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浙江36岁男子尿频尿急,多次检查病因未明,结果竟确诊这病

发布时间:2025-08-08 20:19  浏览量:1

尿频、尿急,是指排尿次数明显增多、且有强烈的排尿冲动,常让人误以为只是喝水多或天气凉引起。很多人第一反应会联想到膀胱炎,因为膀胱炎常伴随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一旦发作会频繁跑厕所。但尿频尿急也可能与更深层的肾功能问题有关,比如肾衰竭早期,肾脏浓缩尿液的能力下降,患者会出现尿量增多、夜尿多的表现,长期下去甚至会累及全身。需要注意的是,尿频尿急并不是某一种疾病的专属信号,除了膀胱、肾脏,也可能是其他器官发出的信号。

36岁的周建军家住浙江,做装修工已有十多年,活儿细、手快,是客户口碑里干活扎实的那种人。为了赶工,他常常一口气干上四五个小时才停下来,水喝得多,厕所却总是拖着不去。冬天的工地没有暖气,他怕冷风灌,就憋着尿继续干活。夏天又热得汗流浃背,他猛灌冰水解渴。加上收工后喜欢跟工友喝两杯啤酒、撸几串烧烤解乏,这些习惯早已成了生活的一部分。然而,他的身体却亮起了红灯。

2019年6月13日上午,周建军正在给厨房吊顶收边,手电筒光在石膏板缝里来回扫,突然下腹一阵胀痛感袭来,那种感觉就像有人拧紧了膀胱,催得他必须马上放下手里的活去厕所。他走快几步,心口有些发热,裤腰带勒得更让下腹涨得难受。刚打开腰带没多久,就排出一小股尿,量不多,但结束后那股憋胀感依然没完全消退。回到工作位置不到半小时,这种急迫感又卷土重来,逼得他再去一趟厕所。

短短两小时,他跑了三次,尿液不浑浊,也没异味,就是频率太高,且总觉得排不干净。中午收工吃饭时,胀感又一次来得猝不及防,他几乎是放下筷子就起身,脚步急促,眉头紧皱。排尿开始时还有股轻松感,但没几秒尿流就细了下来,变成断断续续的滴沥,而且每次结束都会伴随一阵隐隐的尿道酸胀,仿佛深处还有残余没排尽。刚回到餐桌,没吃两口,膀胱又发出信号——这次甚至伴着轻微的灼热感,让他心头一紧:是不是膀胱炎?

下午活儿多,他只能硬撑,但这种从小腹到尿道口不断提醒“你要去厕所”的感觉,让他心神不宁。终于,他忍不住在收工路上去了附近医院,想着做个膀胱炎的检查看看。医生听完他的症状描述后,点了点头:“先做个膀胱镜吧,这样能直观看清膀胱里有没有炎症、结石或者肿瘤。”


膀胱镜是通过尿道插入一根细长的内镜,直达膀胱腔内,借助光学系统和摄像设备,实时观察膀胱黏膜的颜色、血管分布、表面形态,以及有无溃疡、赘生物、出血点等异常。检查过程中,还可进行局部冲洗、活检等操作。医生解释说,这个项目虽有轻微不适,但对于排查膀胱炎、膀胱结石、肿瘤等非常直接有效。

检查当天,周建军平躺在检查床上,导尿管样的镜身缓缓进入,带来轻微的胀痛与灼热感。监视屏上,膀胱壁清晰呈现:黏膜光滑、颜色均匀,无可疑溃疡或赘生物,三角区血管走形规则。镜下膀胱容量测定约 410 ml,排空后残余尿量仅 8 ml,均在正常范围。医生一边操作一边说:“没看到炎症表现,也没有结石或占位,膀胱炎可以排除了。”

听到“正常”二字,周建军终于长舒一口气,紧绷的肩膀放松下来,嘴角浮现一丝笑意。不过,医生还是郑重叮嘱了他两点:第一,避免长时间憋尿,工作再忙也要定时排空膀胱,以免功能性刺激导致症状反复;第二,减少咖啡、浓茶、碳酸饮料等刺激膀胱的饮品,保持每天充足温水摄入,并注意下腹保暖。

周建军记住了这些话,回去后也做出了改变。他调整了工地的作息安排,尽量做到每两小时就近找厕所解决,不再硬撑到下班。每天的饮品从啤酒、冰镇饮料换成了温开水和淡茶;晚饭后不再喝大量汤水,避免夜间频繁起夜。尿频尿急的情况确实缓解了一两天,却又卷土而来。

