共区域(包括绿地、空地、道路、屋顶、平台等)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属于全体业主共有,是否设置晾晒区,本质上是业主如何共同决定其共有部分用途的问题。“是否设置公共晾晒区,最终决定权在全体业主。要依据《民法典》第278条,由业主大会以‘双三分之二’参与表决且‘双过半’同意的程序通过。”
邻里之间更应互相理解
社区治理专家陈凤山认为,设置公共晾晒区既是对居民合理需求的回应,也是社区治理从“管理”到“服务”的转型体现。关键在于如何平衡各方利益,让晾晒区从“争议点”变成“和谐点”,这就需要社区治理、物业服务的主导者、参与者和实施者,都要最终实现“需求有回应、空间不浪费、邻里更和睦”的治理目标。设置公共晾晒区不是“挤占公共空间”,而是“合理分配公共空间”,将分散的、无序的私人需求转化为集中的、有序的公共服务,本质是对公共资源的高效利用。
彭艳军认为,小区公共空间是大家共有的家园,是否设置晾晒区、如何设置和管理,没有绝对完美的方案,需要大家坐下来,心平气和地沟通讨论,求同存异,共同寻找最符合小区实际情况、能照顾最大多数人利益的解决方案。
社区探索
精心选位定杆晾衣 制定公约规范晾晒
有晾晒需求和追求小区美观的双方,站在各自角度都有道理。在北京,不少街道和社区也在通过合理规划晾晒区,以达到两全其美的效果,营造和谐有序的居住环境。
“以前咱胡同自家没有晒衣服的地方,只能拉根绳子捆树上、把衣服被子晒街上。自从有了晾晒区,感觉生活方便多了!”家住西城区新街口的居民刘大姐说。近年来,新街口街道充分走访调研,在不影响市容市貌和居民出行的前提下,精心选定合适位置,统一安装了一批简洁美观、结实稳固的不锈钢公共晾衣架,结合不同点位需求,为百姓量身制定了固定晾衣杆和伸缩晾衣杆,切实为居民解决了晾晒难问题。
据了解,新街口街道工作人员在较为宽阔、平整的路面,墙边、树旁、平房院落前安装固定晾衣杆,方便居民出门就能看到晾晒处,可以更好的看管私人物品,也便于大家随时晾晒和及时收取。在较为狭窄的胡同小道里,街道则安装了伸缩晾衣杆,居民可以在使用时抽出,闲置时缩回,不仅节省了空间,还杜绝了私搭乱晒的行为,使住户的晾晒活动更便捷、让胡同环境更美观。
在西城区德胜街道,多个社区都巧妙利用空闲区域,因地制宜改造出“口袋晾衣场”,供居民使用,缓解小区内晾衣难问题。
走进德胜街道新风南里小区,沿小花园步道走,可以看到居民的被子、被褥等整齐地晾晒在路旁设置的晾衣杆上,既不影响大家日常散步、通行,也为有需要的居民提供了充足的晾晒空间,在路旁绿植的掩映下,颜色各异的被褥也不再显得突兀、影响环境。在每处晾衣杆上,德胜街道还专门设置了“公共晾晒区”公约,提醒居民晾晒区属公共资源,所有业主共享,不得长久占用;爱护公共晾衣架,不晾晒隐私衣物及有污染物品;晾晒衣物自行看管,及时收取,做到有序晾晒;晾晒区严禁攀爬、游玩,防止发生意外。
在海淀区上地街道东馨园小区,居民乱搭晾衣绳的现象也曾出现。社区通过走访入户、发放问卷、微信群等多元渠道调研,广泛收集居民意见,并召开多场“大家商量着办”专题议事会,邀请居民代表、楼门长、物业等参加。大家面对面沟通,就公共晾衣杆安装位置、材质、安装后管理规则等问题集思广益。
“根据居民需求,从去年起,社区陆续在居民楼前空地安装共享晾衣杆,截至目前,东馨园小区已设立了18处晾衣杆。近日,针对晾衣杆下的道路硬化工程也相继完工。舒心的晾晒环境,不仅是我们对居民的承诺,也是居民共治共享换来的文明成果。”东馨园社区工作人员说。
随着晾衣杆使用率越来越高,不仅以前私设晾衣绳的现象“一去不复返”,居民们的邻里关系也更亲密了。东馨园社区还组织居民议事协商,制定了《文明晾晒公约》,有行为约束,也有温馨提醒,受到了居民的认可和欢迎。
记者: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