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这片区域,何以实现华丽转身?

发布时间:2025-08-08 20:15  浏览量:1

漫步在赣州老城的街巷中,感受着岁月在这里留下的层层痕迹。

如同一位位黄发台背的老者,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许多建筑群早已外立面斑驳,管线杂乱如蛛网般纠缠。

和其它城市的老城板块一样,这些老房子折射出了时代的局限与现代生活需求之间的深刻矛盾,城市更新在赣州河套内老城区也呈现出了特有的复杂性与紧迫性。

赣州老城区的许多建筑建于经济起飞初期,因为受限于当时的地理情况、技术标准,和物质条件,这些建筑的物理状况及功能配置早已远远落后于当代人居新理念。

外立面陈旧影响城市形象尚属表象,管线老化带来的安全隐患、建筑结构性能退化等问题更是隐忧。

且与老城区老年人多这一特点形成背离的是,这些老建筑普遍缺乏电梯、无障碍设施等现代居住标配,居住的舒适度更是大打折扣。

单靠外立面的修补改造,就如同给重症患者化妆,已无法解决根本问题。

近几年有些城市尝试探索推行在房屋原址进行“原拆原建”,这看似是一种较完美的解决方案(理论上似乎也能一次性解决所有问题),但实施起来其实困难重重。

就如加装电梯遭遇的"众口难调"现象一样,意见想法的不一致在原拆原建过程中会被几何级放大,比如不同楼层居民的诉求差异、临时安置的成本分担、回迁面积的争议、改造期间的生活不便等,都可能成为阻碍共识达成的"绊脚石"。

此外,资金筹措、规划审批、建设周期等实际问题,也是原拆原建要面临的系统性挑战。

如广州荔湾区的旧改经验,即使在经济发达地区,一个旧改项目从立项到完成平均需要5-8年时间,期间需要协调的利益关系错综复杂。

所以原拆原建看起来很美,干起来很难。


广州“小石集”“原拆原建”项目建设现场

7月份我国超高规格的城市工作会议特别多次地强调了“人民城市”概念,将“以人为本”的理念提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未来城市更新将不再仅仅是物质空间的改造,更要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赣州的城市更新或许也会尝试探索"一种介于表面修缮与彻底重建之间的渐进式更新模式,采用分阶段、差异化的更新策略。

会以“治理”为核心,再配合起一部分物理改造,在环境整治、城市运营、社区服务优化等功能提升方面下力。

核心在于"以人为本"的优先解决影响居民基本生活的安全隐患和功能缺失问题,除了关注房屋质量、更新老化管线、增设消防设施等基础性设施,还要增加并优化公共空间,如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养老托幼设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提升居民的生活幸福感和获得感。

未来的城市更新将不仅仅是对建筑的改造,更是对城市文明的重新定义。

而赣州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老城区的更新更会注重历史文脉的延续与现代功能的融合。

如近期阳明路标准钟的“焕新”,通过设立夜市长廊,再次唤醒了赣州人民心中承载的集体记忆。

这也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赓续、城市软实力的一次提升。

所以,城市更新不仅仅是更新平日里我们看得见的建筑,还有城市治理的思维模式和市民的生活方式。

在保留与革新之间,唯有在怀旧与前瞻之间,在个体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形成动态平衡,赣州老城区才能更好的实现"老破旧"的华丽转身。

·

·

·

·

·

·