6月19日,周建军刚在工地收完活,才喝下半瓶水,下腹那股胀迫感又猛地涌上来,像有人在膀胱里拧了一把,催得他立刻去排尿。他皱着眉,快步走向厕所,尿道口隐隐发酸发麻,逼得他几乎喘不上气。刚排完不到十分钟,那种熟悉的压迫感又卷土重来,比之前更急更烈,像被一根无形的绳子死死勒着下腹,连腿根都隐隐发胀。他本想着忍一忍,可没过几分钟,下腹胀痛像洪水决堤一样冲击着神经,他几乎是弯着腰冲进厕所。

尿意急得没有缓冲的余地,裤子刚解开,尿液就急促喷涌而出,带着灼热感和轻微刺痛,排到一半又突然中断,像被硬生生掐断随之而来的是更强烈的残余感,仿佛膀胱里还憋着一半,催促着他再用力,可任凭怎么憋气屏息,只有几滴滴落。这种反复的尿急和排不净,让他的心慌意乱,甚至连走路的节奏都被打乱。下腹的绞痛和压迫感一波接一波,逼得他额头渗出细汗,呼吸急促,腰背僵硬。工友见他脸色不对,赶紧扶着他往医院走去。

被工友送到医院后,周建军再次做了膀胱镜检查,但检查结果仍显示膀胱壁结构正常,无炎症浸润或占位病灶。看到这样的结果,周建军的心情远没有上次轻松了,不禁皱眉问:“那我这尿频尿急,到底是怎么回事?

旁边的工友率先开了口,建议他补做一个泌尿系超声。泌尿系超声是利用超声波探头从腹部扫描双肾、输尿管、膀胱及前列腺,能评估器官的大小、形态、壁厚度,以及是否有结石、肿块、水肿等异常,还可动态观察膀胱排尿前后的容量变化,排查尿路梗阻和功能异常。周建军点了点头,没有任何犹豫,立即去完善了检查。

检查时,探头在下腹来回滑动,屏幕上的灰白影像不断闪动。数据逐一呈现:周建军的双肾大小分别为右肾 10.8×5.2 cm、左肾 10.9×5.4 cm,包膜光滑,皮质回声均匀,无明显积水或结石;输尿管未见扩张;膀胱壁厚约 3 mm,排尿前容量 405 ml,排尿后残余尿量 7 ml;前列腺大小 2.9×3.1×3.4 cm,体积 16 ml,结构均匀,无钙化或肿块。各项指标均在正常参考值内。

报告出来时,医生将两份结果对照看了看,笑着说:“从膀胱到泌尿系统都没发现问题,你先不用太担心。”工友也拍了拍他的肩膀,认为是他没休息好的原因,让他好好休息恢复下。而医生又特别叮嘱他两点,一是暂时不要自行用药或随意尝试所谓的补肾、利尿产品,以免掩盖病情;二是坚持记录排尿日记,详实记录每日饮水量、排尿次数、尿量及伴随症状,以便后续精准定位问题。

周建军听从了建议,回去后再次调整生活,好好在家休息了一个星期,并减少临睡前两小时的饮水量,戒掉了工地上为提神常喝的浓茶和功能饮料;工作间隙改为小口多次补水,不再一次大量饮水;每天睡前用笔记下当天的饮水总量和每次如厕的时间、尿量,并标记有无急迫感或疼痛。他希望,这一次的改变,能真正让自己摆脱反复折磨的尿频尿急。

但事与愿违,7月5日,周建军刚从卫生间出来,屁股还没挨到沙发,膀胱深处又猛地涌上一阵急促的胀意,像被人突然扭开了水阀。他眉头一拧,捂着下腹又转身往卫生间跑。尿液喷薄而出时,尿道口传来一阵灼热感,夹杂着细微的针刺,让他忍不住屏住呼吸。可刚结束不到十分钟,那股熟悉的迫切感又卷土重来,甚至更急更重,像是一只沉甸甸的石锤压在膀胱口,催促着他再一次冲向马桶。

反复几趟下来,他的小腹已经酸胀得发木,尿道口的灼热也在延续,没有丝毫缓解。正准备再忍一忍,突然一阵无法控制的痉挛从膀胱深处爆发出来,温热的液体毫无征兆地冲破控制,瞬间浸湿了裤子,沿着大腿一路蜿蜒而下。他整个人僵住,呼吸一滞,胸口涌上一股冰凉的羞耻和慌乱。而小腹的胀痛与刺痛交替袭来,腿部发软得几乎站不稳。

妻子看着他脸色苍白、额角青筋暴起,立刻冲上来扶住他。周建军想要去换条裤子,但每走一步,尿道口的刺痛和下腹的沉重感就更清晰,仿佛有一块坚硬的石块死死压在里面,牵扯出一阵阵酸痛。最终,他几乎是被妻子半拖着出了家门,脑子里只剩下一个念头:这一次,必须弄清楚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周建军索性去了市里的三甲医院,挂了泌尿外科主任的号。主任听完病史,又让他重做了膀胱镜泌尿系超声,结果依然是“正常”。主任皱了皱眉,详细追问他的症状频率、夜尿次数、尿量变化等,随后建议他做肾功能相关检查,主任解释道:尿频、尿急虽然多与泌尿道感染或膀胱问题相关,但若肾小球滤过功能下降,体液代谢紊乱,也可能导致排尿次数增加,甚至出现夜尿明显增多,这是肾功能异常的一个警示信号。

周建军听得脸色一僵,没想过自己的肾会出现问题,不过他还是去抽了血,完成了血肌酐、尿素氮、eGFR、尿蛋白定量等项目的检测,数据提示血肌酐74 μmol/L、尿素氮5.1 mmol/L、eGFR 112 mL/min/1.73㎡,尿蛋白阴性,所有指标均在参考范围内,肾衰竭被彻底排除。然而看到这样的结果,周建军却也没有半分的放松,双眼直盯着化验单上一行行“正常范围”几个字,眼里的血丝几乎要溢出来,咬得下颌关节发酸,手心早被冷汗浸透,湿黏得像握着一团湿布。

他胸口剧烈起伏,整个人像被怒火撑到极限,忽然猛地一摔化验单,声音在走廊里炸开:“开什么玩笑?我一天能跑几十趟厕所,你们全说正常?那是不是得等我尿成血,你们才承认我有病?”话音尖锐得像刀子,嗓子里透着沙哑,连手臂都在微微颤抖。声音越来越高,像失控的闸门,引得周围候诊的患者纷纷抬头,有人皱眉,有人小声议论,空气一下子凝住了。

这时,一位头发花白、戴着金丝边眼镜的主任医师放下手里的病例本,目光越过人群落在周建军身上,他没有立刻上前,而是静静观察。他看见周建军咬着牙走向厕所,前脚进去,十分钟不到又狼狈地出来,然后才坐下不到三分钟,脸色一变,再次冲了进去。短短十来分钟,他往返两次,每次回来都气息急促,额头冒汗,脸色阴沉。

主任的眉头缓缓皱起,这一幕像是在他多年的行医记忆里按下了某个开关。等周建军再一次从厕所出来、还没坐稳就开始抱怨时,他终于起身走了过去,把手按在了周建军的肩上,意外的是,周建军竟感到了久违的放松,不用时时刻刻担心尿会什么时候,抬头正要问,主任却先一步问出了一个其他医生都没有问过的问题。

建军霎那间愣住了,只是本能的点了点头,才又问了句:“我到底是怎么了?”

主任没有立即回应,而是从白大褂口袋里掏出一张纸,刷刷写下一行字,然后推到他面前:“赶紧去做这个检查。”周建军低头一看,脑海里立刻涌起满满的困惑和不耐——这检查的名字,和膀胱、尿道、肾脏半点关系都没有!他抬起头,讥讽地笑了笑:“要是查不出来,你们必须得给我个说法!

检查过程比他预想的长得多,结束时,他甩了甩胳膊走出检查室,嘴里嘟囔:“早说做这些不相关的,省得白跑……”可不到半小时,结果就送到了主任手上。主任接过那份厚实的影像与报告时,脸色肉眼可见地沉了下去。科室的气氛骤然凝固。几名医生围了过来,低声交流着什么,不时看向周建军,眼神中有怜悯,也有迟疑。主任翻着报告的手指停了一拍,轻轻合上,却没有第一时间走过去。

周建军察觉到这异样,皱着眉扫了一圈,发现没人肯直视自己,眼神都在有意闪躲——这熟悉的场景,让他瞬间联想到前两次的“正常”。胸腔里的火苗“呼”地窜了上来,他猛地站起:“又是没查出来吧?耍我呢?你们——”主任这才轻叹一声,走上前,把报告递了过去,“自己看吧。”

周建军接过,心里还带着怒气,低头一扫,瞳孔却骤然收缩,呼吸像被攫住。他愣了整整两秒,猛地抬头看主任,又迅速低头反反复复看那几行冰冷的诊断词。纸张被他的手指攥得起了褶皱,额角的青筋一根根鼓起,“不……这不可能!”他下意识地往后退了一步,嗓音颤抖,“怎么会是这个病?它、它跟我的尿道隔着十万八千里啊!而且我……我怎么可能得这个病……”

原来,这位神经外科的资深主任敏锐察觉出周建军的尿频尿急,问题并不在膀胱和肾,随即,他在纸上写下了五个字——脊髓损伤筛查,并附上了科室和检查单。

周建军皱着眉头,完全没把这几个字和自己频繁跑厕所的症状联系起来,但还是被主任的语气和眼神压住了火气。他拎着单子去了神经外科,先被安排做了脊柱MRI,重点扫描腰椎和胸椎段。影像科医生给出的报告里写得很详细:T12-L1水平可见长约0.8cm的脊髓局灶性信号异常,T2加权像高信号,T1像略低信号,周围轻度水肿;脊髓外形轻度膨隆,未见明显骨折或椎管狭窄。随后,又做了体感诱发电位(SEP),提示下肢传导潜伏期延长至45.6毫秒,信号波幅下降。神经传导速度(NCV)检查也发现骶段神经传导速度较正常值下降了约15%。

检查结果很快送回了主任的办公室。主任把MRI片子挂在灯箱上,指着那团异常信号,说道:“你这个情况,不是膀胱本身有毛病,而是控制膀胱的神经出了问题。”

脊髓就像人体的“信息高速公路”,从脑子发出的指令要靠它传到全身各处,身体的各种感觉也要靠它传回脑部。一旦脊髓的某一段受损,对应下方区域的运动、感觉和自主功能都会受到影响。膀胱和尿道的开关,是由腰骶段脊髓的神经来协调的。如果这部分脊髓受损,哪怕损伤不大,也会让膀胱失去正常的收缩与放松节律,从而出现尿频、尿急、尿失禁等问题。

“你这不是典型的外伤性脊髓损伤,而是属于局灶性损伤,有可能和长时间姿势劳损、微小外伤、慢性压迫或炎症有关。”主任解释道,“它不像骨折或车祸那样明显,所以在你做膀胱和肾脏检查时,结果会完全正常。”

大多数人一听脊髓损伤,会想到下肢瘫痪、失去知觉等严重表现。但主任指出,在像周建军这样局部受损、不伴明显运动障碍的病例中,往往会先出现一些被忽视的非典型症状。

第一,单一功能障碍先行


比如周建军,几乎没有腰背部剧痛,也不影响走路,却先出现了膀胱控制障碍——尿频、尿急反复发作。这是因为损伤部位正好在控制膀胱的神经通路上,而其他通路暂时没受影响,所以表面看只是泌尿系统有问题。很多患者因此被误诊为膀胱炎、前列腺炎或功能性障碍。

第二,症状随体位或活动波动


周建军回忆,自己在工地干完一天活,或者搬重物后,晚上尿频尿急会明显加重;而休息一天,症状就会缓解。这种波动性,正是轻中度脊髓损伤的特征之一。因为某些姿势或活动会让脊髓受到额外牵拉或压迫,使症状短时加重,但一旦负荷减少,神经传导会部分恢复,症状随之减轻。

第三,感觉异常隐匿出现


周建军仔细回想,最近半年,他的小腿后侧偶尔会有短暂的麻木感,有时像针刺,有时像被电了一下,但因为时间很短、强度不大,他从没往心里去。林主任解释,这其实是脊髓损伤波及到邻近感觉传导纤维的信号,只是还没发展到持续麻木或疼痛的程度。

主任最后叮嘱周建军,这种局灶性脊髓损伤虽然暂时没有危及生命,但如果不及时干预,损伤可能加重,出现下肢无力、大小便功能严重障碍,甚至需要长期导尿。随后,周建军进行了系统的治疗,也终于摆脱了尿频尿急尿失禁。

参考资料:

[1]兰海河.膀胱炎:尿频尿急的幕后黑手[J].家庭医药.快乐养生,2025,(05):6-7.

[2]程巍.尿频尿急尿不尽原是这个“内鬼”在作祟[N].甘肃科技报,2025-06-23(007).

[3]卜亚群.脊髓损伤后如何预防并发症[N].医药养生保健报,2025-02-09(014).

(《回顾:浙江36岁男子尿频尿急,多次检查病因未明,结果竟确诊这病》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